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生态长安>>正文内容

    传统农业展生机 稻香鱼肥好“丰”景

    作者: 来源:西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8日 点击数:

    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鱼”得“蟹”。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模式你见过吗?7月15日,记者在西安市长安区,看到多个这样的“稻渔共生”“渔菜共生”的种养殖基地,通过发展稻田养鱼、养虾、养鳖、养鳅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力支撑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稻田养蟹 开启全市“稻渔共生”先河

    走进长安区王曲街道皇甫村大美林庄生态稻田,远处秦岭巍峨,身边稻田连绵、农舍散落,风光秀美,让人不禁怦然心动。

    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生机盎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的工人们,正忙着把1万余只稻田蟹苗投放进稻田里。这是继稻鱼、甲鱼、泥鳅养殖成功后,该基地首次养殖稻田蟹,开启了全市“稻渔共生”的先河。

    在稻田边的田埂上,记者见到了林庄负责人高涛。他说,从2020年开始,他就依托皇甫村十里蛤蟆滩,发展稻田立体种养殖,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整合生态稻田480多亩。为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他们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并联合村民利用闲置庄基地打造乡村民宿,以农耕生产为背景,做好沉浸式田园观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稻蟹种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生态种养新模式。”高涛说,稻蟹种养可以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又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可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双方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可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蟹苗1斤20元,我们投放了400斤,预计能收获2000斤,去掉本钱,稻田蟹能收入6万元,水稻每亩能产600斤,估价7000多元,利润还是蛮不错的。”高涛说,预计到10月,长安产的稻田蟹就能上市丰富消费者的餐桌。届时,市民也可以前来体验捉蟹,并进行美食加工。

    据悉,目前大美林庄稻渔共生养殖基地已经实现了稻鱼、稻鳖、稻鳅等共养模式,并将逐步向稻鸭、稻虾、稻蟹、稻鳝等稻渔共生模式发展。

     

    “渔菜共生”  感受新型环保农耕技术  

    如果说,高涛凭借着“稻渔共生”模式成为长安区种植养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位于王曲街道曙光村的南山有渔农业体验园则依靠“渔菜共生”让人们感受到新型环保农耕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

    养鱼不换水,水质还没问题,种菜不施肥,蔬菜却能正常生长。盛夏七月,在南山有渔农业综合体验园里,园主孙锦国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市民科普他的农耕技术。

     

    简单讲,“渔菜共生”就是养鱼种菜结合起来,不用土壤肥料和农药的新型环保农耕技术。“鱼菜共生”通过在鱼池高密度养鱼,让鱼粪经过微生物分解后给蔬菜提供营养,经过蔬菜吸收后的净化水再次进入鱼池,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且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也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看,那几个大桶子里就是我养的鱼。”顺着孙锦国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这些隐藏在大棚内用铁皮包裹着的鱼池上分别写着鲟鱼、鲈鱼、太阳鱼。水池直径约4米,高2米左右,池水顺着边沿不停地循环转动,底部则有许多管道与旁边的蔬菜大棚连接循环利用。

    “别小看这几个池子,一年能生产3万多斤鱼呢。”孙锦国说, 你们看这蔬菜多新鲜,都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外面来的人都爱吃。随着销售稳定,技术成熟,孙锦国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力争达到年产20万斤的规模。

     

    “一田双收、一水两用” 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安区依托区位优势,坚持试点推进,探索发展“渔稻共生”产业,已先后在五台、滦镇、王曲、王莽等四个街道,采取村集体经济主营、新型经营主体联营、养殖大户经营的模式,有效动员群众参与试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累计流转稻田地1500余亩,投入资金195万元。

    为确保试点取得实效,长安区聘请省、市、区水产专家4人,组建起养殖专家技术指导组,跟踪苗种引进、种养管护、技术提升。目前已发展稻鱼综合种养1300亩,推广稻鱼、稻蛙、稻鳖、稻虾、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随着稻田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水稻品质不断提升、农药使用大幅下降、水土环境持续恢复、人文风貌吸引增强,长安区已逐步形成生态友好、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目前周末赴长安旅游人数已达4万余人。随着游人增多,皇甫村已打造出“读《创业史》、体验农耕、吃稻鳖稻鱼”的文化游主题,清水头村建成了“食稻田龙虾、赏千亩荷塘、游万亩桃园”的田园游主题,刘秀村形成了“食桂花球大米、品滈河牛蛙、喝长安黄酒”的酒文化主题,让长安优秀农耕文化得到传承。

    据介绍,“一田两用”有效整合了水土资源,降低了生产投入,预计亩均稻米产值可达12000余元、稻蛙产值9000余元。与传统水稻种植亩产值相比,可增加17000元。“一田两用”实现了种养双收产业提质增效,让农旅融合农民收入倍增,有力推动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乐 实习生郗婕妤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王健 实习生雷云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夏日荷花雨润城
    • 下一篇:环保种养模式让群众坐收渔利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