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杜甫在陕西的足迹

    作者:袁超群 来源:解维汉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1日 点击数:

      两年前,围绕“杜甫故里究竟在哪里”,陕西与河南有一场争辩。西安专家郭兴文引经据典提出杜甫的故里就是少陵原,河南巩县只能算他的出生地的观点,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无论这场争论结果如何,但杜甫确实与陕西渊源深远。他青年时期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到都城长安谋求发展,过着平静的生活。“安史之乱”把时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杜甫抛入了社会的最下层,他被迫携子挈妇,与民众一起开始了逃难的生涯。杜甫一生在陕西居住14年,今天省内有四处地方还留有他的足迹。

     

      第一处遗迹:长安杜公祠

    所在地:西安长安区少陵原 

     

     

    长安杜公祠大门

     

      在韦曲向东南3公里的长安区少陵原勋荫坡,有明嘉靖五年(1526)在当年杜甫居住的旧址上修建的杜公祠。祠宇很小,东厢房陈列有“三吏”、“三别”诗意雕塑。北墙碑廊矗有六通明清重修纪念碑。西厢房展厅门联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杜曲幸有桑麻田。”长廊墙上醒目地悬挂着《诗圣故里论辩:少陵原》展板。享殿中有一尊杜甫塑像和碑刻杜甫朝服像,墙上有《杜甫足迹图》。唐天宝五年(746)杜甫在35岁时,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来到长安,选择了风景幽美的少陵原为住处,一住就是10年,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就下诏开科选仕,杜甫和诗人元结都报了名,但在李林甫把持下,以“野无遗贤”为借口,“无一人及第”。应试失败,杜甫转以诗向达官贵人自荐,仍旧受冷遇,入仕愿望再成泡影。在到处碰壁的状况下,他献上了《三大礼赋》直接向皇帝自荐。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到长安快10年的时候,被任为河西县尉,他嫌职位太小而没有就任,后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的小官。求仕中屡次失利,生活日渐困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秋末,霖雨下了60余日,庐舍墙垣,颓毁殆尽,无法再维持,只好投奔妻子杨氏的亲族,到离长安120公里的奉先(蒲城)居住。755年,在左相韦见素帮助下,杜甫得到一个八品官职,11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沿途所见种种社会动乱苗头,无限忧愤,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八百字》长篇律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

      祠内工作人员张养民介绍,杜公祠最早不在这里,而是在现址西南方向一里多外的地方,因发生火灾后重建时迁到这里。“文革”时期杜公祠关闭,被文教局占用。杜甫塑像原安放在院子里,“文革”中险些被盗走,后来移置享殿内,已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经常有外国游客来参观,以韩国和日本游客为多。北墙有一排窑洞被绳子围着,是危房,不让游客靠近。最近雨比较多,怕发生意外,好几天祠堂都没对外开放。正巧本报摄影记者张波当年就职于长安县文教局,在这排窑里住过3年。他回忆当时一到晚上院子里没人,感觉阴森森的。一天他和爱人正往外走,忽然从窑顶上掉下来一条擀面杖粗的青蛇,穿过院子草丛跑走了,把他们吓了一跳。张波的同事张文奇当年在享殿里陪伴杜甫塑像住了3年。张波回忆大门上“杜公祠”三字是副县长马清泉题写、由他翻拍放大后被刻在门楣上的。

     

      第二处遗迹:渼陂湖空翠堂

      所在地:户县县城西1公里玉蟾乡陂头村

     

