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民俗>> 民俗文化>>正文内容

    冬至大如年

    作者:韩养民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21日 点击数:

      冬至又名“长至”,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它在节日中的地位与新年比肩。因此,唐诗宋词中又称冬至为“小岁”或“亚岁”。

      节气的起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出现较早的节气之一。在《吕氏春秋·有始》《逸周书·时训》《周礼·秋官司寇第五》等先秦文献中均留下了清晰的文字记录,这是古人观测天象、探索天气变化获得的硕果。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起,冬至便定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于是冬至成了传统节日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节日。冬至后,太阳从南向北偏转,阳气开始上升,阳光直射位逐渐北移,白天变长、日长一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冬至夜》诗中吟道: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在《冬至宿杨梅馆》诗中又说: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那时,人们从生活实践出发,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汉代制订太初历,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说:“岁始冬至日,产气始萌。”又在《律书》中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那时人们以北极星为时空坐标,冬至不仅仅是节气的起点,也是推算时间循环的起点,是计算时令的基点,如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十二月八日),冬至后四十五天是立春。古代历法的编订、颁布也选在冬至日,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十一月甲子,正好是冬至,遂颁行太初历。冬至成为历法起算的最佳时刻。

      冬至也是古人关注天象、观测未来人事吉凶、农业收成的重要时刻。汉代人每逢冬至,立表测影。“晷进则水,晷退则旱”,中晷则“岁美,人民和”,否则“岁恶”。以冬至日出日落时天气状况来预测来年吉凶之俗,一直流传到后世,盛行不衰。

      祭天祭祖

      冬至是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帝王结下了不解之缘。制礼作乐的周公,尊主宰一切的天为至上神,每逢冬至日郊坛祭天,且把祭天礼纳入国家礼仪范畴,使其规范化,成为国家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汉代,冬至前结束断狱,冬至日,皇帝行祭天礼、迎冬至之礼。据刘向《五经通义》、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中》等文献记载,冬至日“百官绝事,不听政”,皇帝要乐官奏乐,以迎冬至;百姓则以黍、米、羊羔作祭品祭祖。

      作为节日,冬至出现于先秦时代,而蔚然成俗、礼仪日渐完善,当推盛唐之时。唐王朝将冬至、元旦(春节)、寒食列为三大节日,且放假三天。尽管唐代不拘礼法、尚风流,但冬至祭天敬祖、举办朝贺礼是不可缺失的节俗。每届冬至日,皇帝在长安城郊行祭天礼,之后回大明宫临朝,受四方诸侯及大臣显贵的朝贺。此时,大明宫张灯结彩,焕然一新。文武百官身穿朝服、腰挂鱼袋、手持笏版,俯伏在御座下,山呼万岁,其规模仅次于元旦朝贺礼。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按《开元新格》规定,唐玄宗“冬至日祀圆丘,遂用小冬日(小至)视朝。”这一礼仪,在安史之乱后,依然传承。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诗圣杜甫在《冬至》诗中回忆客居长安逢冬至日的情景:“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秦。”

      岁月如梭。进入宋代,冬至的节气更浓。冬至前一夜称“冬除”或“除夜”,民间出现了“守冬”之俗,如同年节守岁,时人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一说。在京城皇宫里,百官向皇帝行朝贺礼,时称“排冬仗”。之后,百官皆衣朝服,参加朝廷大宴。而民间则解除赌博禁令,穿新衣,祭祖,办宴席,尽情娱乐,热闹异常。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曰:“十一月冬至,京帅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向,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亨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里的“关扑”是一种民间赌掷财物之类的戏名,平时不准赌博,只有在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日期间开禁三天。显然宋人也十分重视冬至节。

      在北与宋对峙、建立辽政权的契丹族,在西北创建西夏政权的党项族,以及后来在北与南宋对峙、创建金政权的女真族,均不断吸纳汉文化,传承着汉人的冬至祭天之俗。据《辽史·礼志文·嘉仪下》载,契丹族首领在冬至日,用白羊血、白马血、白雁血和酒,祭拜他们崇拜的黑山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先祖灵魂和自己平安。之后,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以及建立清朝的满族,亦有冬至祭天之俗,今日北京永定门内的天坛圜丘坛,就是清代帝王冬至行祭天礼之处。辛亥革命后,祭天之礼退出节日舞台,而祭祖之礼仍在民间传承不已。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下篇三》中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山东府冬至以扫墓为尚;而江苏吴中、常熟等地,冬至前一日,亲朋好友相赠食品,“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称冬至盘”。到了冬至日,家家户户以食物祭祖或挂先祖遗像。时人有诗道: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

      数千年的风雨岁月,磨去了多少沧桑事,但改变不了的是人们的冬至节日情结。北方人吃饺子纪念冬至。而白族历法以十一月为岁首,届时,他们杀猪宰羊,邀集至亲佳宾,迎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尽情欢乐、共庆佳节。

      敬老之俗

      敬老之俗,始于商周,《礼记》中记载颇多。那时,为了尊敬老人,制定出各种不同的敬老、养老礼仪。《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立国,行仁政、敬老、慈少、尊礼贤者,致使天下士人不远千里投奔他。可见,周人敬老养老、尊贤,是其兴国之本。汉代传承周礼,大兴敬老之风,汉高祖、汉文帝首倡给老人赐物,仅《汉书》《后汉书》等正史记录,西汉一朝向老人赐物30次,东汉赐物25次。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汉昭帝时,冬至日妇女给舅姑或老人敬献鞋袜,让老人安度寒冬,祈祷老人安康。这一民间习俗逐渐传入宫中,到了汉末,冬至日,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献袜礼。这天,近臣显贵向皇帝献袜御寒,以示忠君。建安时期的诗人曹植就有《冬至献袜颂表》一文。汉代勃兴的献鞋袜之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变化。据沈约《宋书》记载,北朝人受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不穿鞋而以穿长筒靴为时尚。于是,冬至日向公婆献鞋袜之俗变为献靴。节日文化呈现出独特鲜明的时代特色。隋唐之后,向老人献物不再仅限于冬至,或春季,或灾后,或新皇帝即位,时间不尽相同,但敬老养老之风未变。

      细究,冬至节其实是一文化符号,它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今日,我们已经步入老龄时代,期望更多地关注老人,滋养社会的和谐与温暖。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陕西能否成为传统节日之都
    • 下一篇:中华节俗文化—腊八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