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陈嘉瑞:中国文化中的竹子情结

    作者:陈嘉瑞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点击数:

      我国是竹子的故乡。几千年来,国人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竹文化深深渗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吴越春秋》引用的《弹歌》中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知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竹子制作箭头用于捕猎了;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竹”字象形符号的印痕;在新石器时期的钱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00余件竹编器物,说明当时人们不仅开始用竹,而且竹编织技能已经十分娴熟。

      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用和伦理美学两个方面。提到物用,人们首先会想到“竹简”,在魏晋以前几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都是在竹简上写字、刻字、著书立说的。最早的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是通过竹简得以保存。竹简为历史文献的传存及中国书法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大量使用了竹子;《三辅黄图》载汉代的甘泉祠宫就是用竹子构筑而成的;宋代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作《竹楼记》。在南方竹乡,尤其是岭南,竹楼更是寻常百姓的居室。清代沈日霖在其《粤西琐记》中称粤西“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此外,竹子和音乐也有着天然联系,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更有“丝不如竹”之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千百年来,竹子的功用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此,苏东坡感慨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突出表现在它的精神层面上。同其他植物相比,竹子身上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它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竹子身上的许多特点与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渐渐就成为了人们理想人格的化身,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这大概是最早关于竹子人格化的记载。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竹子的典故词赋层出不穷。屈原在《离骚》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的诗句。《太平御览》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平生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同代的戴凯之写了一部描述70多种竹子性状的《竹谱》,这是我国最早以四字韵文写就的一部植物学专著;陶渊明最憧憬的是《桃花源记》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王维在《竹里馆》里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的诗句;在白居易晚年的洛阳家园,“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柳宗元《竹》中诗句,“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既写竹亦写己;苏轼慨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在自己《竹石》图上的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通过竹子抒发自己的心志秉性。

      修竹之美更是倾倒了无数丹青大师。唐宋以来,画竹名家辈出,唐代的王维、吴道子,五代的黄筌、徐熙,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明代的宋克、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等。其中画竹高手首推文同,他是苏东坡的表兄弟,画竹叶分阴阳,“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苏轼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既是对文同画作的高度评价,也道尽了中国诗文书画的内在联系。文同画竹屡请苏轼题识,于是“文画苏题”成为美谈。画竹另一要人当数郑燮,他一生擅画墨竹,“日间挥写夜间思”,每画必题。画一竿竹,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以诗言志;画两竿竹,题“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喻世间人情;画一片竹,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抒发一介官吏思民疾苦的悲悯情怀。诸多大家中,有人擅写晴竹、有人擅写雨竹、有人擅写风竹、有人擅写雪竹,通过竹子的风、晴、雨、露,春、夏、秋、冬,诠释了人们丰富的感情色彩和精神境界。

      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在当前举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宏扬竹文化,以此陶冶人们的情操,意义深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韩芳:悟禅
    • 下一篇:杨莹:看莲要趁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