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助人为乐”西安好人张新亮——“我的使命就是做无形的文化传承”

    作者:马昭 来源:西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点击数:

    张新亮介绍,他时常会在乡创大讲堂进行宣讲。

      ■记者 马昭 文/图

      关于南堡古寨的故事,张新亮能一直讲下去,这里的故事早已在他心中发酵半生。只要有人愿意听,他可以一路带你走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把这里的每一个故事讲给你听。

      退休后开启崭新人生

      65岁的张新亮是“助人为乐”西安好人,2016年3月,他从三尺讲台退休后,开启了崭新人生。

      走下讲台的那一刻,张新亮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了三件事:旅游,写点东西,为乡亲们做些小事。

      “退休那年去了青海,之后还去了桂林、贵阳等城市,每走一个景点,我都要写一首诗,想为自己后半生的游历留下点东西,也满足了自己想写点啥的小心愿。”

      2017年,张新亮听说南堡古寨作为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的一部分要进行整体改造时,心情是复杂的。“这里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一方面内心由衷地渴望再现这座百年古寨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担心开发后,建筑肌理可以恢复,但有关村子的人文记忆会慢慢淡去,村史渐渐会被淹没。”

      张新亮说:“那时起,我就有个冲动,想写点东西,恢复南堡寨村的人文记忆。”他想把记忆深处的古寨文化挖出来,留下来。

      “我土生土长在南堡寨村,这里的一瓢水、一粒米、一条街、一弯羊肠小道,都深深地记在我心里”。张新亮从故乡的变迁写起,陆续写了“龙脉之地”“鱼米之乡”“文化之堡”“四合之院”“城隍之庙”“滈河之水”等7万字的有关南堡古寨的人文记忆,并将其集结成册,有了《堡寨物华忆长安——南堡寨史话》一书。

      为了写好这部村史,张新亮走遍古寨的角角落落,将每一栋房子、每一棵老树都记录下来,力求让人文记忆得以传承。

      有一次,写到晌午了,老伴刚做好饭,他猛然想起有一处老宅子的尺寸拿不准,赶忙穿上胶鞋就往老村走,老伴让他吃了饭等雨停了再去,他嘴上答应着,脚下却停不住。直到量好了尺寸、记录下来,心里才踏实。“既然写村史,必须得准确,不然对不起子孙。”张新亮说。

      他是乡亲眼中的“活村史”

      张新亮的书写成了,承载着乡村文化记忆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也建起来了。

      “几年前这里人烟稀少,村民们放弃了神禾塬上的古村落,在塬下建新村。如今,老村逐渐恢复了旧时风貌,淹没在历史文化中的碎片得以重建。”看到这些,张新亮感慨万分。

      作为长安唐村项目文化顾问,张新亮经常被邀请宣讲村史。他声情并茂地讲述,常常让乡亲们和游客欲罢不能。

      有一次他陪朋友逛唐村,边走边给朋友讲村史,没想到沿途跟随他们的游客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后面来的游客没听全,让他从头讲,更晚来的游客又要求他再讲一遍,他乐在其中,竟然一连讲了三遍,让跟随他的游客大呼过瘾。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了解村史,唐村可能只是个环境优美的村庄,但是听了张老师的讲解,那又是另一番韵味。”听过张新亮讲解的市民李星说,在唐村乡愁记忆馆中,摆着一些旧物件,有马灯,有木枕,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的老物件,这些东西平时也见过,并没觉得太稀奇。没想到张新亮问大家:“知不知道这些木枕头为什么叫‘金不换’?”大家猜来猜去,没人说得上来。

      “老一辈的人出门会把这样的枕头挂在腰带上,累了可以当板凳坐,晚上当枕头。所以,叫它‘金不换’。”张新亮说。

      唐村的每一棵树,每一个物件,在张新亮口中都有来历,都是故事。大家爱听,他更爱讲。如今,他就是乡里乡亲眼中的“活村史”。

      “大家愿意听,我更乐意讲”, 张新亮最喜欢讲村子的变迁,他会从20世纪70年代当地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讲起。

      “累死累活,不给南堡寨干活,不是人担,便是驴驮,不是上坡,就是下河,早晨拌汤稀,中午馍馍薄,晚上米汤不粘勺……”这是村子过去的真实写照。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雨滋润了沉寂千年的小村庄:第一条“新南坡”路修成;第一座“延风桥”架成;第一口深井打成……现如今的南堡寨人,屋里余粮多了,银行存款多了,买小轿车的多了。张新亮创作的一首新民谣也在村里流传起来:“小康生活,南堡寨村学,人也不担,驴也不驮,既不上坡,也不过河,早晨鸡蛋牛奶喝,中午四菜一汤八仙桌,晚上广场跳舞敲鼓又打锣!”

      他是大家眼中的“大主播”

      除了讲村史,他还是大家眼中的“大主播”,经常为学校、幼儿园、村民们进行爱老敬老专题演讲,他从来不讲大道理,讲的都是村里有名有姓的孝子贤孙的感人故事,乡亲们爱听,也更容易传播。

      因为宣讲十分接地气,张新亮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火”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2020年6至7月,为长安区8个街道的11个村、2个社区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义务宣讲。

      他的宣讲没有照搬讲话,也没有大话空话,而是根据讲话内容创作了一首500多字的四言诗,“……家乡人民,富有情感,信心决心,义勇志顽。笃行致远,宣扬宣传,学懂弄通,带头苦干……”四言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每每宣讲,都能获得乡亲们持久不断的掌声。

      “只要大家愿意听,我会一直讲下去,讲村史、讲美德、讲身边的感人故事。”张新亮说,他现在正在整理关于王曲红色基因的传承文章,以及进行红色地标的考察。这些都是他下一步的宣讲内容。

      “生于南堡古寨,我的使命就是做无形的文化传承。”张新亮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电影《柳青》今日在CCTV6播出
    • 下一篇:深圳有个王子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