      渼陂湖,位于户县城西1公里处的玉蟾乡陂头村渼陂故址,原名五味陂,源出终南山,环抱山麓,是秦汉林苑中名胜之一,又是唐朝诗圣杜甫曾经泛舟游历过的地方,唐、宋、明、清以来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但清人康弘祥的《渼陂吊古》中有:“子美当年夸胜游,于今此地不通舟。”现有水面面积30多公顷,湖中一座高岗上,坐落着一座3间两进的空翠堂,以杜甫诗中的“空翠”二字命名。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修建,亦名杜工部祠,堂以《渼陂行》诗中“丝管啁啾空翠来”句中的“空翠”二字命名。据《户县志》载,“空翠堂,建自宋张公伋,与渼陂书院东西连接。”“渼陂书院在县西渼陂,为王九思别墅。”堂后原有阁,堂前建有廊厢、门坊,日久渐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王玮创修殿堂三楹,厨三楹,莲池一区。清乾隆光绪民国均有修葺。现存殿堂两座共6间, “杜公堤”是通往空翠堂的百步土堤。翻查《杜甫年表》,唐天宝十三年(754),岑桑曾邀杜甫同游渼陂湖,后来杜甫写有《渼陂行》《城西渼陂泛舟》等诗篇。《渼陂行》中有“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我来到渼陂湖的时候,这里呈现出一片荒芜萧索,但景色还是很美,高大的柳树环岸而立,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流淌,岸边甚少人迹,一座陈年失修的曲桥通往湖心的空翠堂,拐弯处桥体伸出部分已多处坍塌。湖畔立有一省重点文物保护碑,上面镌刻着空翠堂的历史渊源。走过横跨湖面的曲桥,高高的台阶上是一座破败的瓦房,这便是空翠堂,推开门,竟是佛堂,前殿供奉三位菩萨画像,佛案上香烛齐备,里面有位72岁的尼姑演月法师看管殿堂,房后是一座寂静小院,甬道两侧竖立数通石碑、经幢,其中有明代隆庆元年(1567)春二月王玮重修碑记一通。后殿亦破败不堪。问起杜甫遗迹,蒙老尼指点,方见佛像背后有三尊彩绘泥塑古装立像,中间一位面容清癯,气定神闲,便是杜甫,旁边两位是同游的岑参兄弟。据老尼回忆,当地老辈人说,杜甫在这里住过两个多月观湖景。文革前堂内就有塑像,后被推倒,这三尊塑像是前些年她请西安一大学教授重塑的,这些年不断有人来这里打听杜甫,可见后人对这位人民诗人是相当尊敬的。 

     

      第三处遗迹:鄜州羌村

      所在地:富县县城西北的茶坊镇大申号村

     

      据《杜工部集》和《鄜州志》记载,安史之乱初期,叛军逼进潼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6月,杜甫把家属送到白水县舅舅家,接着又随难民北逃,经过同家洼、华原、三川,辗转到鄜州(今富县)羌村住下。他在《彭衙行》中用这样的诗句来记述当时逃难的情形:“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随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经历了千辛万苦,杜甫总算在鄜州羌村安了家,此时长安已失陷,玄宗逃蜀,杜甫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危难中写下《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还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诗《春望》。757年,唐军节节进攻,肃宗把朝廷迁到凤翔。杜甫从长安追到凤翔,被任命为八品官左拾遗,他请假探亲,从凤翔出发,途经麟游九成宫、礼泉昭陵、宜君玉华宫,再次到达鄜州羌村,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北征》《羌村三首》《彭衙行》等10余首千古名篇。年底,唐军收复长安,杜甫喜带家眷从鄜州回到长安。

      古羌村现名大申号村,位于富县茶坊镇,距县城10公里,距309国道岔口段1公里。村子依山傍水,地势幽僻。村内有古槐三株。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重修羌村天宁寺碑》《重修羌村桥碑》,两碑均明确记载此处为古羌村。村东南郭家庄村边,尚存有明代御史中丞王邦俊摩崖题刻“少陵旧游”四字。羌村地处林区群山之中,四周青山环绕,植被覆盖良好,林中小河流过,且有一天然小瀑布,村庄及四周环境保持了古朴的田园山色和浓郁的传统农家庭院情趣。明成化年间,民间为纪念诗圣,在村东修建了天宁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寻访诗人足迹写下“落落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

      2008年一位叫杨文轩的游客慕名来羌村寻访杜甫遗踪,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述当时的亲历:“大申号村错落着依山峁头而建,庙台下有一废弃的、形同簸箕的院落。里面有两孔坍塌的土窑洞,院内杂木蔽日,荒草过膝。拨草寻隙走进院子,朝外看的视线还倒豁亮。走进那两孔由中间的小洞相连的窑洞里,见窑顶的裂缝如游蛇,悬土欲坠,地上已经有许多坍塌的土块如累卵样使人无法下脚。窑洞的墙壁上有人深深地刻下‘杜甫居住处’的字样,落款是‘一九九四年’。出窑洞站在院内,心里想得很多:这里是那个‘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的院子吗?这里是那个一代诗圣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小徒步千里,暂时安家于斯的羌村吗?”

