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孙宝田>>正文内容

    散文:老陕一碗——城壕随笔(孙宝田)

    作者:孙宝田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1日 点击数:

    日子回归一碗面的纯粹,是长安人吃饭的浪漫。你可曾听谁说过,一个纯粹的长安人吃腻了黏面?永远不会吧!

    乡村随便的日子,丁柱大过得再烦,但只要见天揣上一碗黏面,便笑逐言开,在三官庙前谝起做饭和吃饭:“把他娘的,茶饭这一套,再不能咧“!这充分证明丁柱大对日子的心情?

    有诗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常觉得,做饭的大局,应当是家常便饭,吃饭的大境界,就是老陕一碗面。这便是人的格局,也是人生境界。

    长安哨子面,妙在“过事“,过事必备,井水和面,搓硬调软,杆薄切宽,辣子油勺,烹调得法,事必一碗,哨子在肥瘦间,相拥韭菜豆腐为伴,黄花木耳煎汤宽,面细劲道相思吸溜,随口下咽,顿觉舒坦。烹调得法,可令人人心悦舒坦。

    有人说过,吃席面就是吃个杂烩,不管桌上的鸡鸭鱼肉,酸甜辣香有多美味,如果少了那碗哨子面,今算是白跑了,这席算白吃了。他的这句话,是对吃席的总结,表达了长安人的心声。现在人聚餐,冒菜调和水,火锅胡搅和,烤串串啥都咥,其笑矣?赤裸上身,夜市路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没有人会去关心桌上的菜豪华与扑素,也更不会去关注偏居一隅的那碗面。老陕吃饭,不可忽略的是我们的家常便饭。

    据考,长安沣镐遗址发现,小麦种植在我国己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也正因为此,陕西关中,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广种小麦,面食,成为关中人的最爱,吃面,也成了关中人最大的享受。

    长安面食,自古质朴而美味,劲道而瓤和,养成了长安人吃食的纯粹与浪漫。

    有一年,画院老马,去广州出差十天,似乎广州甜食单沽儿让人吃不饱?一下吃恼嗓子咧。回来一下火车,就直奔韦曲城壕街,一进面馆,高声:来三碗面?店主看着瞪眼,说:“这增怂“?忙举起大母指!吃毕,觉得胆子蔫饱,又钻到秦镇凉皮店里,咥了两碗凉皮子,喝了一碗红豆稀饭!嗨!完毕,使劲撕一把餐巾纸,在嘴上狠狠一,抹过,心想,娘的!这回报了仇?咥美!吃饱,实落咧?觉得不汪人生!

    关中人爱吃,吃的只是感官上的享受,并不是爱食物本身。有位吃食者说过:所有的餐馆,都只注重菜的融合,调料的怪、香、辣丶麻,没有一家是懂得食物的纯粹性。这话里透露了许多可惜与无奈。

    纯粹的饭,随便的面食,应让人欣赏麦子的香味,品享麦面的神奇。葱花饼就是这种感觉。麦子冬春开始,麦苗,麦穗的那种青香夹杂着黄土淡淡的土味,从麦子到面,从面过程到锅中一瞬间,面香缓缓流淌,铁锅中烟气渺渺蔓延开面的香甜……筷子举高,糙美美一筷子,盛上满满一碗,这个时候,可能只需要来一把干辣面,一勺清油沸腾,吱啦一声,象惊了的蜂窝,似决渠之水,热腾腾的日子,红里透白的享受,一碗面,香飘房梁!

    这时,觉得自己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应该学会食物享受。每天享受一日三餐,每天吃好喝好,回归最简单的生活乐趣。是人子幸运。一方锅盔,一碗黏面,清清爽爽的香,油汪汪的红,热豆腐正是这种单打独斗的简约,每一铁锅烧,每一碗豆腐,每一口皆是辛苦。尊重食材的根本,才是虔诚于美味的来源。

    日子本应简单,生活本该纯粹。

    队伍上的一个河北朋友,有一天刹有介事的问我:”你这陕西人吃面,为啥招牌上总写的二合一,三合一……。是啥意思“?我一时语塞,心想,这碗面没有纯粹,有的是菜品的综合味道呀!人可有综合素质,面不可?面要是几合一,那将是市井需要,失去小时候的味道,不是面的原本吃法!

