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教育>> 院校动态>>正文内容

    朗朗书声何处觅 遥指终南西译城

    作者:千龙网 来源:www.qianlong.com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08日 点击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里太乙宫中汉唐时期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避暑歌吟的宏大场景,已一去不复返。很多年后,这个一度淡出人们视线的太乙古镇再次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西安翻译学院再次将太乙古镇沉潜的深厚文化底蕴呈现在世人面前。青山绿水、清静之趣;莘莘学子、朝气蓬勃;朗朗书声、回荡终南。一幅自然天成、色彩斑斓的晨读画卷撼人心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提起这气势磅礴、出手不凡的“画卷”,不能不提潇洒自如挥斥方遒的“丹青高手”—— 丁祖诒。

      他,50年前因“政审不合格”的高考落榜生,怀着支援三线建设的拳拳报国之心,自学成才地登上了名牌公办大学的讲台。他,敢于抛弃大学“公职”投身在当时看来前途未卜的民办教育事业,成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公推为中国 “东方之子”、“西安十大魅力先生”、“陕西十大杰出校长”、“十五辉煌陕西行业领军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教育十大风云人物”。

      ■追星揽月上下求索第二故乡开拓第二希望工程

      1987年,48岁的丁祖诒,毅然决然抛弃公立大学,成了一个“待业中年”,并因此离家,从租赁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起步,亲手创办西译。

      “高考落榜生犹如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给他们添上一把柴,让他们在民办大学里继续深造,他们就能够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愿望,在自己落榜30年后,面对一群向往大学殿堂的落榜生,丁祖诒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拼搏。

      这是一次艰难抉择,也是一次人生蜕变。如果没有这次的破釜沉舟,就没有后来名满天下的西译。当年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在丁祖诒受北大特邀前往讲学期间热情地约见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约见你并不因为你是校长,而是因为你为三万多名落榜生播种了希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独创中国民教“丁氏模式”

      大学之大,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在完成了西译校园硬件上的准备之外,丁祖诒开始思考,民办教育的出路。民办学校要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决不能一味地跟在公办高校的屁股后面跑。经过实践研究和探索,丁祖诒独创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教育模式和“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得到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教育工作的高度赞誉和肯定。丁氏崭新教育模式,被国内众多的民办高校纷纷效仿。

      此后,丁祖诒还做出了许多惊人的举动,他以中国第一家民办大学校长的身份破天荒地应邀北大讲演、以中国唯一民办教育家的身份进军博鳌亚洲论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创了“百名敢死队员”5年不拿国家文凭造就准同声传译的翻译研修学院,以全新的人才观向盘旋在中国大地的唯文凭至上观念的挑战,当时对“研修班”抱着试探甚至心存怀疑学生在五年学业期满时,无一例外的被企业以高薪“抢走”。这一事实再次证明丁祖诒超常人的眼光和十足的底气。

      在创办翻译学院的22年间,他在15平方米的院长办公室里至少睡了10年。此前和这个时期,丁祖诒还翻译刊出了近百万字译文著作。22年来,没花国家一分钱补贴,没接受社会一分钱赞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0万名学子,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旗帜。为此,在西安翻译学院等高校的带领下,陕西也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硅谷”,成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顺境逆境永不停歇

      有人这样评价丁祖诒:优点是太倔太正直、缺点是太正直太倔!为此,丁祖诒创造出许多辉煌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作为中国民办高校创业的开拓者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丁祖诒的每一次“亮剑”也招来很多非议。

      2002年,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在陕西考察。41家跨国公司以年薪5万元到50万元不等,在西安翻译学院招聘了200名学生。由于西译的应届生已在5月份被抢聘一空,所以世界500强企业只能预订该校大三的学生,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公开表达以年薪40万元预订了该校大三女生郝媛。某媒体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新闻后,国内媒体纷纷指责西译“造假”,一场口水官司在国内各大媒体风云四起。后来西译将这些媒体告上了法庭,历经百天混战,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被告已构成对原告西安翻译学院的名誉侵权,除公开赔礼道歉外,给予原告8.4万元经济赔偿……”的终审判决。

