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话说长安>>正文内容

    加强耕地管控 筑牢“长安粮仓”

    作者:吕强 来源:自然资源部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7日 点击数: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再次明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要求。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是严守耕地红线的战略之举。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过程中,市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中“一把手”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市县党政一把手谈耕保”专栏,邀请市县党政“一把手”讲经验、谈体会,推动耕地保护底气更足、措施更硬,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加强耕地管控 筑牢“长安粮仓”

    吕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为农业产粮大区,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2万亩以上。近年来,长安区坚决扛起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创新实干,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明显。2023年全区新复耕复种面积2.99万亩,全区3个街道获得西安市耕地保护激励先进单位、1个街道获得省级耕地保护激励资金。

    持续加强耕地管控

    长安区把耕地保护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政治忠诚度、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标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筑牢粮食安全的政治基础。

    深化思想认识。在区党代会、区委全会安排部署耕地保护有关工作,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学习耕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强化使命担当。

    细化责任落实。成立长安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统筹协调全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制定《长安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设立27名二级正副田长、83名三级田长、228名四级田长和569名网格员,建立健全长安区“三级一网”的保护网络。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推动田长制、“米袋子”责任制落地见效。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突出成效的街道、村组以及田长和巡田网格员,给予奖补激励,树立正面标杆;对工作滞后、工作不力的田长进行约谈,对严重失职渎职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持续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联动,及时移送和通报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典型案例,严肃追责问责,打造耕地保护高压态势。

    强化管理效能。实行“区级领导包抓街道”工作机制,将田长、林长、河长等多长合一,将卫片执法、耕地卫片监督、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监管等方面问题整改全部纳入耕地保护任务,由区级领导统一管理、统筹部署,下好耕地保护一盘棋。突出抓好村级田长这个关键角色,充分发挥基层田长特别是网格田长的巡田护田作用,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

    不断健全耕保体系

    长安区依托技术赋能,着力构建全程一体化耕地保护机制,健全区、街、村、组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让每一块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编制保护手册。编制印发《长安区田长制工作手册》等,收录7份基层必用的耕保政策法规,明确33条田长工作职责,明晰田长人员构成及保护区域、网格员人员名单、23.34万亩保护耕地位置和单地块面积,规定涉耕问题发现后处置方法,有效指导各级田长、网格员知悉田长制的工作重点与要求,方便开展耕地日常巡查。

    二是建立台账清单。建立保护耕地台账、“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台账、复耕复种台账等,对全区稳定耕种的保护耕地进行编码,记录每一块耕地的基本信息、土壤质量、利用方式等,明确管护街道(村组)及种植属性,制定巡田路线,实现保护耕地清单式管理。结合日常国土变更调查工作,利用季度卫星遥感监测影像图斑,对辖区内耕地保护情况和违法占地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分层次向各街道推送最新遥感影像发现的“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图斑,以台账清单的形式督导各街道进行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核实整改,实现动态监测管控。

    三是完善耕保数据。探索耕地保护电子化管理方式,对全区17342块保护耕地的位置信息进行矢量化处理,建立耕地标准数据,形成动态耕地保护数据池,便于各级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定期开展巡田工作。此举有力弥补传统监测不够全面和问题耕地寻查不够精准的短板,长安区成为西安市第一个依靠奥维等手机软件实现精准巡田定位的区(县)。

    四是绘制耕保“一张图”。进行区级地理信息图脱密处理和地图制作,将保护耕地位置示意图和永久基本农田位置示意图延伸至村一级,为全区210个村制作各类位置示意图874份,清楚标明每个村居的耕地保护范围和要求,确保“一张图”掌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布。

    五是设置田长制公示牌。在全区田间地头醒目位置栽设445块田长制公示牌,公示各区域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信息、管护田长和网格员名单职责及监督电话,破解了人民群众见田不识田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各级人员耕地保护意识。

    六是生成电子二维码。采用数据技术将所有耕地位置、面积、承包经营信息和种植要求生成电子二维码,一并在田间地头的公示牌上公示。所有路过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了解本街道、村组需精准保护的耕地详细信息。

    推动耕保常态长效

    长安区坚定不移守住耕地保护底线目标,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新增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

    守牢耕地存量。聚焦23.34万亩保护耕地和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采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压紧压实网格单元内的耕地动态监管和整治责任;坚持双周调度、单周通报,攻坚阶段实行“日通报”,通过自上而下、多频次、重力度的持续压责,切实将耕地保护的责任传导至街道、村组的每名耕地管护人。

    增加耕地数量。实施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每年拨付100万元作为奖补专项资金。筹措300万元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按照耕地保护任务面积比例,对耕地保护任务重的街道发放差异化奖补资金。同时,明确补偿标准,鼓励各街道主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对自愿改变承包经营耕地上非耕现状的群众,按照1000元/亩的标准发放补贴,非耕整治面积达到2.9万亩。

    遏制耕地变量。制定工作方案,对全区“三区三线”划定空窗期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在已明确的核实整改和占补平衡规则内进行调整补划,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有必要的,按照“占优补优”“以补定占”原则,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严格落实西安市“消存量、控增量、保数量”要求,成立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工作指导专班,指导各街道制定方案、建立台账,真督实查,切实做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仓廪实,天下安。长安区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更高站位、更强举措、更大力度,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确保“良田粮用”,守好“长安粮仓”,端稳端牢“百姓饭碗”。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区打造产业强区 宜居之城 以高质量项…
    • 下一篇:粽叶飘香喜迎端午 视老如亲其乐融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