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孙宝田:岁月.吃苕的日子

    作者:孙宝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30日 点击数: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那些年一直流传在乡下民间的一句朴实的撂白语言,在乡村连三岁孩童都知道这戏词是啥意思。

    其实,我所说的红薯,就是乡党们叫的红苕,红芋,是不是关名,学名,就叫作红薯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红芋的根能食用,产量高,易栽活,生来就是那百姓的命,贱着呢。因为,它不管地厚地薄,坡坡地,沙土地,沟沟坎坎,埸堰子,地拌子,越是贫脊越长势好,红苕不但结的多,而且等到霜降以后霜气一打就干面香甜,吃一口就象吃了粟子豆一样香甜干面,茎和叶子是上好的青饲料,夏忙罢栽种,秋季收获。这大自然也真是奇妙神奇啊!饥饿年荒时,是老百姓的主要度日食物,听说英国在二战时期遭受饥荒,民不聊生,经济学家曾建议政府引进和推广红苕种植,以度饥荒,谁料民众不了解,拒不接受,于是,政府就请来了心理学家,计设学家,专家根据人的本能表现,提出一套方案,由政府在人口稠密区开一片示范地,用芦苇席围起来,让工人在里边种栽红苕,外边请了皇家卫队严格守卫巡逻,不久,民众的好奇被逗引起来了,许多人认为这东西的珍贵,不然为何要动用皇家卫队守卫呢?增加了神秘色彩,于是,有大胆的人开始把红苕偷回家种植,一下子一传十,十传百的推广开来了,你想在那战争的饥饿年代,甚至冒着违返禁令的危险,来填充肚子,有谁见了能充饥的食物而不千方百计的动心思呢?

     

     

     

    我国在六,一,二年困难时期,红苕仍是人们度饥荒的主要食物呀!

    过去你走到街上,身后会突然传来:“吃苕!热乎苕!”的热情的招呼声,不知道的人能吓一大跳。冬天来了,大地被白雪复盖得严严实实,唯有十字街口上的烤红苕的炉子,正串着火苗,炉台上摆着烘好的红苕冒着白色的热气,那香味格外地好闻,然后,突然用秦声秦韵的腔调,使劲地吼一声“吃苕”!一股暖意便涌遍你全身,简直就象是喝了二两老窖酒那么舒坦,戏文里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说得太实在了,太深刻了,太有学问了。你想,卖红薯的都能给百姓的冷天,带来无尽的温暖,无论雪有多厚,雨有多大,都勤肯地在那路旁待侯着,你当个碎官给百姓办个事,服个务再变着方子的胡详,那你得好好学着先卖红苕,练个七七四十九,出息了再说,我感叹这碎碎个红芋,却有大学问,可见红苕与人们的生活连得紧蜜呀!听说,国画大师石鲁,当年被关牛棚,在向陕南老家逃亡中,数天就没吃啥啥,饿倒在一家的红苕地里,顺手在土里一摸,竞摸到一个硬硬的红苕,画家顾不得一二,竟然连皮吃了起来,带有泥土味的红苕成了饥不择食救命食物,此时,恐怕觉得这苕要比任何东西都好吃,那年代村里人连榆树皮都吃光了,吃红苕算是亨了老天爷的福了,是多大的造化啊?六一二年,村里的小孩每人衣服上都拴有一根粗线线,现代人见了恐怕都不知道是为啥?那时候,吃的短缺,家家顿顿吃红苕,红苕那东西吃的急了桑子就噎。吃慢了凉了就顶的涨胃。于是,娃们就想出了这个好办法,用粗线一勒,可勒成小方块,园形,五角型,多边型的多种样式,蒸红苕见天吃,吃出了花样,红苕也就有了意思,烤红苕却不同,烫得用嘴吹着,用苞谷却却包着,两手来回倒着,边走路算吃着,猛然吞上一小口烧得嘴里朝天吹气,半拾天不敢往下咽,稍凉才吃下。那味道跟吃毛粟豆一样香甜,王曲庙会上,有小贩推个木车,车上的大铁锅内的红苕冒着热气,不管三多两少的钱都能买,用一条线绳勒下一块,十分的香,逗来了一群小娃围圈的看着,吃着,耍着,笑着热闹着。红苕,在日子里来得普通,平凡,不起眼,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它带来的不只是充饥食饱的高兴,而是一股朴实的暖意,一种艰难后的幸福,一种苦中的快乐。给生活带来了乐愉的记忆。但是,也许当时纯萃是为了“充饥”而是一种难常。

    后来群众也把红苕的感受,引用到了对事的看法之中,乡党出门办事,常常感叹世事的凉热与悲愤,说:出门办事如同红苕啊“生咧硬,熟咧软”。乡党们的感受是有道理的,生人办事,就得看脸色,人常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吗?弄不好寻个茬头事就难办的毕咧。熟人就大不一样,人熟,了解,见面上一根烟先烧着,然后,天南地北的瞎扁,不是问婆娘的工作寻下没有,就是娃的学习好不好,再就是夜黑咧麻将可输咧?最后,就是出原则的屁事也能办了。虽然,这不是办事情的全部,但也是人在日子里也难免遇到必然啊!这确是事实,红苕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记下了百姓的心酸,难常,更涵盖了生活中的许多无奈与快乐,红苕与饥饿有着不解的缘份,这个普通的植物,却能引出深奥的文化呀!说起吃苕,我便油然地回想起那个时代。

    戊子秋收时节,我约了画友土子去朝山,在画写生的路上,过一小水沟两人一跳,便摔在红苕地里,看着绿绿的红苕蔓和肥肥的叶子,虽然还不知叶下根上,结下了多少的红苕蛋,人老了最容易触景生情,土子便想起了那个时代,深情的说:“红苕叶搓菜面好吃的很,”我说:“窝浆水菜也燎着呢”?我遂想起了吃红苕的趣事。

    回忆是悲凉的,也是幸福的,也许还是一件穷开心而有苦有乐的兴事呢!

     

     

    戊子霜降于余曲三十间官商铺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孙宝田:乡党哟 你听我说
    • 下一篇:孙宝田:谁动了我的搅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