    我觉得,雪的习性就是纯粹,简单,随便一场雪,定让少陵塬上,皇子坡上,高大或者低矮的楼群,高墙和随便的街巷,还有路旁的银杏树,和那高耸的法桐,城壕街走过的车和人群,一切白茫茫的,绝无二色,都披上了一层层白色的外衣。楼群和树木安静地停立着,仿佛已经凝结。唯有人,只有车,一个,两个,或者一群,以一种欢乐的姿态行走着动着。有什么可以阻止这样一次行走呢?在全世界仿佛都已经凝固的时候,似乎只剩下这样一群人的行走了。

    雪是纯粹的,雪也是单一的。人生本该如此生活。美食,十碟八碗,十二件子,十三花,八大碗,酸甜辣香,搅活在一起,这席面我倒不反对,但是“胃”这家伙,谁吃了怕也不好受吧?怕是谁也不会舒服呀?

    早年,我村有个外号叫:“一碗面”的叔。在斗门中学灶上邦厨,有一天,县教育局长来学校检查工作。因为时间短,来不及准备,把校长急的团团转,那个“瓜菜代“的年代,教职员工都吃不饱,拿啥招待领导们呢?正在左右为难时,教务处找来了那个邦厨的“一碗面“叔,只听他说:“这,好办”?就走了!校长还是很担心,可到了午饭点,领导被安排在小食堂,待厨师把一碗绿白相拥的面揣上桌时,教育局领导大喜,言:今辈子还没吃过这面呢!大家都啧啧称奇!就是不知道咋失鬼哈的?

    原来,那厨师杆了一案绿面,杆了一案白面,既而又将绿面和白面一起叠加,又杆了一遍,就成了现在的绿白面,又洒上辣面,葱花蒜丁,热油一泼,香味实足!这厨师因这,后来被调到韦曲县教育局当了大厨,直到退休。后来,村里见了人问:“吃咧么“?乡党们都回答说:“吃了一碗面”嘛!

    每天,驻足烟火韦曲,筹铸城壕街上,缺失了诗意,少了一次久别重逢的吃食,缺一碗黏面和一方子锅盔,也缺一个纯粹远方的你 !

    有人说:诗在远方,村里丁柱大却曾经认为:诗在一老碗黏面里。

    我觉得,道不如说诗始于烟火……。

    简单的日子,更需要删繁就简。我不懂诗,也不去远方?若没有鸡零狗碎的人间烟火,若无一碗面安置其心,和一方锅盔辣子,加持诗与远方不过是梦的泡影。

    有一碗面,就有纯粹的故事,有糊涂的酒,更有低级趣味的人。一切生活,都是为了做个厚德载物的纯粹的人。

    又过年了,女儿,女婿皆孙儿都来拜年。准备了六凉六热的硬菜,外加鸡鱼甜盘子的软辅。女婿和孙儿用筷子夾了两下,就放下筷子干等。我问:“咋不吃咧!还等啥呢“?小孙子抢先喊着:“我们等那一碗黏面呢”?我便惊讶异常?大过年的,从年三十开始忙活,准备初二待客的年饭。今高兴女儿女婿和外孙要来拜年,做了一桌子,吃了两筷子,剩下一河摊……。等揣上久违的那碗面,没等吃完,孙子又喊声:“再来一碗热面汤“?

    逗得全家人都笑了。哈哈,纯粹的小老陕啊!人小格局大啊!

    相聚是甜的,回忆一碗面也是甜的,陪伴是甜的,唯独吃面这个骨子里爱的格局,随性而生而为。生命如寄,岁月悠长,做个纯粹的老陕,莫负当下好时光。

    原来,那街角热闹的人间烟火,是你我珍贵的岁月静好,平安喜乐。当我们看遍叶绿叶落,风雨雪晴,走遍小巷长街,最美的风景不在路上,而是在心上。

    绕过阡陌美食的错落,冒菜也好,烤串串也罢,火锅或者席面,回眸才发现,日子背后,虔诚的却是一碗宽宽窄窄的黏面。日谋三餐,烦恼不过人间烟火,夜图一眠,纠结万千得失,不过是那一程回不去的曾经。

    我渴望在这个风华正茂的时代,有人懂我眼里的故事,心里的乡愁,笔端的岁月,纸上的沧桑。

     

               癸卯年小暑方僧於城壕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阡陌少陵外 曲不相识——老街随笔…
    • 下一篇:散文:习静心方泰一一韦曲随笔(孙宝田)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