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长安文艺”大放光芒

    作者:星海旭光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5日 点击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研讨长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出现在长安大地上的长安文学艺术现象,对推动建设“文化长安”,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长安区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来,长安区的文化职能部门及设施逐步建立,长安群众文化队伍初具邹形,有的达到了一定规模,文学艺术事业初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演唱活跃长安。

      在著名作家柳青的影响下,农民作家庞惠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声誉西安。他出席了一九五六年第一届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后在《延河》、《群众艺术》、《工人文艺》等省、市杂志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戏剧等300篇,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人称临潼有农民诗人王老九,长安有农民作家庞惠农。在这一时期,以诗歌演唱为主,影响较大的有乔生益、何兰芳、惠德普、侯岳池、张礼、王英侠等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县上召开了第一次业余作者座谈会,有17名青年作者与会。以后陆续涌现出了多名骨干作者和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如翟曜的《吴耀富》;崔皓的《回门》;樊耀亭的《潏河畔》;尤永杰的《火热的夜晚》;毋东汉的《棉花与西瓜》;董颖夫的《真实的故事》;姚金泉的《红爷和老伴》等等。

          (二)戏剧、故事创作达到了新高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没有普及,戏剧、故事、诗歌、曲艺等成了当时文艺演出的热门,再加之样板戏的提倡推广,戏剧得到了空前发展,村村有剧团,大村有戏楼,曾风行一时。

         在戏剧编创方面,先后涌现出了王涌汛的《杏花峪》,崔皓、王军武的《送水》,张平、卢恺的《一袋水泥》,王昭玺等人的《银海怒涛》,樊延绪的《护林曲》等剧作,都参加了县、市文艺演出,获得了甲等奖。长安戏剧编创的优秀人才,受到省、市的重视,不少优秀人才被选拔到省、市文艺团体任职。如马王镇张平、石匣王军武、县剧团卢恺等人,后来成为专业编剧,各有建树。张平现为国家一级编剧,省艺术创作研究室主任、省剧协副主席。其创作的戏剧《司马骞》、《造俑记》、《虢都遗恨》均获全国戏剧奖。王军武现任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其代表作《郭秀明》等剧获全省戏曲大奖。专业作家、长安剧团编剧卢恺主持编辑的有《长安文艺》、《长安故事》等。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长安的故事创作异军突起,翟曜的《挖泉》、《共产党的干部》、《王老五借钱》;董颖夫的《上任以后》、《石榴花》、《张三老汉的心事》、《钢锭子与刃片子》;崔皓的《陶大妈敲钟》;何少南的《我和宁宁》;刘双计的《老闷不闷》;肖宝善的《钢笔的故事》;郭永森的《蝎子弃母》等均参加了省、市故事调讲,获得了奖项,长安被评为全省十佳故事先进县。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安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区文学艺术的复苏和崛起,长安文坛百花盛开,群芳争艳,新人辈出,新作不断,显示着文艺春天的勃勃生机。

         (一)出版了近百部文学作品,形成了长安文学现象

       1、长篇小说有:崔皓的《苍莽神禾塬》;王峰的《风雨桃花村》、《桃花镇》(上下部)、《河湾梦》(上下部);肖建安的《枣林湾》;王渊平的《水幻终南》;李绪民的《红裤带》;张军利的《方子渡纪事》;李武讯的《南山草》、《黄土魂》;越翼展的《驼鸟·流浪签证》;李树林的《苏武父子传奇》;毋东汉的《怪灵外传》、《同窗俊友》等。其中,王峰的《桃花镇》、肖建安的《枣林湾》、王渊平的《水幻终南》曾获第八届“西安文学奖”。王峰的《桃花镇》被多家刊物连载。

       2、中短篇小说散文集有:成德奇的《少陵随笔》,肖宝善的《神禾集》、《藤缠槐》;王峰的《纵横集》;翟曜的《翟曜文集》;阎道勇的《蓝衫根》;卢知民的《故乡,我心中的美文》、《三国新语》、《涓流集》;肖建安的《终南情》;王兆利的《岭上人家》;尤永杰的《野塘集》;李希仲的《石蛙自鸣》;张耀富的《疏枝零叶》;樊耀亭的《文心绣风》、《终南佛寺游访记》;薛亚利的《风雨长安情》;张来善的《情钟山水》;陆程久的《平生记》;袁民权的《恨》;石观山的《蜡朗灯女》等。

     

       3、文史资料及人物传记类著作有:王作兆的《长安史迹记略》;冯鹏程和成德奇合著的《抗日名将张灵甫》;冯鹏程的《宋绮云传奇》、《英雄,人民不会忘记》;李志中的《枫林文存》、《枫林一叶》;樊耀亭的《长安兴教寺》;崔皓的《长安社火艺术》;张世明的《生命流程》等。其中王作兆、冯鹏程、成德奇等人的著作获市优秀图书奖。

      4、诗词类著作有:惠德普的《终南短笛》、《秦岭长城》;贾楚风的《流浪水仙》、《孤独的青春》;王渊平的《爱的默言》、《秋之湄》;陆程久的《清心集》、《南乡子》;刘双计的《儿歌集》;张景耀的《泥土歌谣》、《长安诗情》;李志中的《清白诗稿》;张惠民的《流淌集》;毋东汉的《樵仙居诗草》;吴清宣的《清风轩语》等。

