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云南游记八(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3日 点击数: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台以观景为胜,360度观景成为打卡圣地;置身明镜台上,前有吉祥大佛、后有庄凯大金塔耸立天际的巍峨壮观,既有远方的青山若隐迢迢,又有近处傣家村寨的林木森森,还可俯瞰景洪市貌,远眺澜沧江的盈盈一水,清水池中可看到数百朵红绿相间艳丽的莲花。

    为了加强中斯文化交流,2005年10月25日由斯里兰卡赠送,在斯里兰卡僧王级大导师长老、佛牙大臣、菩提长老等组成的佛教代表团全程护送下,国内佛教高僧将“圣菩提树”的幼苗迎请至勐泐大佛寺。于2008年6月18日移栽,在景区的精心呵护下,现已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向四周伸展。

    歌也云南美,舞也云南美!青山绿水好地方,众多的人文景观,满足来此的外地游客对傣族历史,佛教文化、地域文化等进行观赏体验,还可现场观看孔雀放飞、感受泼水节狂欢活动等……

    傣历新年泼水狂欢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泼水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泼水节流行于傣族人聚居区、是传统的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农历清明节前后十天) 举行。其内容主要有: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和互相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金银翡翠,色彩斑斓。傣族银饰以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审美情趣,在少数民族银饰中独树一帜。在傣族的生活中,无论是日常的装扮还是节日的武装,都少不了佩戴银器饰品。在傣族的婚嫁中,漂亮的银饰是嫁妆的重彩之笔。傣族银饰手工极其复杂,一件成品要经过抽丝、扭花、焊接等诸多工艺,仅抽丝一项就有20多道工序,单抽丝这道工序,1000克重的银圈需要花上3天时间。没有一定的加工技艺,没有一颗沉静、热爱传统技艺的心,是很难坚持下去并制做好的。

    帕雅真意为“英勇过人”。是民间对统一西双版纳的第一代傣族领袖召真悍的尊称。据载: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一带是傣族聚居区,地域宽广、人口繁盛,傣语泛称为“勐泐”。九世纪末,各部落诸侯混战二百多年。帕雅真挺身而出,带领他的军队,征服了各部落诸侯,结束战乱、统一了勐泐。1180年建立了勐泐国。

    勐泐国建立后,向南宋皇帝进贡,接受中央政权的领导。宋朝皇帝派遣使者到勐泐,为其颁发虎头金印,仪仗武器、服饰、命为一方之主,帕雅真在位21年。帕雅真之子桑凯冷继位,宋孝宗曾派遣使者到勐泐祝贺,封其为“勐泐王”。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政权更迭,800年来勐泐国一直接受中央政权的册封和领导,傣族文化也得以传承。

    傣族文字传男不传女,因而傣族寨寨有佛寺,家家有佛寺。傣族还有一点,夜不闭户,因为他们都很自觉,用花栏做围墙,即就是有围墙,大多也就1米来高……傣族男孩称女孩为“骚多里”(意即美女) ;女孩称为男孩为“猫多里”(意即帅哥) 的意思。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傣族人大都居住在“竹”楼里,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的比神仙还逍遥。西方版纳热带雨林中有上百种竹子,满山遍野、竹浪起伏,各村寨也是凤尾竹掩映,十分秀丽。形成了“有寨就有竹林绿,有竹就有人家住” 的景致。

    “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生!” 西双版纳泼水节是盛大的民族节日,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互相泼尽、倾情泼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趣极高、人人开心。因为泼的水花表示欢迎,这也是傣族人的“风俗”。

    晚上参加(篝火晚会) ,中心有大铁桶内燃烧的木板木杠、火焰窜高达2米多,把夜空照得通红通红,发出噼噼叭叭声响。数百名男女手拉手围成一圈,在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傣族青年男女领舞、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和有节奏音响的伴奏下,现场体验民间宗教文化和篝火娱乐活动,风趣幽默的现场互动于一体,非常热烈火爆。大家跳着欢快的舞步前行转圈,尽情跳跃、忘乎所以、兴奋至极,展现了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西双版纳。夜光下的西双版纳,灯光璀璨,景色迷人。男女青年成双成对地沉醉在甜蜜无比的爱河中手拉手起舞,音箱中飘来《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清脆悦耳的葫芦丝音乐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也特别明亮,给喜庆的人们带来夜幕布景,明亮的星星和月亮还在羡慕这美好的人间天堂,如此热闹祥和。

    篝火晚会结束后,数百游客蜂拥排队到网红打卡地(告庄星光夜市) ,赶摆星光夜市,参观街景、购物饮食消费。十多条街道上,灯光璀璨,如同白昼;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商铺林立,琳琅满目;各种商品,交易活跃。路两边一家连一家卖水果、吃食、衣服、鞋袜、化妆品、手饰、床上用品、工艺品等。连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饮品及美食也在街道售卖;露天广场上有穿着艳丽服饰的美女跳舞或歌唱,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

    西双版纳是傣家人的家园,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艳丽多彩,更把西双版纳打扮得五彩缤纷。傣家人民十分好客,看到游客会打招呼,说的好咧会迎请上竹楼,倒上一杯香喷喷的糯米茶、端出手抓饭来款待客人。

    傣家竹楼十分奇特,用四根粗壮的柱子依山靠坡撑立着。从外面看房屋构造简单,两片人字形的又大又宽的房顶盖在一小点的房屋上,看着会觉得这房又小又不牢固;下面是一块很大的空地,四周用竹栏围起饲养畜禽。人住在楼上,房内宽畅、凉爽、干净和牢固。房子有两间,一间卧室,外面一间是客厅。房子中间,一年四季点着塘火,上面支架或吊挂着烧水壶,供人饮用和涮洗。

    一幢幢灰褐色“人”字顶的竹木屋掩映在翠竹丛林中,多盖成二层或三层竹楼。底层四周通透,只有数根粗壮的柱子支撑,以利通风防潮,饲养畜禽;避免毒蛇虫害,防止蚊蝇侵袭骚扰。二楼人们居住,可分成若干个“卧室”“客厅”“厢房”“橱房” 等,室内装饰精致隽秀,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

     

    2024年3月22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云南游记七(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云南游记九(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