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李满星:通达的老陕是条龙

    作者:李满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3日 点击数:

    通达的老陕是条龙

    --关于秦人地域性格的探讨

     

      中国人的DNA

      三秦大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沉淀着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记忆密码。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秦俑挖掘之初,曾就有人发现,这些2000多年前的秦人,大部分酷似当代的陕西人。近年来,有不少人开玩笑说,陕西籍的张艺谋、陈忠实等名人,从长相上看就是活生生的兵马俑。据专家考证,兵马俑都是按当时真人真马的尺寸塑造烧制的。陶俑的形貌神态、个头身高,个个不同,很显然不是用一个或几个“模特”,可能是每一尊都有一个真人模特,而这个真人模特就是当时的秦人。据专家测量,秦俑的身高基本上都在1.78米到1.82米之间。文物考古人员对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秦俑,进行了长期研究后发现,秦俑的面型虽说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却有着高度的概括性。著名的兵马俑研究专家袁仲一先生认为,林林军阵中的兵马俑头像,涵盖了中国人的脸型,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脸谱大全。 

      追溯历史,远在先秦时代,就有“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之说,但秦人并非“一言不合则拔刀相向”的鲁莽勇者;后来,有人说“秦人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甚至连战国的策士也说:“秦者,虎狼之国也。”在《诗经》的《秦风》中,就有一首名为《无衣》的诗,写的就是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余冠英先生对此话的翻译是:谁说没有衣裳?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国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一个敌人,你的就是我的。这首诗确实包含了秦人英雄精神的内质。

      陕西冷娃咥实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从古到今,陕西人性格和古秦人一脉相承,理性精神、实干精神、冒险精神以及他们个性倔犟、认真、不屈服等等,都统一在这个“咥”实活之中。不仅武人轻生死、重承诺,就连文官学士也有着正直的品性和节操,敢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赴汤蹈火。最能体现秦人群体性文化性格的就是史学家司马迁和“关西孔子”杨震,此外,西晋名士傅玄、傅咸父子,西晋初年的杜预,北宋爱国宰相寇准,明朝中期的康海、冯从吾,清朝的王杰、王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宋伯鲁、赵舒翘,莫不如此。正如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所言“历史上凡是能进入当时政权的关中人,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几乎数不出来,一个个都是坚辞硬嘴不折不催的大丈夫”、“这块土地滋养壮汉”。

      对于“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愣”的意思。实际上,显然是理解错了。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方言里,“愣”的读音及含义与普通话中的这个字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有呆、痴、缺心眼等含义。而“冷娃”的“冷”字,细究起来,大概是从“冷热”的“冷”引申出来的,其含义比较丰富。说话办事不善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地冷不丁,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是这种“冷”;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有时倔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也是这种“冷”。一般来讲,称一个人为“娃”,其感情色彩特别强烈,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有惊叹、欣赏、赞许的含义,而很少有贬责的意思。

      近代陕西才子、比较文学专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这四个字,单独说来并不好理解,但是,“生”和“冷”、“蹭”和“倔”,分别合起来就容易理解了。先说“生”和“冷”,陕西人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志趣相左、话不投机,永远让你觉得陌生,冷然如冰;可是,一旦志趣相投,真正能够推心置腹之后,则风趣幽默、热情如火。这是因为秦人更注重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冷静处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秦地,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男人特别是中老年长辈,不苟言笑、表情严肃,他们在下属和晚辈面前,脸拽得平平的,面部表情冷得像挂上霜似的。他们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这“德行”。在不少家庭里,男人对妻子儿女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之于脸上,或者从嘴里表达出来。还有“蹭”和“倔”,也需要合起来理解。所谓“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厉的含意,当你见识到陕西人的“蹭”劲时,其情景大概与火山爆发相距不远了。陕西人遇事一般不太计较,受一点委屈也还能承受。但是,一旦觉得欺人太甚,可能会像“秋菊打官司”一样,层层往上告,非争个是非曲直不可,哪怕告个十年八年也不怕。

      也许是有感于陕西人的这种性格,张艺谋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自己看陕西人是这样的,因为我是典型的陕西人……他的优点就是这一根筋,比较执著、朴实,就是认准了往前走……有时候觉得人需要一种精神,人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人需要往前走,去争取,去努力,结果不重要,过程重要。”著名作家陈忠实在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陕西冷娃形象,朱先生、白嘉轩、冷先生,甚至长工鹿三,他们一生宁折不弯,不改其做人的本色。 

      通达的老陕是条龙

      探究起来,秦人这种群体性文化性格特征,正是传统使然。儒学的核心周礼产生于关中,几千年来,流传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自古以来,秦地就有“民风纯朴,学风醇厚”的传统,尚实文化源远流长。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凤》、《豳风》与产生于南国的《楚辞》,就看得十分明显。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关中民俗时这样说:关中沃野千里,从公刘、古公檀父到文王、武王,奠定了这里的农业基础,因此,这里的老百姓都有先王遗风,重视稼穑耕作,以农为本,不敢为邪恶;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人文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积淀越来越深;汉唐时期达到顶峰。可以说,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儒家正统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人,使关中“冷娃”养成了一种尚实性格。即使在长安失去国都地位之后,关中这块土地上产生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关学。而尚实这一特点,在始于张载的关学中可以说是以一贯之。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秦人崇尚真理、匡扶正义、扬善惩恶、心忧天下的品格。清初的关学,虽然缺乏黄宗羲、顾炎武式的驳难,但是依旧重礼仪、轻功利,强调修身养性,陶冶人格。

      不过,陕西冷娃刚板硬正性格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意味。刚板硬正,容易倔强固执,接受新事物慢、凡事总是慢半拍,以至于抓不住机遇;实诚忠厚,容易导致窝囊蠢笨,成为无用的别名;爱认死理的话就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不善于审时度势;意气用事,缺乏理性,往往容易情绪冲动而“生整”。张艺谋说,这种群体性缺点,导致了陕西人不够灵活。可怕的是,在某些人中,这已形成了一种“群体文化氛围”——守旧观念、守土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宗法观念、不服气心态、官本位意识和唯意志论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了一种群体性思维和行为定势。著名国画大师、长安画派画家何海霞,在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逝世后送上一副挽联,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西安生人难养人”,耐人寻味!

      有人说:“十个老陕九不通,一通就成龙”。陕西人只有从过于沉重的历史负重中解脱出来,改变性格中的缺陷,重塑一种外向、现代、健康的群体性格,那样,陕西会因陕西人而有着现代的分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范曾:南开一号” 世之懿范
    • 下一篇:夜品聊斋百字《牛飞》蕴神妙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