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邂逅郭世忠(王剑利)

    作者:王剑利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3日 点击数:

     

    离开胜利社,知道郭世忠老者的应该不多;要打探王家斌的故事,郭世忠老人倒是不可多得的知情人士。

    郭世忠,1943年生,家住长安区王曲街道胜利村西头,再具体一点儿,西北角的第一家,面西而居。门前是南北路,对面是一片林子;房屋南胯子也是路,可以直通王家斌的家。

    暮春季节,笔者想写点关于柳青和蛤蟆滩的文字,第二次走进蛤蟆滩实地采访时,在胜利村遇到了郭世忠老人。

    那天,他正与同村的两位与他年龄相仿的老人在街门口闲聊。待得知我要去王家斌故居一看的时候,郭老无不遗憾地说,来的不是时候,平时那儿的门都锁着。

    就在我想转身离去时,郭老的几句话留住了我。他说,他就是王家斌当年培养的干部对象,他有和王家斌在一起的照片,还有和柳青的。看着老人热情、健谈的样子,我便试探着问道,我们可否坐坐聊聊,顺便看看那些照片。老人爽快答应,并把我让进了家门。

    他的老伴儿坐在后房房檐下正干些杂活,我点头示意的当儿,郭老朗声说道:“给咱把我那些老照片找一找,这位年轻人要看看。”说着老人招呼我坐下,老伴儿也开始忙活着翻找相片了。

    老人像背书一样,淌淌如水地说道,他六二年王曲初中毕业,同年担任小队会计,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六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胜利村副支部书记、文书会计,兼任小队会计;七三年任村长,兼文书会计工作;八五年晋升为村支部书记;九七年因病提交申请,辞去各种职务。之后几年,在西安搞过保洁,做过门卫。平时最爱写些顺口溜。

    说着说着,他便讲起了自己写顺口溜的经历,吟诵着所写的顺口溜给我听。

    《石榴》:

    红嘴绿衣胖娃娃,脱去外衣露红牙。香甜可口人爱吃,百吃不厌人爱它。

    《谢恩》:

    看门四年一人担,春节未曾回家园。今年日从西边起,主人奖我百元钱。礼轻仁义重如山,工作负责报主恩。

    《乡村巨变》:

    五十年代是零散,土墙草棚居农家。风吹茅草屋内下,白天黑夜穷人怕。秋雨连下更可怕,墙倒房塌毁全家。白昼安息无保障,苍天要命没办法。六十年代公社化,土地归队一大家。集体生产力量大,富民政策到万家。拆旧换新建新房,砖瓦结构是瓦房。户户通电人高兴,电灯照亮像白昼。感谢党的好政策,吃穿不再受为难。七十年代才规划,建房开始按计划,落实到村才发展,街巷整齐人人夸。八十年代平房起,少数村民才开始。高低长宽一个样,谁要违章就罚他。九十年代大发展,建房热潮是起点。长江后浪推前浪,村民建房大变样。

    ……

    郭老滔滔不绝,期间只有我洗耳恭听,感受他激动、喜悦与得意的份儿。虽则语句押韵还不是很好,但是,它记录了老人日常所见的最真实的情景,同时表露了老人创作时的最真实感受。他说,他所做的顺口溜都是随口而吟,从未经过雕琢,这点,我信。他说,多年来他身上少不了纸和笔,只要有所见有所感,他都会用顺口溜写出来,这一点,我佩服。

    说到蛤蟆滩,老人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滈河南岸到东西水寨,南北十里的地儿,广种水稻。水域面积广,地表水位浅,到处都是蟾蜍青蛙,被人称为“十里蛤蟆滩”。其实,更早的时候,这里又有“麻河滩”的叫法。胜利社村南百神庙到团结村叫麻河滩更合适,土薄砂石多,到处都是麻麻石头,这儿的人盖房做墙根不用到南山,也不用到滈河去拉石头,村南的地里就有。还有,这里有“水冲二十四寨”的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几家村民挖井时挖出了埋在砂石层中呈东南~西北向的树干、根须,足以证明水冲二十四寨”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就在这时,他的老伴儿拿过来一张泛黄而且被蓝墨水侵染了的照片,不好意思地说,只找到了这么一张。郭老接过一看,又给我讲起来:

    这是1974年深秋季节,我们胜利社、皇甫村等十个队的队长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照的。那时候,农业学大寨正是高潮的时候。前排左二是王家斌,他是胜利社一队的代表,左三是我,我是胜利社二队的代表。看得出来,老人一下子沉浸在荣幸与自豪,幸福与满足之中。当得知老伴儿一时也记不清其它照片放在什么地方时,他抱歉地说,如果我需要,他一定好好找找,在我下次来一定不让我失望。

    临近晌午,我急忙向老两口告辞。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他们村的一位妇女。当她得知我见了郭世忠老人的时候,她三言两句的讥讽话,让我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他呀,就是一个太厚道,他老实,一心只想着为村民办事,从不为自己谋福利的老干部、老党员,不愧为人民的公仆!

    记得郭老在向我讲述他任职历程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步一个台阶,三十多年职务在不断提升,从没有过绊磕,这就是组织和群众对我的满意与认可,信任与支持。虽然至今家里还很寒酸,但我无怨无悔,心地坦然。”

    是的,他说话的时候,一直声音洪亮,毫无遮掩,毫无羞涩,也毫无愧疚。想必他当年就是一个钢板硬正做人,廉洁公道办事,勤恳务实工作的人。这也正是他被柳青笔下的王家斌所器重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胜利村有郭世忠这么一个干部,当是村民的福气;王家斌看中郭世忠这位乡党并加以培养,也算是颇有见识和眼光了。

    愿郭世忠老者的故事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并传颂。

    祝他老两口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王剑利:六零后,喜欢有情调的生活,写有温度的文字,交富有情义的朋友。现为长安作协理事,政协西安市长安区文史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望月文学》杂志、 “悠闲雅趣”公众平台特约作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时间(刘妙玲)
    • 下一篇:散文:又上少陵原(王剑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