      2004年10月4日,大洋彼岸的美国《洛杉矶时报》刊出一篇《在有威望的国际调查中,排名在最前的中国大学和这些大学校长》,文中称,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通过调查,首次排列出最受尊敬的中国大学和大学校长名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万份,收回有效问卷5万份。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对中国高等院校及校长个人魅力进行的一次名誉测评。私立大学西安翻译学院位于中国西部,在校学生有4万名,是中国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西安翻译学院在这次“排行榜”上作为中国的一所民办大学被排名最受尊敬的中国大学“第10位”;而西译院长丁祖诒被排名为最受尊敬的中国大学校长“第二”。

      一时间,“排名”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荣誉走向“西译人”的时候,责难和诽谤也接踵而来。国内某时报发表驻美特约记者唐某撰文的《西安某校排名第十本报记者查无实据》的质疑……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国内一些报纸和网站相继发表了质疑文章。

      一时间,“西安翻译学院美国造假”的“丑闻”和漫骂直指西译和丁祖诒本人。所谓的“西译排名造假”风波在国内持续了8个多月。2005年5月,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对西安翻译学院1月12日提起的一起媒体及记者侵犯名誉权案作出判决,西安翻译学院最终胜诉。

      事实上在对西译长达八个月的责难和声讨中,那些热衷“曝光”的个别大腕媒体和某些记者,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西安翻译学院实地搜寻“造假罪证”,这些道貌岸然的“打假者”在公布的法律武器和事实面前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民办大学及其校长首次入围“美国排行榜”,不仅仅是西安翻译学院和丁祖诒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民办教育飞速发展的一种认可和肯定。而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并驾齐驱、共同进步,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这两桩官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不明白,这场官司的意义何在?不为钱,不图名,就是想要借助这么一个案例,纠正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偏差。官司审结,人们对民办高校的思考却刚刚启幕。

      2005年6月,在丁祖诒的第二故乡西安,就在丁祖诒受到少数媒体的非议和责难时,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古都西安,却将西译院长丁祖诒以高票推举为“西安十大魅力先生”。丁祖诒深有感触地说:“西安人民不信邪!”颁奖典礼上,评委会授予了他这样的颁奖词:逆境中威武不屈,顺境中永不停顿!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劫难对一个人可以是一种洗礼,也可能是一场灾难,灾难和洗礼往往仅一步之遥”,丁祖诒曾经对笔者说。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2005年5月13日,教育部向陕西省人民政府下达了《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西安翻译学院的通知》:西译不仅升本成功,还被批准为全国民办本科最大规模院校!2008年,在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中,2008年,我省17所民办高校在新生录取工作中,按第一志愿录取的人数明显上升,正在改变往年仅有一两所学校的第一志愿能够满足录取计划需要的现状。据省考试管理中心统计:7所民办本科院校在陕招生中,西安翻译学院文科第一志愿在最低控制线400分已满额,三本文科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308.1%,理科第一志愿在最低控制线360分已满额,第一志愿报考率为217.5%。远远高于国内很多高校。高职文科录取线高出最低控制线130分,比三本录取线高30分。此外,西安翻译学院在文史、理工类投档线在多个省份双双走高。据《湖北日报》报道,2008年,该省三本文理科批次线均为410分,有80余高校是“踩线”招生,占到在该省招生的三本院校总数的三成,但也有浙大城市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理科投档线达到500分以上。这一年,美国国会向西译赠送了在国会大厦上空飘扬过的一面美国国旗,祝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全面合作协议签署。

      在西译办学的22年间,教学质量成为丁祖诒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为此也成为西译学子素质过硬,在工作岗位中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西译高招录取线之高,让很多和丁祖诒很熟的朋友在自己亲戚朋友小孩因为成绩不够西译录取线“想走后门”进入西译自觉惭愧难开尊口。

      由于西译招生实行了严进严出的模式,身在港澳乃至海外高薪和做出成绩的西译校友比比皆是。面对榜样的力量,西译在校生学生也异常勤奋和努力,比学习不比吃穿已经成为西译学子最认同的价值观之一。目前,已有一批西译学子已经获得了在香港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硕士学位。

      每天早上七点半,在终南山麓的晨雾缭绕鸟语花香的西译校园,校园的小径、教学楼的空地上、宿舍楼下、图书馆内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学们会自发地找自己合适地方开始一天的晨读,朗朗书声传遍校园,回荡在终南山下弥漫着书香的校园,一个自发的“英语角”让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尽情交流。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过如此之大的晨读来自一所民办高校。在一位参观过西译的美国友人的日记里这样写到:在中国西安,有一个美丽的院校,终南山下的西安翻译学院,他们的教室,无论你随时随地到任何教室,几乎找不出缺课的学生;在西译的几千平方米的餐厅中,地面上见不到一片纸屑;在西译的校园,总能见到目光清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身影……

