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九届国展”作品创作体会(郭达)

    作者:郭达 来源:书法导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1日 点击数:

    我热爱书法60年,特别是退休后这十年,学理论,临经典,拜名师,转观念,精研苦练,从业余变成了职业。有幸入展了“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不枉我“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兴奋之余,总结了几点体会。

    古法是源

    书法作品中,没有传统,就没有法源,也就不足观。法是古代经典的碑帖中获得,每临一帖,开始重形似,学会古人的用笔变化,掌握结体奇特之处。临到后来形神皆取,能够背临。10年中,行草主要临米芾、二王系列,楷书主要临《张玄墓志》、《张猛龙碑》、《李壁墓志》、褚遂良《阴符经》等,隶书主要临汉隶,小篆为主。

    在各书体创作中,魏楷是我用功较深的强项。近年来,除主临上述几种碑帖经典外,还对《崔景播墓志》等碑帖也有涉猎,学习富有弹性的笔,质朴自然不加雕饰的气息。还大量参考和我审美情趣相投的北魏墓志。在大量涉猎中我主要抓规律性的东西,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化古为我。作品中既有古法又有我的审美取向变化了的融合了的新东西。

    在用笔上,我主要把米芾行书起笔侧锋,行笔换成中锋,,收笔时归于圆正的笔法用于写北魏墓志,势险、质实、锐利的感觉就写出来了。再参考唐楷与隶书的笔意,行书的笔意,行书的流动藏在笔画之内,外表仍给人以楷书的静穆、庄重。我觉得由于用笔技巧的变化而造成点画形态的丰富,就是内含丰富的基础。这种能力的锻炼,主要靠平常的积累,临帖时要注重点画形态的变化,尽量避免雷同。对古帖中的用笔结字“烂熟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表现出自已的创意,保证作品艺术性的完整。古法是研究和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得来的,我十年间临习的纸,卷紧了有20立方米,能背临300——1000字的碑帖7种。在临帖前,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读帖,分析研究。这样学书法,看似笨,实际上收获甚多。只要你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则背临不是因难的事,各个帖的风格有别,主要区别在用笔和结体上,精研熟临,用笔的丰富,结体的变化,就会不期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作品中,古人说的“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方不变为之布斗,圆不变谓之布环”的雷同现象就会避免。各种碑帖的字型结构悉数储存在你的脑子里,创作时,或方、或圆、或扁、或长,任你取舍,就可以根据章法需要,灵活运用,富有变化的字型随手拈来,在创作时你才能忘掉手中的笔,忘掉单字,考虑章法布局,抒发你的感情,写出你自己具有个人风格的字。

    观念要新

    我们这代人过去常说的一句话句是“既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用在学书法上,苦练精临是拉车,转变观念是看路。退休后这十年,我赴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等地四处求教。

    由于观念新了,方法对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还取得了可喜成绩。比如2004年5月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创作班,拿出了一幅楷书、一幅行草给李松老师看,刘文华老师走过来说:“行草写的人多,你重点写楷书,这幅字写的碎了些,改变形式,八行变四行,拉长,增加纵势,再加上格子。”按刘文华教师的指导,写成寄出,在“全国五届楹联展”上获得了三等到奖。2006年我在浙江学习时,浙江书家汪永江说我是“游学”。我说“人老了要不断更新观念,只能花学费买时间。”2007年在武汉“全国老年书法展”开幕式上,北京书家李强对我说;有人怀疑你的字是中青年代的笔,我给他们解释说,郭达虽然65岁,但经常与中青年在一起,观念比较新,作品是他写的。“我深深体会到,观念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观念是审美取向,观念是时代对书法赋予的新内容。

    感情贵真

    书法作为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所书写的文字内容的精神和情境,应与自已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我喜欢贾岛的诗,首先是他那“两句三年得”、“十年磨一剑”和“推敲”精神。他是苦吟派诗人,我学书法也属苦学派,在精神上与之息息相通,另外,他诗中所写的风光景物大都在我的故乡,与我产生了共鸣。2007年初我在长安县县志上看到,贾岛的故里原来就是离我家4公里的贾岛村,当时我热泪盈眶,对贾岛更亲切。贾岛写终南山,华山的诗句,勾起我青少年的回忆。我过去以古诗文搞创作,也出现过合作,但被内容深深打动,引起我精神上、感情上的共振,激发起我的创作激情的并不多见。书写贾岛诗时,提笔变成主动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好像少有的才情流注笔端,功力也得到正常发挥。我还按上海书家王伟平的磨墨建议,用“油墨水101”磨墨,写作品感到轻松自然,滑爽,墨点清楚,节奏感好。感情倾入,出佳作的概率就高。

    我创作的素材绝大大多数来自古诗文,实际上就是对古诗文的书法二度创作。我在选择文字内容时,经常花较多的时间读古诗文,在众多自己喜欢的诗文中,挑选与自已书法风格、精神相吻合的内容。2006年国家林业局举办《共建绿色家园》书画展,我从《全唐诗》中选出了柳宗元植树诗4首300多字,荣获了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万元大奖。我们常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已,然后才能感动他人。如果有人书法风格,加上书体、用笔、结体、用墨、谋篇布局、材料工具诸因素配置得当,再有感动自已的内容,作品才能感动别人。一件作品的创作,从准备到书写完成都需要真情。

    作者简介:

     

     

    郭达近照 田措施 摄

     

    郭达(光裕)陕西长安人,毕业于现长安大学,工作后走南闯北,现居上海。虽年届七旬,满头银发,乡音未改,一直心系三秦大地,梦回长安。

    郭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导报》特聘书法家。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展览53次。《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岳安杯”国际书法展三等奖。“康有为杯”一等奖,“书法导报”年展银奖,“商鼎杯”银奖,“梁披云杯”优秀奖。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入展西冷印社首届和第二届书法大赛。入选“皖北煤电杯”。入展“冼夫人奖”大赛“走进青海”书法展。国家林业局“共建绿色家园”一等奖。中国书协培训中心06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入展《全国首届老年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展》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大写意: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图腾”
    • 下一篇:袁世云新作《深流》出版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