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南五台北麓关中明清古民居城

    作者:三秦都市报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4日 点击数:

    山西的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徽派民居的黛瓦粉壁,近年来都成为旅游热点,这些精美的明清建筑,不仅给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增加了几分“色彩”,还为两省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实惠。然而,在我们南五台山脚下隐藏着一座座堪与“晋居”、“徽居”相媲美,甚至比之更雄浑豪华精美,更有研究价值的明清建筑,至今默默无闻地等候着惊喜发现的目光。

    两周前的周末。南五台山脚,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准时从西安驱车来到这里,专程迎接两拨北京来的客人。

    客人还未到,他站在关中古民居展览区的门楼里静静沉思。在他身后,异地“整体搬迁”而来的16院数百间明清古民居分两边对面而立,正为它们险些濒临消失的命运而万幸。
    把这样一个崇尚文化的建筑群放在山脚,听山鸟啁啾,任山风吹打,实在是一种富有想象的创意,我想。然后,眼睛就撞上高大气派的门楼,这个始建于清末的门楼正面饰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图案,“地通乾元”、“终南霞蔚”的石匾,使原本的高大雄伟显得更加辉煌壮观。据考证,宅院主人姓赵,是陕西白水县人。

    急着一探门内究竟,邂逅的却是个二道城门楼,原为富平县唐家堡村南门城楼。门洞上方镶有明崇祯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门洞上的砖雕,用高浮雕的手法栩栩如生地雕琢出人物、车辆、牲畜的交易场面等,一派繁荣景象。可以想见昔年古镇经济文化的发达。据说,过去的大户人家,每家皆有诗情画意般讨人喜欢的小门楼,里面才是风情各异的四合院建筑。

     

    阎敬铭府邸

    马头墙诉说昔日辉煌

     

    关中古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砖雕、木雕、石雕俱佳,至今保存完好的阎敬铭府邸堪称其经典。这里收藏的二进式七间古民宅是清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的朝邑(今陕西大荔)故居,阎敬铭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善于理财而著称于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进入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后面是七开间的祠堂。屋檐木雕五蝠压顶、凤迎牡丹、双龙戏珠图案,其刀法流畅,做工精细,结构复杂,整个院落布局对称,错落有致,宽敞宏伟。

    在聚族而居的关中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在这里我们看到关中明清古民居普遍应对外来之火而采用的“马头墙”。

    这个高大结实的二阶式马头墙,屋脊和两旁均用雕砖或用片瓦组成镂空花饰,两边有兽脊或龙头,似乎倾吐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这个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动态的美感。让北京客人连连惊叹“在北京也不多见”!

    王勇超说,这个古宅是他在陕北农村找到的,当时村民正准备拆掉,他意识到如果再不进行保护,这些关中古民居将不复存在。文物保护部门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只是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阎氏后人联系,颇费周折。“但我决心已下,一个一个找他们谈,争取对方的理解。签订协议后,又找古建队,一砖一瓦、一门一柱,精心拆卸、编号,异地复原。”

     

    崔家槐院

    归于平和田园气息

     

    崔家槐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布局为三进三院式。宅院狭长幽深,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四周高墙围护,是关中地区民间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关中的天井很有特色,它除了具有承接采光、通风的作用之外,还起到排除屋面流水的作用。在天井里,放置有一个奇怪的物件,长方口敞口石缸,表面刻有生动的生活场景,里面盛满水。发生火灾时,则可以作为扑火之用,家境不一样水缸也不一样。

    崔家槐院的主人名叫崔圪塔,陕西澄城人。清光绪年间,其曾孙崔彦彦生意越做越大,花银子捐了个府台四品虚衔的官名,住宅也由原来六院扩大成十三院。后来随着家庭败落,房屋也破坏失修渐不存在。这个宅院是博物馆抢救保护下来的崔家槐院中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个院子。

    这样的规模与主人当初那种咄咄逼人的富丽、豪气并不能相比,但博物院中宁静、散淡,自有一种从豪迈归于平和的田园气息。无论是祭灶的供龛,还是用来遮蔽视线的的隐壁,古色古香,处处都留有关中古民居生动的变迁史。

     

    孙丕扬故居

    明清遗风犹存

     

    坐落在崔家槐院东侧的是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故居。明万历二十八年的石刻匾额“三朝元老”被镶在二道门楼上。

    以前只知道“门当户对”是指结婚双方的条件要匹配,并不了解其出处。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真正的“门当”与“户对”。

     每家门楣上方都有个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的圆柱形木雕。根据门脸大小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而“户对”是指宅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扁形的石墩或石鼓,它是主人家身份地位和家境的象征。旧时谁家有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子女,都会到相中的对方家偷偷观察它,从“户对”上雕刻的纹饰,就能了解对方家所从事的行当。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条件并延续至今。

    这座旧宅原坐落于富平县。做工与风格略显简单,没有精美绝伦的照壁,雕梁画栋的屋檐,但一砖一瓦尽透着华贵之气。门楣窗棂的立体雕花,虽在雪雨风霜侵蚀下略显陈旧,但明清遗风犹存。

     

    古戏楼

    “内顶”媲美音响设备

     

    一座元代的古梨园也收藏在这里。戏楼门口卧狮门墩石上的“泰定元年”字样依稀可辨。主要建筑分为看戏楼和古戏楼两部分,穿过内园,映入眼帘的是古戏楼,戏楼舞台深10米,宽11米,最吸引眼球的是高悬在戏台内顶正上方的“顶子”,这个巨大结构外方内圆,由许多块小型木雕变形斗拱堆砌接榫咬合而成,呈倒金字塔形,雕花工艺精美,涂金漆绿,光彩照人。漂亮还在其次,这个直径约2米的顶子不仅造型别致,还借助了力学与声学的原理,起到特殊的拢音效果:它将舞台上的声响吸进,再由不同的角度折射到场内各个角落,使得戏台上演员发出的声音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原汁原味送达剧场的每一个角落,既拢音又传声,独具匠心。建筑的细节真实显露着历史的痕迹。

    我们不能说,居住在四合院的那个年代,多么值得人怀念,但这些建筑的沉寂乃至消亡,又太令人神伤。毕竟,这种古老的形式曾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祈望,凡文化,它的命运应该是愈古老,愈有未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六万元现金资助民族“DNA”传承人
    • 下一篇:长安区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组织工作奖”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