      西译对教学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使得很多对教育事业有着孜孜追求的教育工作纷纷涌向西译。据悉,2008年11月,西译教师招聘中,在中国研究生招聘网及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等高校发布招聘信息,经过四个月网上投递及本人递交简历1300多份,经层层挑选后符合要求的简历近千份。西译魅力可见一斑。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龚雪薇表示,考官们态度好,排除了紧张情绪。来到西译,用眼睛去发现,感受很深,西译很别样。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沈久福说,大批高学历热爱教育的人群涌向西译,这不仅仅是对丁祖诒院长个人的景仰,也是对西译真诚探索办教育的最高褒奖。

      生源作为民办高校的生存基础,在一些院校整天在主管部门软磨硬泡希望降低录取线,多招几个学生时,西译欲再次做出了惊人的举动。2009年高招,西安翻译学院正力争将全部三本新生纳入二批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这也意味西译招生录取的门槛越来越高。在丁祖诒看来,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在二批本科院校中和公办高校一决高下,不然民办高校永远都会在三本的行列中徘徊。面对这一举动,丁祖诒说:“我就是要试试,哪怕我今年一个也招不着。”说这句话时,丁祖诒神情淡定而从容。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平凡老人打造新时代高尚教育

      1987年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拥有十多亿固定资产的民办高校的创始人丁祖诒,率真倔强、性情坦荡、富有智慧,却又是一个时不时作出惊人举动成为媒体的新闻焦点。当拥有很多荣誉和光环的丁祖诒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时,关于他的很多传言也开始在“民间”流传,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丁祖诒肥得流油,香港还传“老丁十几个保镖,常住秦岭深处高贵别墅”。面对传言丁祖诒说,他们把我传神啦。民校校长也有人住600万一套别墅的,也有出门带好几个保镖的。我呢,几乎没什么存款,存折上的几万元是副院长从我工资里硬扣下来帮我存的。现在住的三室一厅,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属于校产,没有买断。我生活上也不讲究,衣服都是家人帮我买,出门有时还打的,戒烟前抽的是8毛钱一盒的烟。

      笔者多次在丁祖诒家中看到,他每天的正餐也仅仅是一碗米饭一盘荤菜一盘青菜。2005年,笔者在丁祖诒的办公室看到,正在和学校财务人员和施工方为学校建一座天桥的经费“斤斤计较”的他,却在因家贫为考上大学的儿子学费发愁的太乙镇农民求助丁祖诒时毫不犹豫责令校办为其资助5000元学费,并从自己工资中扣除;2009年3月,当正在检查工作的丁祖诒在校园中碰到被同学搀扶的生病国关8221101班学生时,询问病情后立即从自己口袋里掏出200元挂号钱,让秘书和班导齐智多老师派车送学生到市内医院就诊;在西译院校,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中的难题,随时可以拦住院长求助,丁祖诒都会帮助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后顾之忧”;22年来,每个周末,学生离校回家时,丁祖诒都会在校门口目送学生。除了在外出差的时间,22年来丁祖诒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周周如此。

      在校外人的眼中,丁祖诒被神化了,但是,在校内学子和了解丁祖诒的人的眼中,他也是一位平凡和蔼的老人。在西译的校园里,学生称呼院长最多的就是“爷爷”。笔者看到,每当丁祖诒的身影出现在学生餐厅里、教室中、球场上时,学生总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用平时称呼自己家长或邻居的口吻亲切地打招呼:爷爷好!丁爷爷好!丁祖诒对学生的爱,在这片和谐并充满阳光的校园里流淌,这亲切问候中变得温暖。那一刻,丁祖诒自得其乐,非常幸福。丁祖诒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老百姓更加需要优质和高尚的教育,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春蚕、红烛精神。

      2007年,丁祖诒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病愈后写了首诗:“屏息停搏八千跳,借来七彩架心桥,安得增寿五十载,相伴后生到地老。”他说,如果能再活50年,我还要跟我的学生在一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丁祖诒:四大感触与四大忧思
    • 下一篇:终南之子丁祖诒和他的学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