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关中民俗博物院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作者:李晶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2日 点击数: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抢救保护的民居。 (李福民 摄)


     

    从1989年征集第一件藏品,到目前拥有33600件(套)藏品、占地500亩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王勇超用20年的时间、3亿元的投资为国人留下了一处可以寻根的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作为一个商人,他做的是蚀本的买卖;对于民族文化遗存而言,他却是个成功的护佑者——

      

     

      奔波20载

      欲留文化之根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无论是其地下,还是在这里生息的人的血液中,都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中,有的作为文物古迹展示着昔日的文明;有的则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烙在人的灵魂之中。小时候,王勇超因打碎了祭祀祖先用的礼器被父亲责打,这激发了他心中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情。1989年,为做古建筑修复工程而走进关中腹地的渭北地区进行古民居考察,那些精美的石刻、石雕、画像砖和当时还不起眼的拴马桩、饮马槽等民间文化遗物,彻底征服了王勇超的心。后来,因不忍看着一件拴马桩石雕被无知者敲碎,王勇超挺身而出以200元抢救了下来,自此拉开了他收集、保护民间文化遗存的序幕。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王勇超对这些民间遗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保存它们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根。1998年,他就有了给自己日渐丰富的藏品找个家的想法,但是那时不要说是私人办博物馆,就是他的收藏活动也是处处受阻。据王勇超回忆说,他自己经常被当做文物贩子,连人带收藏的物品被公安部门抓住。本想在长安郭杜镇建一个规划占地90亩地的博物馆,没能运作成功。2002年,打算在隋唐佛教圣地西安南五台山脚下征用571亩筹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2008年试运行最终落实下的土地是500亩地。整个博物院预期投资是5.8个亿,现在一期完成已开发了100余亩地,耗费了近3个亿。 

      投资3亿

      为给藏品一个家 

      当下,游客沿着拴马桩分列石板铺就的道路走进关中博物院,一条石板路将引导参观者进入拴马桩的陈列室,而一条道将穿过城门通往民居群落。大红朱门上双龙造型的门环气派而霸气,古装老瓦精心构造的高大门楼庄严且神秘,从城门中走进去便是与世间迥异的另一番天地。石雕的门墩上有瑞兽栖息,高高的门槛预示着不同凡响的尊贵,砖雕的影壁上有荷叶田田、鸳鸯戏水,有各显神通的过海八仙,深深的庭院一进套着一进。在曾经上演过人间戏剧的古老民宅大院里,虬根盘旋、树影稀疏。那些做工繁复、极尽华美的床架,用心精巧、古木飘香的衣橱,被膜拜过多少年的青铜佛教造像,被摩挲得发亮的水烟壶、皮质烟袋,依然在讲述着那些化作粉尘的过往之事。这些民间珍宝幽幽地释放出它们之前所有者的个人信息,更多地却承载着国人多少辈以来形成的生活观念、审美情趣、文化追求、智慧敏锐、宗教信仰…… 

      看过展品之后,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被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所震惊,都发出拥有如此一方宅院此生足矣的感叹。而王勇超却与平常人的占有欲相反,他投巨资收集了这样40多座宅院——以购买加迁建的方式从无力维护它们的主人手中征购,将其用现代技术全方位留影,分解为一砖一瓦运回长安,再斥巨资让其以集群形式重现给世人。其难度,其中的周折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民间文化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民间文化事业肩负着保护、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精髓的责任,需要倾注一种特殊充沛的感情。”王勇超说:“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的遗产,在许多时候需要忍受种种的不解,需要面对无数的困难,需要承受很多无奈的压力,作为一个民营博物院更是备感艰辛。” 

      执着一生

      甘做民族文化守护人

      从那些不知名的私人藏家手中把这3万余件(套)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的搜集起来,从四面八方顶着被当做文物贩子抓走的危险运抵长安,再分门别类的规整好,找个适合的地方让它们安全地生“活”下去。目前,王勇超是在考虑如何让这些宝贝能在他们的家——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住得更适宜,让更多的普通人从中了解到我们民族曾经的生活状态。王勇超说,藏品搜集的难度就不用说了。仅一个民营博物馆的身份取得,就用了将近7年时间——原因是,国内没有前例可循,更无法律可依;土地的征用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即便是到了博物院一期建设时,都还曾出现过村民打砸损坏藏品的事件。为了解决博物院面临的种种困扰,袁省长还亲自批示过多次。 

      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筹建过程中,国家有关部委等领导及省市领导赵乐际、袁纯清、孙清云、陈宝根等相继表态,并多次召集多个部门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问题。为了博物院的发展,省市委宣传部划拨200万和300万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省文物局划拨了200万的保护资金……各级政府在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性支持。正因如此,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能顺利地完成一期工程,并朝着成为“四大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一步步接近。

      国家类博物馆多展藏的是宫廷文化、庙堂文化,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珍藏与关注的却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政府要员、专家学者参观之后,纷纷题词称赞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王勇超则说:“我出于一种文化自觉来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最终能做成这件事,却是因为我所从事的事业与国家、省市对文化软实力重视的大方向相结合的结果。如果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西安的一个亮点,那么这个文化亮点势必将通过各级政府类似于五台古镇这样的精心配套,最终达到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调整、创新自己的发展思路,而我自己也不断学习、思索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与文化产业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普通民众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周边村民对博物院从事的事业,从不理解到理解所发生的转变;私人办博物馆从原来的禁区到现在成为可能……因此,虽然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之路还很艰辛,还有一些政策性的障碍需要观念更新去跨越。但是,我愿意耐心求索,相信一切都会随之妥善解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石匣村----翰墨飘香一村庄
    • 下一篇:西安外事学院大三学生张宁娟出版长篇小说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