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崔彦>>正文内容

    散文:社神、土地庙、社火溯源(崔彦)

    作者:崔彦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7日 点击数:

          在自然神崇拜中,以天、地为尊,天上有天神,地上有地神。地神即土地神,又称社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北京有天坛公园和地坛公园,就是明清两代皇帝专门祭祀天、地的地方。古代把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祭祀礼仪都叫社。

      最初的土地神无异于灵物,只不过是一个代表性的土堆或者社坛,后来则逐渐人格化,在人们心中,土生万物,所以其形象应该是慈祥的,于是人们创造了一个银须白发、长袍幞头、慈眉善目的土地爷形象;后来又觉得,土地能够生长万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土地是万物和人类的母亲,所以又创造了一个笑容可掬、体态雍容的土地奶奶,又称土地婆或地母。很多地方索性把土地爷和土地奶奶安排成配偶,在同一庙宇里祭祀。土地神,不管是男还是女,不管是不是夫妻,不管是否附会哪个历史或者传说中的人物(传说韩愈和岳飞也曾被封为土地神),都是人们对土地的感恩和崇拜。

      笔者曾经深入研读有关炎帝历史的《炎帝百谜》一书。从中得知,土地神并非空穴来风,他是有着人物原型的。这个人物就是发明农业的神农氏炎帝的后裔“后土”。《山海经》炎帝氏族谱系载:“共工生后土,后土又叫句龙,因其祖为共工,所以也称为共工氏。”又有汉代蔡邕《独断云》:“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著名史学家何光岳考证:由于句龙氏后土能平水土,使人民安居乐业,是继共工氏,善于以石头砌水坝拦水的遗烈,故《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经过共工氏几代人对黄河流域水土的治理,使中原地区更适宜于农业和定居生活,故被人们奉为社神,社即土地之主。

      人们通常把社神和谷神“稷”合在一起称为“社稷”,因为与农业密切相关,所以泛称为农神。稷是一种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其为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或国土。常言,社稷安危、江山社稷,可见长久以来,农业在国人心中是多么重要。

      “稷”也是炎帝后裔中的一个著名部落长“柱”。“柱”善于培植稷,产量增加,人民得以足食,他因此被奉为“稷神”。《通典·典礼》记载“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高辛氏、唐、虞、夏皆因之”(这里的烈山氏指的是炎帝,炎帝有多种称呼,皆因图腾的进化和时代的变迁)。而尧、舜、禹代都称农官为“稷”,盖因此而来。《礼记·祭法》中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农官也。”到了周朝,因周人的祖先中也出了一位善于耕种的圣人后稷“弃”,周人便以后稷代替了炎帝后裔“柱”为农神。关于这一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有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由社神延伸而来的还有社戏和社火。张代敏在《社戏里的“社戏”》中说:“古时绍兴的祭社,为行令做诗。春祭谓‘春社’,是祈农之祭,秋祭谓‘秋社’,此时农家收获已毕,立社设祭,是为了酬报土神。后来发展为以演戏来祭社。这时演的戏便叫‘社戏’,因为每年要演,亦叫‘年规戏’。”

      社火是西北地区迎接、庆祝春节的传统狂欢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广场演艺行为的通称。追根溯源,还是和土地、农业、社神有关。传说,宝鸡是炎帝神农氏的故里,炎帝部落的先民,在辛劳一年之后、冬春交替之时,都要庆贺丰收。这个时节,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都聚拢到神农氏居住的蒙峪沟,他们头戴面具、身披兽衣,点燃火把,狂舞乱跳,高声呼喊,走山过河,让远近的人都能听到看到,都来参加庆贺丰收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庆贺丰收的活动逐渐转变成喜庆亢奋、铿锵八荒的社火表演。原本用来庆祝的简单道具——兽头面具,也发展成了形色逼真的具有“镇宅、纳福、求祥”和装饰用途的马勺脸谱。在马勺方寸的天地里,你能谛听到历史的回音,寻找到过去的画面。尤其傩舞,既是神圣的庄严的,有时也是狰狞的恐怖的。从中能够看到刑天舞干戚的勇猛与悲壮;能够倾听、感受武王伐纣的壮烈;能够发现古人的智慧——天文历法、河图洛书和星象文化等等……那些忘情的欢呼、激动的长啸、狂烈的舞蹈、祈求平安的真挚以及驱鬼仪式的虔诚,令人激动,让人难忘,使人振奋!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目的,各地都建有土地庙,以求五谷丰登、颗粒满仓和吉祥康泰。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村村有庙,会会唱戏”,可见,祈祀土地神已成为一种极为虔诚、极为普遍的民俗现象。

      据《城固县志》记载,城固县民众出于对地母神的敬仰和崇拜,于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在南沙河下游的董家营乡,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地母庙,并于当年兴起了地母庙会,庙会时间为十月十七至十月二十一,会期五天,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此,笔者专门来到城固县,县文化馆的张清华女士为我提供了许多相关资料。地母庙由五郎殿、娘娘庙、雷主殿、大雄宝殿、接引殿等庙宇组成,南北对峙,面临南沙河、背依巴山,气势开阔、建筑宏伟。

      台湾地区流传的《地母经》卷首载有“光绪九年正月初九陕西汉中府城固地母庙飞鸾传经”之说。近年来,港、澳、台地区和法、英、日、美等国人士,纷纷前来参拜地母,寻根觅祖。庙会期间,地母庙的主持和所有僧人、尼姑,每天早晚诵经、做佛事。放眼地母庙,各色人等烧香叩拜,许还夙愿。旌旗招展,鼓乐齐名,道歌佛经,不绝于耳。

      地母庙会期间,各种演艺花样繁多,既有戏剧团体、自乐班演出传统秦腔剧目,还有歌舞、电影演出,以及耍狮子、彩莲船、杂耍、木偶、曲艺、社火等民间文艺活动助兴。与此同时,当地的各种著名小吃——面皮、肉夹馍、凉粉、菜豆腐等等纷纷登场,四处飘香;而买卖农具、香蜡纸炮、看相占卦、图书摊点、小百货、小五金等商贸交易也很活跃、频繁。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偶遇终南隐士明空道人(崔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