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大搞”还是“小闹”--热论整修杜公祠

    作者:记者 周媛 来源:www.xawb.com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8日 点击数:

    争议 专家热论整修杜公祠让这张“文化牌”亮起来

    杜公祠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坐落于长安区韦曲街办东的少陵塬半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历近500年沧桑,是人们了解杜甫一生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然而,由于地处偏僻,许多人对杜公祠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更鲜有游人光顾。杜公祠的历史文化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利用。昨天,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召开的杜公祠及杜甫文化景区研讨会上,省市众多文史专家、建筑学家呼吁,整修杜公祠,以此为载体展示“诗圣”的精神魅力和人文情怀,打出这张“文化牌”已是当务之急。

     

      长安生活奠定“诗圣”地位

     

      杜甫一生坎坷,曾在长安生活了13年,这一时期正值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期,也是杜甫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诗风沉郁苍凉,雄浑瑰丽,大量的诗作如霞飞满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曲江池边所写的《丽人行》,咸阳桥头所写的《兵车行》,在骊山脚下所写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及《三吏》《三别》《羌村》等。他忧国忧民忧天下,体察劳动人民的遭遇和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千古名句。直到晚年他还深情地说到“忆在潼关诗兴多”。杜甫以真挚的情感,雄浑的基调,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艺术特色,构筑了一个时代标志性的艺术大厦,而正是这13年的生活和创作,奠定了他作为“诗圣”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其诗作被誉为“诗史”的坚实基础。

     

      杜甫塑像残破窑洞几近倒塌

     

      据《关中两朝文钞》记载,杜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明神宗万历五年、康熙五年、康熙四十一年曾三次修葺,乾隆末年毁于大火,嘉庆九年又重建杜公祠。1956年杜公祠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成立了杜甫纪念馆。

      记者昨天专程来到杜公祠,顺着新修的石阶上去,祠内冷冷清清,不见一个游人,地上布满青苔。工作人员介绍,杜公祠内存有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杜甫所写《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的墨拓本,这是杜甫现存的唯一墨迹。殿内另有一块清代雕刻的杜甫遗像碑,画像上有杜甫半身朝服像,轮廓清晰,线条传神,极具史料价值。明清时期所建的碑廊更详细记载着明清时期对杜公祠的历次修缮情况,弥足珍贵。

      杜公祠文管所所长何导会告诉记者,现在杜公祠每张门票是5元钱,由于游人太少,一年只能收个一两千元,连水电费都包不住,几年前杜公祠连电都没有,用的还是蜡烛。记者看到,清代所立杜甫塑像已是多处残破,有些地方已断裂。由于资金紧张,工作人员只能用黄泥修复,泥块时有脱落。由于近日连降大雨造成山体滑坡,当年杜公祠内看守人所居住的几孔窑洞虽依然保存,但几近倒塌,急需整修加固。何所长说,杜公祠的经费紧张,该干的事又多,近年来方方面面虽也拨了些钱用以维修,但毕竟杯水车薪,要解决问题必须有个长远的规划。

     

      专家争议:是“大搞”还是“小闹”

     

      就发掘杜公祠文史价值、打造杜甫文化景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功振有三个设想,一是在杜公祠现有基础上扩充杜甫展馆内容,二是以杜甫为中心构建唐代文学馆,三是在祠内建立杜甫诗文石林。在唐代文学馆中,可以进一步把陈子昂、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韩愈等人也纳入这一展馆中来,让人们了解这些唐代重要诗人及其诗作。西安日报社高级记者郭兴文认为,四川成都、河南巩义、湖南衡阳都在围绕杜甫这一世界文化名人大做文章,杜公祠的声名和影响相形见绌,建设长安杜公祠景区应反映历史真实,可将曾在长安居住的其祖父杜审言和其父杜闲这三代人同时包括进来。

    昨天,专家们还对初步设计的《杜公祠和杜甫文化景区方案》进行讨论。规划中,杜公祠总面积为260亩,使之与牛头寺、杨虎城将军陵墓连成一个整体,其中设有水面、广场、绿地,在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设立杜甫文化展示区,其中包括设杜甫诗廊、杜甫吟诗台,建杜甫蜡像,再现杜甫诗文中所呈现的人文景致等,对杜公祠进行整体包装。对于这样的“大搞”,西安建筑科大教授吕仁义、市社科院副院长李骊明提出不同观点,他们认为,重修杜公祠应从人们的情感需要出发,新建场馆要与原有建筑相协调,在文化上要站得住脚,规模要不要搞大还须广泛论证。杜公祠的整修不应只是追求设施的大而全,更应尊重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呼之欲出
    • 下一篇:唐风神韵•今日陕西城市山水书画邀…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