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任应孝>>正文内容

    散文:西安两报 我的良师益友(任应孝)

    作者:任应孝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8日 点击数:
        我第一次订阅《西安日报》,是1971年,我在长安郭杜中学上高中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课外辅导学习资料很少。也许是为了同学们能及时了解国家时事大事,也为大家写作文提供辅导资料,班主任要求学生自愿订阅《西安日报》。为了减少同学的经济负担,同桌两个同学可以合订一份。当时的《西安日报》副刊版是《延风》,刊登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读来亲切感人,成为了我们作文课的课外阅读学习资料。作文课还是由老师命题作文,但在阅读和学习《延风》版刊登的文学作品后,对我的作文写作也有了很好地帮助和提高。我写的作文,基本上都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的作文课上进行讲评。也使我因此爱上了文学创作,喜欢上了《西安日报》,从此一生和它不离不弃。这时候,我除了认真写好作文外,还看着《延风》版副刊的作品,开始练习写文学作品。但因有自卑感,写出来的文章,一直没有勇气给报刊进行投稿。
        高中毕业后,我回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业余时间里,我经常到村里的学校去看《西安日报》,还进行文学创作,开始给报社投稿,但最后都石沉大海。我就开始写一些表扬农村好人好事的稿件,在村里的广播上进行广播宣传。后来公社成立了广播站,我就将村里农业生产劳动中发生的大事、好人好事等,写成通讯稿,送给公社广播站。公社广播站采用后,会对全公社进行广播。因此,我在阅读《西安日报》时,除了关注副刊版上的文学作品外,还学习日报上通讯员们稿件的写作方法,对照改正我通讯稿件写作中的不足。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写的通讯稿,全都会被公社广播站采用,有的稿子还被送到县广播站广播。我还被公社广播站定为通讯员,担任了大队的通讯报道组组长。
        参加工作后,在单位每天我都可以看到更多的报刊杂志,但我却对《西安日报》仍独有情钟,除了看报上的新闻大事,更多地还是阅读学习日报副刊的文学作品。开始又试着写文学作品,给报社投稿,但一直没能见报发表。就把精力全放在了工作上,暂时放弃了文学写作。后来,我被调到单位行政办公室工作,每年单位报刊杂志的订阅由我负责,不管单位每年订阅报刊份数的增加还是减少,《西安日报》有一段时间还改成了《西安晚报》,我每次都把订阅西安两报,作为第一份必订的报刊。并且通过阅读两报副刊的文学作品,学习其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使我在为单位写各种工作总结、工作汇报以及各种文书材料时,也能做到得心应手,按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表扬。使我在单位多任领导变换后,都能被继续留在办公室工作,一直到退休,还评定上了中级政工职称。2004年,西安唐城百货大厦店庆二十年,联合《西安晚报.》举办“我与唐城的故事”征文活动,在唐城宣传部强部长的支持鼓励下,我用“樱啸”的笔名,写了《购物唐城》的征文,竟然被采用了。征文刊登在2004年8月27日的《西安晚报》,“我与唐城的故事”征文栏目版。这篇征文在《西安晚报.》的刊登,也是我第一篇见报的文学作品,为我后来坚持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鼓励和增强信心的作用。
        我在退休以后,时间多了,坚持阅读《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习惯仍没有变。不但继续阅读两报的副刊文章,时事新闻文章,彻底安下心写文学作品,给《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副刊进行投稿。还积极参加《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举办的各种有奖知识竞赛,既提高了知识,还多次获得不同名次的奖励。2012年,我发现《西安日报》副刊长安旧事版后,就写了文章《家中的水井》这篇旧事回忆文章,投给了长安旧事版。因以前给报刊投稿的失败,这次我还是对文章见报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可过了几天,长安旧事编辑靳勇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在肯定了文章的选材和记事方面的优点的同时,也对文章的不足提出了改正意见,在编辑老师几次给我打电话沟通,帮助我修改文章后,文章最后以《父亲带我打水井》的名字,在日报长安旧事版刊发。随后,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升学考试》,《语文课上背名篇》,《看苜蓿》,《给门框上写对联》,《那碗喇叭粥》等七篇文章,先后在长安旧事版陆续发表。日报的长安旧事停版后,我又在《西安晚报》副刊西安地理版先后发表了《老家的水井》,《饲养室门前的水井》,《秋灌开泵看机井》,《水井捞桶》等四篇井的故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发表,为我继续坚持文学创作,提高了信心和激情,使我一直笔耕不辍,坚持至今,还加入了区作协,圆了我的文学梦。
        时光荏苒,《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迎来了70周年,西安两报也由原来的四开小报,发展扩版为今天对开8-16版大报。《品鉴》,《西岳》,《终南》,《西安地理》等,也成为我喜欢和重点投稿的副刊栏目。我也从1971年初次接触《西安日报》,和西安两报一起,走过了52年的历程。在和两报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两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文学道路的指引人。我非常感谢西安两报,感谢各位辛勤工作的编辑老师。为了每天第一时间随时能看到《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我在手机上还下载保存了两报的微信公众号,还有《西安发布》等和两报有关系的微信公众号,使我和西安两报继续不离不弃,共同一起再成长和进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又见美好春天(任应孝)
    • 下一篇:散文:我和西北饭店的过往记忆(任应孝)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