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关于开发昆明池的设想

    作者:石观山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8日 点击数:

    长安人网讯  西安市长安区是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的所在地,当时遍地森林和沼泽,而斗门镇附近地区则是古“昆明池”遗址,至今当地许多村名仍保留着当年的痕迹,如斗门、石匣、张王渠、落水村等,很显然官庄、花园、马营等村乃是官员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当年仿照天上星座“刻牛女于池畔”的牛郎、织女雕像,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现在仍完好的保留着,被当地群众称为“石婆、石爷”, 陕西省将它列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这一地区民间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当地便热闹非凡,成了民间故事产生和传播的发源地。

    记得小时候,天还没有亮,我睡在炕头,窗外一阵声音将我吵醒,是妈妈的女伴们约她一块去石婆庙,母亲当时紧张虔诚的表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当年向我谈起家乡是古“昆明池”遗址时,脸上露出自豪和幸福的笑容,至今使我内心感到十分欣慰。长大以后我离开了故乡,一次出差到北京,看见宽敞的东西长安大街,知道颐和园里的大湖也叫昆明池,心中惊喜,一阵浓浓的故乡情迎面扑来,噢!原来祖先的文明在这里得到传承。

    当地老百姓对这两尊石像爱护备至,每年两次庙会,来自省内外朝拜的人成千上万。文革时期, 极左思潮泛滥,有人偷偷将石像移到别处,拨乱返正后,当地妇女集体上访,政府又将它放回原处,还自己捐钱捐物,给她修了两座大殿,每日派人看守,谁也别想再动它一指头。每次探亲回家,我都要去石婆庙瞻仰她的芳容,看到她身披彩缎,居室宽敞,心里真是高兴。心想,几千年前,在当时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两米多高一米多粗的巨石,故乡人把它从深山搬来,又要雕成人形,多么的不容易啊!贾平凹先生说的好,凡物皆有灵性,石像一旦落户昆明池,织女就从天上来到人间,也就有了灵性,和当地的老百姓就再也分不开了。

    也许是受到了乡亲们的感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晚上,梦中我意外地获得了《蜡女灯郎》这个题目的灵感,便不知高低,不顾死活地冥思苦想进行创作,花了近三十年功夫,终于将它写成为一个神话爱情故事,又在经济条件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自费出书,从此《牛郎织女》便有了姊妹篇。为它我不辞劳苦又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知己。有朋友关心地问我:“成本收回来了没有?”我笑道:“没有!”朋友茫然。的确,想凭出书挣钱,是很难的,这一点我很清楚。书成以后,一直不被人重视,知音者寥寥,但却得到故乡人的喜爱,争相传阅、指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故事情节寄到中央电视台,受到青睐,被评为首届动画创意优秀奖,说能拍成动画片,故乡人欢天喜地,我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又写成了三十一集动画片少儿版拍摄剧本。

    对此事我如此痴迷,朋友们迷惑不解,常问我何故?我半开玩笑地告诉他们说是蜡女灯郎托梦于我,说她俩要落户昆明池,让我做劳动妇女的知己。我是相信天人感应的,人行有道天必助之,人行无道天必伐之。母亲曾告诉我,当年生我的时候,她梦见一条深水渠,渠水清清,水中有一浮游生物,欲过一座桥涵,由于体大,屡试而不能过,梦醒生我,这一天正好是荷花的生日,对此我一直不理解,长大后我又上了水利系,因遇文革,学业不成,改学创作,没想到竟在夜里梦见《蜡女灯郎》这个题目,真是奇怪!当时心情十分愉悦,便与昆明池水生出割舍不开的情愫,魂牵梦绕不能自拔。我想,也许我是两千多年前昆明池水中一个精灵转世,上天就是要我来创作《蜡女灯郎》这个故事和呼吁恢复昆明池的,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有许多仁人志士已经开始做大量的恢复昆明池的工作,呼吁恢复七夕女儿节,并豪情满怀的审请要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真让人振奋。从故事的古老和优美来看,《牛郎织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不成问题的,但冷静一想,无论从财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来看,要恢复昆明池当年汪洋浩瀚的状况,显然是有困难的,我想索兴把它浓缩建成一个昆明池妇女儿童公园,让儿童们能戏水滑冰于浅浅的池水之内,奔跑穿梭于周围低缓的山坡丛林之中,留连于碑林、唐诗、书画、石刻间,嬉戏于《牛郎织女》、《蜡女灯郎》故事石雕之上,这样既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还可以让妇女和孩子们尽情玩乐、陶冶性情,丝毫不逊色于强刺激的现代化公园。再辟一块场地,建一座喜鹊天桥,下可以供情人团聚,上可以供离人相会;再建一座《蜡女灯郎》蜡像馆或晚上可以发光的蜡女灯郎透明雕像,让游人观光,周围村庄也因此沾光,规划成农家乐服务小街,这一带的经济也就被带动起来了,上对得起祖宗,下利于当地百姓,何乐而不为?人心如水,必有好报! 这是故乡人的梦,也是我的梦。

     

    石观山 于2008年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俩民间艺人奥运期间赴京展示古法造纸技艺
    • 下一篇:长安区首家少儿鼓乐艺术团成立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