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半个世纪的友谊之果——《三耕堂弃余——何少南诗文书画集》读后感(何琼)

    作者:何琼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2日 点击数:

    董颖夫先生送我一本《三耕堂弃余——何少南诗文书画集》。

    捧在手上,精美、大气、厚重。封面是何少南生活的樊川烟云图,广袤,苍茫,悠远,辽阔。左下角“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几个字表明了它的出处,也显示着分量。

    当我得知,这是董颖夫和刘旭东两位先生,为生命晚期的好友何少南编辑整理的一本收入他所“弃余”的部分诗文书画的纪念册时,更是增加了阅读兴趣。作者本人已逝,但他的作品代替他流传人间。

    从阅读中得知,何少南是刘旭东的得力助手,他俩共事了一辈子。刘旭东是西安市著名企业美佳日化厂董事长、原厂长,西安市人大代表。工厂成立之初,他经常请何少南帮忙诸多文字资料工作。何每请必到,尽心竭力,文不加点,为美佳赢得荣誉。后来何少南便在美佳上班,任党支部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文字宣传工作,成为刘的左膀右臂,为美佳日化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与刘旭东结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

    董颖夫任长安文化馆干部的时候,何少南是一个业余作者。他们的接触是因为文学。谈论,品鉴,约稿,评析。董爱才,何好学,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得很近。何少南称董颖夫是学长,是知音。1984年,年关将近,别人都喜滋滋准备年货,何少南囊中羞涩,自叹自嗟。此时,意外收到董颖夫50元汇款,并附言 “若有困难,请告知”。那时候,董颖夫一个月的工资也才50元。董这种体贴入微雪中送炭倾囊相助,如烈火,似佳酿,让何少南感动不已,铭记终生。当时的董颖夫已经初显他急公好义、慷慨大方、济贫救困、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

    何少南与董颖夫有着相近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曾爱好文学,都曾有优秀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都因为生计,不得不搁置心中挚爱,弃文从商。他们惺惺相惜,彼此倾慕。

    几十年后再度相逢,他们又走到了一起。董颖夫策划的活动,何少南都积极参加,屡有文出。文学是一根纽带,它又把这一对老熟人联系在一起。

    2022年疫情期间,何少南罹患重病,浑身疼痛却查不出病因。董颖夫鼓励他出版文集,借机转移注意力——为朋友着想,其心拳拳。几个月后,何少南终于同意出版文集,董颖夫亲做主编,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整理编排,多头并进,与时间赛跑,终于让何少南在病逝之前看到了样稿。

    《三耕堂弃余》,一个充满古意与文化的名字。是何少南的命名,也是董颖夫与刘旭东的尊重。

    何少南没有看到最终出版的书,但他感受到了两位老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只出钱出力,更是情有所托。

    董颖夫在《忆何少南先生》一文中说,“一生酷爱,文墨结集是他精神所寄,心愿所至”,他是如此理解老朋友,用心为老朋友达成心愿。他们的友情如伯牙与子期,似高山与流水,让人动容。

    董颖夫称何少南是“长安才子,樊川英贤”,其作品是“大家”之作。何少南说,“董颖夫洋洋50万字,多篇在省市获奖的作品,在起跑线上,当时与陈忠实、贾平凹齐名,足以奠定他成为作家的资质。他若聚精会神,心不旁骛,专注创作,中国文坛可能会多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们彼此欣赏,彼此敬重。

    刘旭东在序言中介绍了何少南的生平,历数他为美佳日化所做之贡献和他们之间珍贵的情谊,感慨:“我在市区人大的耀眼光彩,是他我合璧之荣光。可长安社会、西安人大皆知有刘旭东,又谁知何少南呢?盖良师益友者,有几人能如何少南哉?他是我人生真正的师长。”

    何少南的文章中说刘旭东既怀“千里之行”的壮志,又有“始于足下”的毅力。刘旭东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君不见,人之为字,撇左向而覆盖右捺。捺右向而支撑左撇。人就是这样,德覆众生,力撑社会。”

    德覆众生,力撑社会,说的多好啊!