      5、新闻通讯类著作有:张宝贵的《田园报春花》;薛亚利的《耕耘在长安大地》、《金灿灿的谷穗》;王润年的《   金色的种子》;王峰的《创业者之歌》、《历史的足迹》;崔皓的《郭杜纪事》、《大写韦曲》、《上塔坡巡礼》;张来善的《长安魂》等。其中张宝贵的《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张宝贵、孙朝朝、薛亚利、王润年、张来善、陈小云、刘育社、卢剑利、王峰、张海建等的多篇作品获全国新闻大奖征文奖。

      6 政府有关部门、政协和各社团组织出书的有:《长安县志》、《长安年鉴》、《瑰宝长安》、《长安风》、《名人咏长安》、《游长安》、《创业者风采》、《艺术长安》等。《长安开发》有《长安风》文艺专版,长安电视台有自办文艺专栏。

        另外,长安作者在省电视台《狼人虎剧》、《都市碎戏》栏目播放的电视小品有数部。长安籍的不少作者已经在网络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区外宣办办有中国长安新闻网、长安人许海峰还创办了"长安人"文化类公益网站等。

           (二)长安文学艺术期刊杂志众多

      长安目前拥有的文学艺术刊物有王百忍主编的《长安文苑》,张三民主编的《新凤凰》,长安印社卢知民主编的《长安艺苑》,长安柳研会主编的《长安》,董颖夫主编的《秦岭·长安专刊》,习新利主编的长安一中校园文学刊物《台阶》,李顺年主编的长安二中校园文学刊物《樊川》及长安诗词学会出刊不定期诗词专刊,国家传习会出刊会刊等。

     

      三、长安书画界人才辈出,成果累累

       建国以前,长安的书画创作局限于个别文人墨客。建国以后,由于西安美院在长安樊川建校,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美术书法爱好者,参与这一活动的人愈来愈多,书画作品的水平也愈来愈高。1953年郭杜的王捷夫自绘壁画并配诗,影响颇大,《中国青年报》以《神禾原上一牡丹》为题进行报道。1973年,各乡镇文化站先后成立书画创作小组。1976年,长安县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首届西安农民画展,长安参展作品126幅。1979年,县文化馆举办“长安首届藏画展”。1981年,西安美术协会长安书画学会举办首届书画大展。1981年,举办张建哲国画展。1982年与1984年,县文化馆与县政协联合举办两次政协委员及业余爱好者书画展。1988年,县文化馆吕志平在美国由埃俄博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举办个人“水墨画展”。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均予报道,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之拍摄了科教新闻片《黄土魂》。1989年,县政协举办“庆祝长安解放四十周年书画联展”,展出县内书画爱好者的作品。是年,长安农民田社玄、邹占兔及干部杨振中分别在西安市美术家画廊举办个人书画展。

       从1990年至2008年长安每年都进行书画展,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杨虎城诞辰100周年书画展;长安撤县设区书画展;政协书画展;区组织部举办的庆社“七·一”书画展;长安首届精品书画展;2007年“土地杯长安书法展”、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长安书画大展等以及众多的个人书画展。有50多名书画家参加全国和省、市书画展并获奖。

        建国以来,从长安走出的书画名家有崔振宽、左良、杨晓阳、刘永杰、茹桂、吴三大、王西京、王子武、高民生、萧焕、付嘉仪、王贵民等。

        

       截止2008年,长安区业余书画作者达2000多人、其中省美术家协会50多人,市美术家协会90多人;省书法家协会40多人,市书法家协会70多人。全区有16人在国际国内举办画展。以长安书画协会团体为主力的书画艺术创作风头正劲。书画家们在潜心钻研艺术的同时,深入生活,注重写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书画作品展览和评比活动。200多人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书画奖三百余次(项)。其中骆孝敏的国画《秋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大展”优秀奖(2001年);刘超、张新生、董晓光、马良、仇长华等人获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西部书画大赛”奖(2002年);刘汉民、刘岚作品入选“陕西省首届中国花鸟画展”(2002年);刘超、焦军昌、王子云等人入选“群星展”(2003年);张新生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宋建章获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2005年);王燕、董晓光、刘超等人获“首届陕西山水画作品展”(2005年);张新生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创作奖(2007年);青年书法家王江作品近年来连年入选全国“首届行书大展”、“第二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第四届正书大展”、“第五届中国新人新作展”等多种展览,获“全国首届书法大展”三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各类奖项;许多作品被东南亚国家、港奥台地区和国家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藏。细柳街办石匣村因爱好者多,成就大,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农民书法村”。

         长安有影响的书法家有:李文艺、王仁志、崔皓、张琪、郭斌、张新生、胡文化、杨新民、王江、马德馥、张时珍、刘运卿、耿星普、刘喜良、王劲、宋建章、庞丁海、孙俊、陈康、闫沫、卢涛、卢剑利、越慎为等。

