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正文内容

    评论:读颖夫友《平民记忆》有感(孙尚志)

    作者:孙尚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点击数:

    我和颖夫友相识于1980年,他在县文化馆时,我是业余作者,他是文化馆的创作干部,两人就创作相互探讨,后来他离开县文化馆,我到他办的造纸厂寻求帮助,他任命我为第二个造纸厂的副厂长,一同共事,再后来我接手了陕西省民进建筑公司,他积极支持,纸厂关停后,他也到西安搞建筑,我们成了同行,彼此相互照应,关系更亲密,整天忙忙碌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三年疫情期间,他埋头写回忆录《平凡记忆》,初稿送我,我看后为老朋友的曲折经历和奋斗精神而感叹,真是平凡人生不平凡,事迹太感人了,有些并不为我所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

    颖夫走了一条和常人不同的路、独特的路,显著特点是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其创新表现在:他从学校回农村务农十年,其间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路,直到去钢厂当民工挣钱后,便买了一部海鸥牌相机(他想当业余通讯员搞通讯,进而进行文学创作),这当时(1969年)是全县第一部私人相机。这部相机意义非凡,在他的人生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他用这部相机搞新闻摄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粉碎“四人帮”后,身在公社农田基建专业队的颖夫给队里提议再挂一块牌子——组建沣西公社建筑队,可以进城搞建筑,为修水库挣钱,这也是长安县最早的建筑队之一。这要冒“重副轻农”“走资本主义道路”之险。他的思想和意识超前。1979年,他第一个在马王村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板房(其他人还在建土木结构的瓦房,这说明他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几件事,体现出他青年时代谋出路、求生存的创新举措和超前意识。

    同样都喝过墨水,颖夫喝的墨水也不同于常人,他不仅有文化,也搞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从题材到主题再到人物刻画,也体现了 “新”的特点:一是人物“新”,二是主题“新”,三是故事“新”。他的作品,回答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新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满意的答案,并且眼前为之一亮,使心灵在清新的阅读感受中备受鼓舞、生发力量,如《石榴花》《出墙花》《野菊花》《放年炮》《上任以后》等,回答了时代之问,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和赞扬。

    1985年,董颖夫从《人民日报》看到“关于实行身份证的讨论”,他敏锐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口流动必然要实行身份证管理,他果敢地投资7000元购买了一套包括座机在内的照相设备,承包了沣西派出所辖区的身份证照相工作。为几万人照相,劳累多日,挣了16000多元,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他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毅然下海经商,要换一种活法。他冒险高利息贷款办起了纸厂,瞅准市场紧缺的包装纸箱行业(因为商品流通要靠包装),纸箱用纸就成了热门紧俏物资,当时国营长安纸厂生产的文化纸市场滞销,其原因就是没有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颖夫一连办了三个纸厂,抢抓了机遇,挣得盆满钵满。

    马王地区的一些人看办纸厂能挣钱,纷纷效仿,都争夺客户,颖夫为了打开销路,在西安邮电局找来电话簿,把全国各地的纸箱厂、包装厂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抄录下来,给他们一一邮发信函,里面装上包装纸纸样,盖上公章,并注明有马王村火车站代办运输。利用八分钱一枚的邮票,几百封业务函发向了全国各地。一时间,从全国各地来马王纸厂订货者络绎不绝,真是客户盈门。当地人说,董颖夫有文化、脑子活,八分钱一张邮票,盘活了一大盘棋(这在当时也是全县第一家用信函打起了广告)。

    纸厂经营十年后,国家实行污染治理,当时在山东搞试点,董颖夫果敢地卖掉了纸厂(别人意识不到,还在争抢着建纸厂),没过半年,纸厂关停。当地人说,董颖夫眼睛亮,提早抽身挣了钱。

    纸厂卖掉后,董颖夫重操建筑业,干的风生水起,他不乱铺摊子,不贪大求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不求大红大紫,但求稳稳当当。

    一路走来,董颖夫非但事业有成,他还爱好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学情结,他也崇拜柳青,1996年,陈忠实找他修柳青墓园,他满口答应,他自掏腰包征了二亩墓地,垒了围墙,建起了柳青墓园。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三十年,为弘扬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董颖夫矢志不移,坚持不懈,一门心思一根筋地朝前闯,终成正果,获得社会认可,他的主要业绩有:

    1.出资策划举办“纪念柳青诞辰 90周年”活动。

    2.修建柳青文化广场。

    3.立柳青雕像,建柳青纪念馆。

    4.筹资100多万元设立省级规格的柳青文学奖。

    5.2006年成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16年来宣传柳青、学习柳青的队伍不断壮大,活动经常不断,发展会员200余名,每年会务开支10万—20万元,十六年累计近200万元。

    6.编辑出版《秦岭》会刊,截止2023年共出刊55期,特刊13期,仅印刷一项费用支出达100多万元。

    7.精心开展1—4届柳青文学奖评奖、颁奖工作,每届评奖开支约30万元,四届共120万元。

    8.开展和参加多项文学活动,为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9.编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演出100多场,支出300多万元。参加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国第十一届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

    10.协拍《柳青在皇甫》纪录片上央视播出,李耀、张耀琪、董颖夫共支出100多万元。

    11.策划“柳青家园”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倡导推进柳青纪念公园建设,恢复柳青故居。

    12.在北京举办《柳青在皇甫》新书发布会。

    13.作为主编之一,编辑《柳青评论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在长安》。

    14.担任主编,编辑《长安百村》1—4部,《老长安》1—3部,《创业者风采》《长安作家作品名录》等。

    董颖夫“咬定青山不放松”,三十年来为弘扬柳青精神顶住了不少非议和刁难,坚持弘扬柳青精神不回头,不动摇,在长安扛起了弘扬柳青精神的大旗,他是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实际掌门人、创立人、出资人,但他从大局出发,从事业的需要出发,聘请学者担任会长(第一任:畅广元,第二任:邢小利),为他人搭台唱戏,成就他人,他只埋头干事,不求名誉,他认为弘扬柳青精神,打造柳青文化品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去做,甚或需要几代人去做、去弘扬。

    董颖夫还是长安作协的创始人之一,从1992年作协成立之日起,十八年里作协的费用大都由他提供,他还出资10万元设立了“长安优秀文学作品奖”。

    他在管理公社建筑队建设上和办公社文化站事业上更是思想超前、举措新颖、获利甚丰、成绩显著,获省市表彰奖励,被同行称道:人称他干一行,成一行。

    董颖夫担任五届长安区政协委员,是第十三届政协常委,他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他的100多条提案和10多篇调研报告,被区委区政府采纳百分之八十以上。时任政协主席成德奇说:“董颖夫的建言献策都在点子上,被区委区政府采纳,他是区政协的一面旗帜。”

    七十岁以后,董颖夫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夕阳争晖,老有多为,有新点子和新作为。他心系故乡,关爱老人,捐资在马王村设立尊老敬老基金,还在2023年重阳节捐款五万元举办“千人百席长寿宴”,赢得社会高度赞誉;他心系故乡,出资编印《秦岭》丰镐专刊并召开座谈会,倡导建立“丰镐公园”的文化建设;他举办“长安老企业家联谊会”“长安老作家2024迎新春团拜会”为老作家出书开推介会。

    ……

    综上所述,我认为董颖夫一辈子都在创新,都在奋斗,都在学习柳青,“与人民同行”。

    这是董颖夫人生中最耀眼的高光,细读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作者简介:孙尚志,陕西民进建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文学作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平民记忆 时代缩影(杨广虎)
    • 下一篇:评论:《平民记忆》——丰京强人的自叙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