    再说何少南和他的作品。

    多么深厚的文字功底啊,行云流水,饱含感情,构思巧妙,妙手天成。刘旭东说它“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一点都不为过。

    深水静流。从大江大河里舀一瓢水和在沙漠里寻一碗水,感觉自是不同。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能写诗,古风与现代诗俱美。爱画画,工笔,国画,线条柔和清晰,画风简洁明朗。善书法,工工整整,洒脱遒劲。长于写文章,不惟文学作品,还撰写更多实用文。

    他仁义大爱。不但建议公司做慈善,自己多年来为人题写匾额,书写对联,搞设计,画插图,棺木作画,墓碑题文,丧祭献诗……不厌其烦,有求必应,从来不收分毫。他是民间不可或缺的人才、奇才、通才。

    而我更有感于他的生平。他曾在农村基层工作,曾任民办教师,青年时期即脱颖而出,才华显露。工作中获得各种教学殊荣,业余写作作品上过大刊,获得县、市、省优秀作品奖。他本人当年曾荣获“长安县业余文化先进工作者”,被赞誉为“长安东南地区大才子”。然而,这样一个工作认真、才华出众、待人真诚的优秀青年,却无力改变家庭长期的穷苦困顿,人生饱受心酸委屈,不得已离开学校,下海进了工厂。

    好在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他在美佳日化干得风生水起。才尽其能,忙碌而颇有建树。

    他其实是睿智而有远见的。如果当初他没有以壮士断腕之毅然决然离开,也许今天还在上访为争取权益而奔波的众多的民代幼教师中也会有他瘦弱而蹒跚的身影。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何少南心中的文学梦从未停止,只是更现实,更接地气。他把创作融入生活和工作中。看他为公司产品写的广告词,看他为一个个朋友同事乡党诗友写的致诗,看他一首首咏物诗,一篇篇悼念文章,看他写的史话、风俗、习俗,看他的写人记事,他创编的故事……信手拈来,五花八门,各种文体都有涉猎,妙句迭出。

    这就是他的写作呀,不是云里雾里,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宏大题材。从生活出发,写身边人事,写家乡历史民俗,帮助他人写祭文、悼词。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他的创作更为实际实用,更利于他人。

    他不是专业作家,文学不是他的主业。他没有终生为之奋斗,没有大的成就,大的作品。但是文学一直是他的爱好,滋润、美化、充实着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更有滋味,更有情趣。

    这难道不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的实际写照吗?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刘旭东这样的伯乐,知人善任,发挥特长,生活品质上台阶。他拥有董颖夫这样的老朋友,理解他,懂得他。万人宠不如一人懂,缠绵病榻的何少南看到样书,该是怎样的欣慰与感动!

    何少南其实是想出书的,至少是需要一份纪念的,否则怎么会有他编辑整理的厚厚的八本线装手抄小楷的韵文集《三耕堂弃余》?弃余,抛弃多余之物而留下的,那是他自己的精选。当然,后来的成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内容。

    我想“三耕”者,无非是说他亦农亦工亦文,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个叫三耕堂的书斋。但“三耕”的他,确实优秀。

    一本厚重的《三耕堂弃余》,就是一首关于友情的长诗。书写这首诗的三个人都已过古稀,垂垂向暮,但他们50余年的感情并未随着一个人的离世而结束。相反,为老朋友做些事情,了却老朋友的心愿,成为生者的共识,他们出力出资,更用心,用情,让老朋友活在文字里,活在亲友心中。

    因为离得远,我再加上孤陋寡闻,我不认识何少南和刘旭东,拿到这本书以前,都不曾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与董颖夫先生也不过认识刚刚两个月。以上所记所感,皆因此书。此书让我了解了三个人,了解了他们半个世纪的友情,了解了董颖夫先生的蓝天大爱!

    他们的友谊如花香,淡而致远;如酒醇,历久弥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董老,灯塔(王彩维)
    • 下一篇:口碑在民间 用赤诚拥抱尊者——在董颖夫…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