        长安有影响的美术家有:杨建果,曹崇、邹战兔、骆小敏、刘德源、马良、李正平、刘超、刘岚、刘汉民、谢子敬、王仁志、孙宝田、曹世俊、宋健章、刘丰、陈炜、董晓光、仇长华、阿愚、丁沙、卢山、罗平、赵柱子、张宝省、巢珍等。

       长安籍在外有影响的新闻记者有:李东升、刘民安、张波、尤凌波、卢剑利、高亚平、聂小阳、贾西平、孙涛等。

       

       四、文学艺术社团众多,创作队伍庞大

       长安现有各种文学艺术社团二十多个,以书法绘画和文学为主。其中文学社团六个,即长安区作家协会、省柳青文学研究会长安工作部、长安文学艺术学会、长安杂文学会、长安诗词学会、长安柳青文学研究会、长安印社等。有业余文学作者300余人。书画学会主要有:长安区美术家协会、长安区书画家协会、长安中国画院、长安国学书画院等。书画作者千余人。这两支强大的文学艺术队伍,常年活跃在省、市、区文化艺术领域,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打造“人文长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分析与思考

       长安近百部文学作品的出现和蔚为壮观的书画队伍的整体展现,是全区100多万长安人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缩影。也说明了我区人民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追求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其队伍之庞大,作品之丰富,在全国区县都是罕见的。对此,省市专业部门的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它是长安的一道靓丽风景,扮亮了“文化长安”的广阔天地,为世人注目,更是长安的一张大“名片”,不断的注释长安,展现长安的多姿神彩。

        长安的文学艺术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一是长安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孕育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历史上长安文人墨客繁若晨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对长安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长安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又是长安文化发展的区位优势。长安地处西安南郊,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化进程已把长安和西安溶为一体。二是柳青《创业史》对长安文化的影响。柳青在长安生活了十四年,写出了长篇不朽巨著《创业史》,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柳青是陕西文学艺术界的一面旗帜,长安作者深受影响,纷纷拿起笔来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三是长安文化资源优势明显。目前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高校聚集区,入区大学已达30多所,在校学生20多万,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云集,文化人才储备雄厚,人口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不仅为长安文化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撑,也为长安文化观念的更新创造了条件。四是领导对发展长安文化的重示。历任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区委区政府有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一方面设置了文化网络机构,村有文化室、剧团,大村修建了戏台,乡有文化站,区上有文化馆等,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突出成绩和特长的人,给予重用和提拔。如张宝贵、薛亚利都是由农民提拔出来的领导干部。五是领导的示范作用。区上的诸多领导,对文学艺术特别重视和爱好。著书立说,成绩显著,受到文化届人士的好评,同时对人们也是一个激励。六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加深倾诉欲增长。七是人们普遍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

          六、存在问题

        (一)这些年长安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是文学艺术社团在发挥主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文学艺术社团缺乏经费,不能经常开展活动;个别社团有名无实,会员很少;创作队伍自身修养、艺术水平急需提高,有的作品不积极健康,只是个人情绪和牢骚的宣泄。

        (二)党委政府j极其有关部门对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扶持不够,缺乏奖励机制。对社团的服务和管理不够,如长安作协换届因故至今得不到解决。文化馆站建设需要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提高服务功能。如有的街办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是非专业人员,长期不从事文化工作。

        (三)长安的文学艺术队伍,虽然庞大,人员众多,但是队伍比较繁杂,大而不强。有的社团名存实亡,各自为政,缺少活力和有效的组织协调能力。人员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是业余作者,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军人物。

        (四)精品意识不强,文学艺术精品太少,与长安实施打造文化科技经济强区的战略还有一定的距离。长安区的文学艺术事业,精品意识不强,缺少推出文化精品的战略,虽然出了较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乏有一批较好的作品,但缺少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还没有形成长安文学艺术事业的优秀品牌。

         七、建议

       (一)整合文学艺术社团。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文联等部门一方面积极整合现有文艺团体,使一些名存实亡、人数极少的组织融合到其他组织,增强战斗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文学艺术社团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弘扬主旋律,以积极向上、促人奋进的优秀作品鼓舞人。

       (二)调整文学艺术队伍,培养包装名家。一方面对现有的文学艺术队伍进行整合、调整,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专业对口。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名气的文学艺术人才进行包装、整合、策划、宣传,为他们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家创造条件。

      (三)给以经费支持。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学艺术社团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社团存在的问题,并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为搞文学艺术的人员创造条件,搭建好平台。

      (四)打造文学艺术精品。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文体广电局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扶持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活动,对较有影响的作品组织研讨,对外宣传,扩大影响。

      (五)树立精品意识,形成文学艺术产业。相关部门应增强精品意识,对长安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出版、形成长安区独有的文学艺术产业。

      (六)建立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区上应对在文学艺术、新闻领域内取得成就者给予奖励,激励广大作者。

      (七)规划建设“长安书画村”项目。该项目可采用政府规划,社会投资兴建或招商引资合作建设,功能集展览、交流、交易、娱乐、休闲等为一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堡子的记忆》获“长安的变迁”征文一等奖
    • 下一篇:埃及亚历山大省省长收藏增干字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