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王江:昆明池畔话七夕

    作者:王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07日 点击数: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对故事中的老牛印象最深,因为是它让善良的牛郎娶了美丽的织女,还是它在牛郎最无助的时候舍弃生命帮助牛郎,尽管牛郎织女最终被王母娘娘用银钗划开的银河所隔开,但忠贞的爱情还是感动上苍,喜鹊为他们在七月七日这天搭起了"鹊桥",让他们相会。这一天,人们称之为"七夕"。

    随着西方文化和节日的不断渗入、个别中国传统节日也被国外抢注占为己有,"七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将"七夕"比作中国的"情人节",其实,西方的"情人节"怎能与"七夕"相提并论呢,"七夕"距今有数千年历史,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折射了中国古代男女青年"男耕女织"的爱情观,而"情人节"仅仅只是一个讲述着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节日,但就是这个简单没有内容的节日,却在迅速影响着中国的男女小青年,逐渐远离中国的传统"七夕"节日,有时想来确是一种悲哀。

    随着专家的不断呼吁,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开始震撼和自省,也开始重视古老的民族文化,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学热",一时间,全国上下尽以研习国学为荣。"七夕文化"也自然被热捧起来,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全国有六七个省份在大力宣传"七夕文化",在争夺"牛郎织女"的发源地。河南南阳因为有牛郎村、织女洞,而努力打造"中国爱情第一村"、河北刑台有"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山"、陕西长安有汉代牛郎织女石刻而建"昆明池七夕文化遗址公园",还有山东沂源县的牛郎庙等地均在倾力论证自己属于这"七夕文化"的合理发源地。在众多观点中,最终花落谁家,尚不得而知,但各地的"牛郎织女"争夺战,却无疑使这一神话传说在民间更加广为传颂,

    牛郎织女的传说,《诗经 小雅 大东》已有叙述的雏形。至西汉方形神兼备。而这一传说,与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为讨伐昆明国而在今长安区斗门一代所建的昆明池是分不开的。汉武帝当时只为征讨,训练水军,并没有想到要制造和演绎传说,为了显示大汉王朝的国威神圣,汉武帝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树立牛郎、织女雕像,均高两米以上,以象征牵牛织女星相。西汉以后,昆明池成为当时国内的重要旅游景观,从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5)至大力二年(768),历代皇帝多次驾临昆明池。至于文人墨客于此送亲访友,游池观景,抒发怀抱,更是不胜枚举。可以想象,当时的昆明池,柳树成荫,廊坊环绕,每至夏季,荷香阵阵,鱼肥虾嫩,景色如画,无异于江南水乡,堪称北国大地的人间仙境。而大量的歌颂昆明池的诗词歌赋中,都将立于池两岸的牛郎织女石刻与昆明池联系在一起,以此为题材的诗篇大约有300篇以上,足见昆明池昔日的辉煌和人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认同。

    后昆明池因时代更替而变化,因堤堰崩溃而渐趋干涸,昆明池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已不复存在,人们只能凭着历代诗人所留下的诗词歌赋来记忆当初的繁华。但昆明池东西所立的巨大石雕牛郎织女却屹然不动,成为昆明池曾经繁华兴盛的历史见证。这两尊石像至今保存完好,当地村民尊称这两位神话人物牛郎为"石爷" ,织女为"石婆"。 "石婆"雕像原在斗门镇常家庄村北,后移至一寺庙内,乡人称"石婆庙"; "石爷"雕像原在斗门镇棉绒加工厂内,两石像东西相距约3公里。此石刻比兴平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前117年)还要早,是至今长安区16件石雕作品中年代最久的,也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大型石雕艺术品之一。

    而在长安斗门地区,牛郎织女的故事更是被演绎的轰轰烈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传为牛郎织女结婚日)和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西安八区四县及咸阳、宝鸡、渭南等周边地区群众纷纷参加,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以此形成的庙会祭祀活动、七夕传说、"乞巧"活动经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播,已流传至海内外。一直传承至今。1956年,"牛郎织女石刻"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1978年,石婆庙石像被作为文物搬迁到西安碑林博物馆,但每到七夕时节,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到碑林博物馆祭祀石像,碑林不堪其扰,又将石像移至户县草堂寺,期间斗门地区乡民年年前往祭祀索要。至86年8月20日,石像被移回"石婆庙",当日出现了三村八舍上万群众迎接石像的壮观场面。2006年,长安区把"牛郎织女传说" 申报 "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七夕时节,斗门地区举办了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在传统祭祀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围绕牛郎织女传说,斗门地区正在筹建"昆明池遗址公园"。作为"七夕文化"发祥地的斗门镇,将会和四大传说中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锋塔一样,成为人们寻找"七夕文化"和昆明池遗迹的一块重要旅游胜地,让美丽的爱情传说有名正言顺的归属和更加完整的故事情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张景老师六十八寿辰之赞
    • 下一篇:张满俊:故乡的老黄酒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