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长安宗教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旅游>> 长安宗教>>正文内容

    王维所过香积寺只能在长安

    作者:王向辉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5日 点击数:

    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久负盛名,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香积寺指的就是西安的香积寺,但最近,河南有人提出,诗中的香积寺应是河南汝州的风穴寺(也称白云寺)。我仔细研读并且分析了这一新说,我认为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王维所言的香积寺只能是西安的香积寺。河南提出的理由是:(1)信佛的王维生活在长安,不可能不知晓香积寺;(2)香积寺不具备数里入云峰的地貌;(3)香积寺环境不符合“古木无人径”的诗歌描述;(4)香积寺不在山中;(5)香积寺没有泉声、水潭和危石产生的条件;(6)这里没有毒龙的传奇。

     


    西安古寺香积寺

     

      的确,今日的香积寺和当年王维《过香积寺》描述的风貌不尽相同,但这只是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历史演变所致,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眼光来审视它,更不能用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来钻研历史问题。因为诗歌的“不知”与现实是否知晓并无关联,王维用 “不知”对应下一句的“数里”,仅是为了表现香积寺出人意料的深邃和幽僻的环境,它完全是出自诗歌巧妙布局的需要。

      “数里入云峰”是描述唐代香积寺周边环境的,即使岁月沧桑巨变,但香积寺南望终南山、西瞰神禾原的大格局,今天依然如故。香积寺距离终南山也不过十余里,晴朗天气即可见南山。连明代的赵崡在《宿香积寺诗》中也哀叹这里是“空山日落雨冥冥”,可见香积寺的所在是符合“数里入云峰”的。

      唐代香积寺的周边本就是茫茫的森林。早于王维的王昌龄在他的诗中谈到香积寺的环境是“肃肃松柏”;晚些的唐人郎士元描述这里“林行溪宿厌层冰”;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曾说:“秦岭北麓的台原,在唐代还没有用于耕作,当时秦岭的森林地带仍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长安城南的台地,也被松柏、竹等树木覆盖,并有鹿群出入,野兔飞奔其中……” ;日本学者妹尾达彦也曾指出:“秦岭北麓的自然情况在唐代是有松、柏、杉、桦、杨、柿等针叶、落叶、阔叶树木混淆的森林带,秦岭北麓的森林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在18世纪以后。”明朝的王鹤在游香积寺的诗歌中也写道:“探奇得胜境”、“问法驯山鬼”。他把去香积寺看作是到深山探险、发现一般,看来深山本不是虚的。

      香积寺前为滈水和潏水相绕,二水交于寺庙西南角,称之交水。历史记载,唐时在香积寺建设“香积堰”,其作用本就是调节水量的,民间也流传有“水上碌碡堰(香积堰),漂泊长安县”的顺口溜。在唐代军事斗争中,还曾经掘开过香积寺的堰坝,并且动用了数百兵力。另外,从滈河故道的宽阔河滩,都可见当时香积堰的供水量是很大的。唐代《隆禅法师碑铭》说这里“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其中的“激洒”、“比连”二词正可支持诗歌中的“泉声和危石”。

      在今天的香积寺以西紧邻的周家庄村,有“除三害”的周处墓地的传说,周处斩杀害人蛟龙的传奇妇孺皆知,如果香积寺和交水、周家庄、毒龙的故事联系,不是“安禅制毒龙”,那又是什么?香积寺是为纪念善导大师而创建的,善导一生相信乘佛愿力,专念“弥陀名号”即可往生极乐世界。王维的“安禅制毒龙”,强调“安禅”的特别功效,十分贴近善导的把“念佛”看作佛家专一修行的不二法门,也与王维的“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历史记载契合。

      香积寺被人为搬到河南风穴寺,重要的依据是在风穴寺发现的刊刻于公元950年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文,我们不妨录出,稍作分析:

      “风穴禅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魏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至隋,又为千峰寺。大业中释教中否,缁侣流离,直至唐初,只为阿兰若耳。开元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行化于此,溘然寂灭,示以阇维。”

      原来,嵩山之南的确是有过一座唤作香积寺的寺庙,这本不奇怪,因为香积寺只是一个来自于佛经香积佛的寺庙称呼。但因为发生大火,佛像毁坏,河南的这座香积寺之后已经不存在了。风穴寺在山之西北,而香积寺位置是在“山前”。两者的关系其实仅限于初建时,风穴寺使用了那个香积寺的建筑材料而已,并不是一寺两名。而贞禅师寂灭于此,对应的是“阿兰若”。佛经说,“阿兰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可见,在唐代,连风穴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香积寺根本不是风穴寺的原名,在唐代王维生活的时代,更不会有这个名字。

      河南风穴寺确实具备 “深山”、“云峰”、“古木”、“泉声”等诗中元素,但是,最早描述这里风景的唐代岑参的《山寺僧房》、元结的《登白云亭》等,都不曾提到过香积寺这个名字,连风穴寺、白云寺的称呼也不曾有,说明这三个名字在那个时期也许都还没有出现。

      众所周知,这几年,因种种原因的驱动,文化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风穴寺新说是河南两位学者提出的,其热爱家乡的初衷值得称赞,但是,生拉硬扯的论证是有害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王维诗歌所言的香积寺,是西安的香积寺无可置疑,河南汝州风穴寺是拉扯不上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太乙镇混元宫:元始天尊的修行之地
    • 下一篇:“清秀华美”---青华山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