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刘牧之:父亲的信

    作者:刘牧之 来源:刘牧之博客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08日 点击数:

    我奶奶是少陵原上南留村老学究胡汉章的大女儿,名俊卿,1900年生。我奶奶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她能把珠算口诀背得一字不差,但不会打算盘;《三字经》、《女儿经》,她背得滚瓜烂熟,实际上却是一知半解,就是她理解的,也不一定执行。“养儿不教父之过,女儿不贤娘的错”是她的口头禅,可是对我的大伯、父亲、叔父、姑姑们,她都是娇生惯养。

    我爷爷刘士杰(1899--1965)字伟卿,自幼在私塾读《四书》、《五经》,以后由长安单级师范学校毕业,解放前曾任小学教师,教私塾的时间较长。解放后,爷爷还担任村上的扫盲教师和冬学教师。

    我父亲三、四岁的时候,爷爷就教他背古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父亲临去世时仍记忆犹新。

    我爷爷在莎镇财神庙教私塾时,我父亲有五、六岁,就跟随其他乡邻子弟一起上学。日常除了念《三字经》、《百家姓》之外,爷爷还教他们读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和李笠翁的《韵对典考》。《韵对典考》是按平水韵分类,每韵是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以至十字对。如一东韵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飞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钩弓----”这本读物虽然艰深难懂,用典较多,但有小字注解,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仍不失为一本学习旧体诗词的基础读物,父亲最为喜欢。

    《治家格言》是封建社会的政治教材,其中渗透了不少的封建道德观念,也有一些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一面。如“勿饮过量之酒,勿贪意外之财”,父亲一直铭记在心,身体力行。

    1957年,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动员在一起生活的我母亲、姐姐和大哥(我大哥当时还不满周岁)回到原籍莎镇,支援农业(——拖家带口的妇女岂能支援农业?实际上是国家为减少城市人口的一种措施)。我父亲独自一人留在咸阳国棉一厂工作。一天,父亲收到了我爷爷的来信,爷爷批评他“不关心骨肉同胞”,并引用《治家格言》中的一句话,“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但是没有提“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这一句。我父亲想来想去,始终摸不着头脑,觉得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弟弟、妹妹们之处。父亲想,每次回家,妻子都要提醒我不要忘记给弟妹们买点儿东西;三弟的那几个儿子出生后,身子底下的油布都是我给买下的。就连妹妹的嫁妆,也都是我精心购买的,其中几件在当时还算得上是高档次的。因此,我父亲认定我爷爷冤枉他了。

    更何况,我父亲认为,“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这句话本来就是错误的!

    父亲在给我爷爷的回信中说:“谁的话都可以听,谁的话都可以不听。谁的话对,就照谁的话去办。”父亲最后还将了爷爷他老人家一军,“你不是也经常听我妈妈的话吗?”

    信写好后,父亲又给我母亲写了一封,装在一起。信封上的收信人写的是我母亲的名字,巩育霞收。

    我爷爷在家,天天盼我父亲的回信。每天早上,他都对我奶奶说:“咋还不见光汉回信呢?”

    这天,我母亲刚好收到了我父亲的信,还没来得及转给我爷爷,一听此话,就连忙取信交给我爷爷。我爷爷一边看信,一边往自己的房间走去。爷爷把信念给我奶奶听。奶奶一直没吭声,等他念完了,这才批评他道:“我不让你那样写,你非要听他们的话,你硬把那话写上了,看你将来怎样见娃的面呢!”

    后来,我大伯、叔父和姑姑还为这件事在爷爷的房中互相埋怨了一通。

    从此以后,我爷爷、奶奶在家庭事务上,再也不偏听偏信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崔卫婷:冬天
    • 下一篇:崔嵘:今宵共醉话灯节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