      记者从网上查询,得知富县曾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搞旅游开发,提出一套方案引资1500万元建设鄜州羌村杜甫故居景区,建设项目包括修建309国道至羌村1.5公里的道路,恢复杜公旧居及映月潭,建唐文化艺术陈列室及唐文化饮食、娱乐一条街等,整个景区建设规模为5公顷。时至今日,不知这一规划进展得如何?记者拨通了富县文物旅游局电话,对方一女同志表示还没听说有这个项目,并告知杜甫故居基本还是原样,只是“少陵旧游”石碑处有一名文管员专门保护。

     

      第四处遗迹:延安杜公祠

      所在地: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

     

      延安杜公祠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坐东向西,面对大川,祠下边便是210国道,杏水从祠前缓缓流过。当年这里曾是一个石湾,传说大文学家、大诗人杜甫来延安时曾在这里枕鞋夜息。据记载“川口有唐诗,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765年,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翻山越岭,经甘泉下寺湾来到万花山。沿川而东,来到川口的七里铺。当年的凄凉,增添了他心中的凄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也许是杜甫当初在石崖下,枕鞋而卧,面对寒星的心境吧。杜甫在这里度过一个晚上,而这个地方却让人们怀念了一千年。后来他抵达安塞芦子关附近,不幸被叛军俘获,押解长安。9个月后,公元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后因谏救方而遭贬,再度回羌村探亲。杜甫两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极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体察了民苦,使诗人的“爱国忧民”思想更加坚定,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寄予无限的同情,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延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他走过的这条小小的河谷称为“杜甫川”,在他睡过一个晚上的石崖下依势凿窟盖起杜公祠。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详考,北宋康定元年(1040),时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见此时已有此祠。延安杜公祠和望杜亭重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站在大门外,向山上望去,可见一座碑亭,亭下崖壁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肤施县(今延安)知事陈炳林题写的“少陵川”三个大字。石质门楼上书“唐左拾遗杜公祠”几个大字和一副石刻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和祠内石窟长联里外相映成趣,颇具文采。杜公祠里有杜甫的塑像,身边还站着一个书童。到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兵毁,光绪五年(1879)又重修。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又专门拨款维修扩建,除恢复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拓片、楹联外,还新建了亭台、展室,成为国内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

      唐乾元二年(759),杜甫由洛阳返回华州,就途中见闻感受,写出了伟大的历史名篇“三吏”、“三别”。7月,因关中饥馑,在惆怅中悄然弃官,携家远走陇右秦州(甘肃天水)投奔堂侄杜佑,从此离开陕西浪迹天涯,时年48岁。

      对于杜甫在陕西的遗迹,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也很关注,2008年春他到富县时就提出参观羌村杜甫故居,但当地接待部门说那没啥可看的,最终没去成。他说,羌村故居就在秦直道附近,是深具历史影响的纪念地。杜甫战乱中的许多诗歌都写到这处地方,今天的人们按照对杜甫诗歌的了解,实地寻访故地,应当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在中国,杜甫的诗歌深入人心,他追求忠君爱国报效社会的远大理想抱负,李白的诗歌和主流意识不和谐,受到排挤,但杜甫的诗歌时间地点都很清楚,他的坎坷身世更受人同情,所以人们对他都有一种亲近感,得到后世官方和民间普遍认同。除了这几处遗迹外,杜甫在华县、凤翔、蒲城等地都活动过,但那是战乱时期临时住所,没有留下任何记忆。盛唐时期长安名人辈出,但直到今天还留有遗迹的并不多。目前存留的这几处,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应该很好地重视保护。

     

                                                     (本版图片除署名和资料照片外由解维汉拍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北京长安书画院筹备酒会在京隆重举行
    • 下一篇:长安加大力度鼓励文艺创作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