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三民说事>>正文内容

    父亲

    作者:张三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25日 点击数:

     

           1986年1月28日,是个揪心的日子。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到西安“新药特药店”给父亲买药,天快黑返回老家时才知我的父亲永远地走了……

    解放前,国民党抓壮丁,正是青年的父亲替换二伯父做壮丁,为“敌人”饲养马匹,料理粮草。有年冬天,趁着一个黑暗,父亲不堪忍受劳役而“逃跑”——他纵身跳入渭河,在刺骨的河水中挣扎着,终于艰难地游到河畔,爬上岸时,冻得瑟缩发抖,饿得眼冒金星,慌忙摸索到一户农家,被善良的农民藏在简陋的木草楼上,他急促地喘着气,怕被追兵抓住报复。稍微平静下来,追兵的马蹄声便接踵而至,划破了沉寂的夜空。他从木草楼上的狭小窗口瞥见了追兵马队倏然掠过的黑影……真感谢这家好人,他们是父亲的救命恩人!其后几十载,父亲、母亲、二伯父和叔父等多次向我提及此事。每每想起,都令人心悸。

    1949年6月,父亲参加了“长安县训班”第一期培训,被分配到(位于西安端履门的)长安财政二科,司职核算和审计工作。他如鱼得水,发挥出了才干,和张一民、柏勋并称长安财政的“三个铁算盘”。

    父亲基本在商业供销系统工作,一度任某化肥厂领导。在引镇、水寨、子午、五星、杜曲、狄寨、灞桥和韦曲等地,都曾有他的汗水和足迹。

    1970年前后数年,父亲义务为长安许多单位的食堂组织蔬菜,来自长安的“黄河”、“东风”、“青海湖”乃至“日野”牌车辆,动辄停在我村的田间地头,满载着大葱、白菜、红白萝卜等往返于长安韦曲与新筑骞村之间,村中孩子们在装菜时呼前撵后,追逐嬉戏,煞是热闹。

    计划经济时期粮油等凭证供应,物资匮乏,父亲不时从长安买回板油等,由母亲炒些萝卜之类,送给村中更加拮据的乡亲,倘若谁家有难,定会竭力帮扶,对门中“下一代”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

    父亲常抽的烟是“黄金叶”、“大前门”、“恒大”和“墨菊”,饮酒但不贪杯,喜食面条、小笼包子和米饭,原长安县粮食局长邹海斌叔时常关照我父亲,审批特供大米,原长安县食品公司书记赵永义、原韦曲食品站副经理李铭、职工邢学周更屡次到我家探望父亲,给予多种支持。父亲的钢笔字绝对“拿得出手”。他酷爱秦腔,在洛南社教时曾登上大台演唱“苏武牧羊”。

    父亲系离休,但一度错办为退休,好在当时“活档案”俱在,及时更正过来,尤其是灞桥区的徐受德、杜震、张志昌诸位老干,虽病重缠身,但依然拿起笔为我父亲的离休作证,让我感动不已。

    父亲本是乐观的人,但母亲的突然去世使他受到强烈打击,不仅沉默寡言,连饭菜是否合乎口味都不愿吱声,多年卧病在床,肌肉慢慢萎缩,管状动脉供血不良日趋加重,对家事几乎没有反应。

    幸有妹妹的悉心护理和哥哥们的照料,父亲才与我们共同度过了更长的珍贵时光。面对父亲,我们本该做得更好。而今能做的只有深切的缅怀和不尽的思念了。

    父亲的“班”,是我“接”的。他的言行对我影响久远。我甚或连父亲那个印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旧帆布包都不肯扔掉,破损的十几处“缝缝补补又三年”,工作数年,我也不愿为自己买块“人家都有”的手表。父亲要求我“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我虽尽力做,但仍很不够。

    “接班顶替”,是党和政府关心离退老人家庭生活的一项英明决策,接班者数以百万,但我常常觉得不如直接考上大学再工作 “理直气壮”。端上父辈的“饭碗”,既是种“福份”与沿续,亦是种“包袱”和责任。在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纷呈的社会现实中,我一直恪守着纯朴、清醒和正义。

    父亲走了,我的责任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牢记父亲的重托,把工作与做人统一起来,二是对私。父亲走时,妹妹尚未出嫁,她多年侍奉父亲,功劳最大,关注妹妹的命运和未来,是我永远的牵挂。为使弟弟能考上大学,我和哥哥商量,把弟弟转到长安就读。他六年在长安度过,终于以高分圆梦,考上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当我和大哥忍着饥饿,在西大逐系查询、直到领回录取通知书时,才放下心来。后在“双向选择”中,承蒙弟弟指导老师的热心关怀,弟弟终于走上工作岗位。

    而今我们同胞五人均已成家,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乃至孙辈,生活有了“根本好转”。尽管前行之路未必一片光明,但我们自会努力,铭记父亲的谆谆教诲,把父亲的思想和作风弘扬、传承下去,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把消费与爱国扯在一起是“误导”
    • 下一篇:说路遥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