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散文:来看南山冷翠微(郑长春)

    作者:郑长春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3日 点击数:

    “花开酒美盍言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已违。不向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宋嘉祐七年重阳节,在凤翔府任通判的苏轼,独自游览九成宫遗址,面对苍茫的终南山,遥想与九成宫、华清宫、玉华宫一样陨落在历史烟尘中的翠微宫,禁不住触景生情、借诗抒怀,并在九成宫天台山发出“兴亡谁解天公意,留在山松阅古今”的千古感慨。

      通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对充满传奇的九成宫、华清宫、玉华宫已有相当了解,但对讳莫如深的翠微宫却知之甚少。“翠微”本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所在,提起这两个字,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幽幽山间那一抹淡绿来。《尔雅·释山》是这样形容的:“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苏轼是我喜欢的北宋大文豪,从他口齿间轻吟出的这两个字,当有吐气如兰的雅韵,但此刻他所传达的是淡淡的哀伤。这哀伤是那样的愁肠百结,也是如此的慷慨激昂!我翻阅大量史料,才知道,这哀伤是来自于千古名君李世民。

      据《大唐内典录》记载,翠微宫原名太和宫,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所造。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为避暑,由将作大匠阎立德在原太和宫基础上重新主修,五月即成,命名为翠微宫。当时,翠微宫笼山五苑,正门北开,名云霞门,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西门名曰金华门,内殿名善安殿,与翠微宫连延500多米。此宫建成后,进士张昌龄为其作了《翠微宫颂》,深得李世民赞赏。此后,李世民每年都到此避暑。玄奘大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陪唐太宗李世民至终南山的翠微宫。五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师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翻译出佛教经典《心经》。两天后的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后翠微宫废为翠微寺,香火不盛,渐渐衰落。含风殿从此成为“含恨殿”,是留在唐人乃至后人心头的一处伤心避讳地,翠微宫就此陨落。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苏轼“来看南山冷翠微”的言外之意了。

      其实,不仅苏轼来过,在他之前的王昌龄、温庭筠、李白、刘禹锡、房玄龄、杜如晦等文人学士都来过。他们都是因为一个人而陶醉于一个地方,那个人就是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那个地方就是得天独厚的翠微宫。日前,我怀着访古探幽之心,也慕名而来。在秦岭北麓的黄峪沟深处,停下脚步,崇山峻岭中一方竖着文物保护标志的大土台子便映入眼帘。附近村民说,此为“翠微宫遗址”,原来挖出过很多唐代砖瓦,已被回填保护,曾位于遗址上的黄峪寺村已搬至山下。我小心翼翼地透过密匝草木,依稀可见饱经沧桑的翠微寺还有两尊蹲狮,风格浑厚,颇似唐代雕刻,旁有明秦藩王宾竹道人朱诚泳《登翠微》诗残碑一块,诗云:“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证明此处乃唐代翠微宫遗址。

      翠微宫周围群峰耸峙,虽深居南山,却高远无遮,眼界开阔,可谓天造地设。“其地也,带秦川之渺渺,接陇岫之苍苍,东观浴日之波,西临悬月之浦。凤企穷奇之石,郁律钻天,龙盘谲诡之崖,穹隆刺汉;岂独崖松拔日,抑亦涧竹捎云;实四浩养德之场,盖三秦作固之所。”站在北门,俯首可见关中平原及长安城。若从长安城望去,翠微宫犹如白云深处高高擎起的一朵荷花,那片高山中的阔地,简直就是荷花瓣护卫着的一个莲蓬,而昔日翠微宫就高高地建在这上面,象征着皇家至高无上的威仪和神圣。“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院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大诗人刘禹锡的《翠微寺有感》,描写的就是唐太宗游幸时的情景。诗仙李白也曾与友人在一年秋末从子午峪口西行,沿清华山而南,游览了翠微寺,并写了《答长字崔少府叔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沙泉见寄》,诗曰:“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饮彼后下流,结梦突溪烟,昆湖梦洋水,龙驾空茫然。”可以想见,当时的翠微宫有多么壮观!

      “云树深深碧殿寒。”翠微宫建成后,确实不失为一处天然的避暑佳地,为此成为唐太宗喜欢的去处。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后,随唐太宗李世民居住在翠微宫翻译佛经,首次将著名的《心经》译成汉文。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心经》译出后,呈于正在翠微宫的太宗皇帝,当时太子李治也随父王在侧。病中的李世民闻听经中“心无挂碍”,恨知道得太晚,连续听诵两天,第三天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心无挂碍。”那么,唐太宗晚年心里的“挂碍”是什么呢?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疾病缠身,久病难愈。又过了两年,太宗李世民因吃方土炼制的仙丹,因中毒太深而暴亡。太宗临死前,把长孙无忌和禇遂良叫到床前托付后事,心里总是对李治放心不下。可想而知,唐太宗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惆怅,不是郁结心中的那些太多不如意,而是“挂碍”他所开创的大唐事业后继无人。 原来,李世民到了晚年,逐渐发现自己正面临着继承人问题。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相当不成器,最大的爱好就是模仿突厥人,甚至狂言自己当了天子后要做突厥王子阿史那思摩的臣子。后来,李承乾因为屡次受到李世民的斥责,险些发动叛乱。最终,李世民将李承乾免为庶人。除了李承乾外,李世民最看重的就是魏王李泰。然而李泰非常残忍,不顾念手足之情,甚至扬言要杀掉流放于房陵的李承乾。生死攸关时刻,李世民将太子之位授予宅心仁厚的李治。 事实证明,他所“挂碍”的接班人还算争气,没有辜负他的遗愿,后来李治在武则天的帮助下,保持了贞观遗风,成就了太宗最终的遗愿,将他所开创的基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于是,翠微宫成为一个不仅可以调养身心的休养地、处理国家大事的办事处,而且更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部。这时的翠微宫,真是一个盛大和高贵的所在。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在公卿们的拥戴下,于翠微宫含风殿登上皇帝宝座。因皇亲国戚不忍再到这触景伤情的地方来,从此翠微宫便被增添无限悲壮之气,慢慢被闲置荒废起来。再后来,翠微宫改为翠微寺,其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唐人有《题翠微宫诗》为证:“翠微寺本翠微宫,楼台亭阁九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枝松。”宋太平兴国年间更名永庆寺,此后日渐湮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王朝在世界东方如旭日升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谁也无法摆脱命运的造化,“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强悍的大唐如此,文弱的宋朝亦如此,怎能不让“来看南山冷翠微”的苏轼感怀?尤其是他笔下的那一个“冷”字,实在让人不寒而栗,其中所蕴含的情愫和意味,也许只有那抹淡淡的南山翠微才懂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王勇超先生(朱鸿)
    • 下一篇:散文:关于陶渊明(朱鸿)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