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父母亲打搅团(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30日 点击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弓腰吃力地拉着生产队分给的一架子车玉米棒子,儿时的我在后边帮着推车,一步一步向着家的方向走!

    到家后卸车,一家人将玉米棒子分类整理。有包叶的串起来吊挂晾干,无叶的晒干,嫩玉米棒子剥成颗粒下到汤面内煮着吃。

    曾记得,我同父母亲利用夜晚在月光下一圈一圈推过棍棒穿在石碾孔里的大盘碾子上碾玉米粒,母亲用细箩筛出的玉米面就可以打搅团,做凉鱼鱼了。后来,玉米粒用电碾子拉糁糁、玉米面。人不用出力流汗,可是要付加工钱。

    搅团就是用玉米粉搅拌成团状的粗粮吃食,是乡村的一种家常便饭。条件好的也有用面粉和玉米粉混合做的,还有用玉米、土豆、绿豆、红薯等淀粉搅拌成团的优质上档次的搅团,可是困难时期无法吃到。

    儿时,生活异常困苦。父母亲常为吃食费尽心思而发愁,想方设法使子女吃饱不饿肚子。父亲用自行车驼着桂花球大米到西安家属区1斤换回2斤玉米面,细粮换粗粮图的是多,怕的是娃们吊顿饿肚子。

    “搅团要好,搅上百搅。” 搅团之所以好吃,关键在“搅”字。粗粮玉米面被反复打成搅团后味道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凑细腻、改变了玉米面的质地。母亲是打搅团一把好手,她常讲:打搅团重在搅拌上,其次是稀稠、火候和软硬度。若掌握不好,不是软就是硬,甚至是夹生饭、焦糊饭。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食后回味无穷。

    打搅团,不简单;脱了棉衣穿单衫。头上汗水擦不干,弯腰搅拌不言传。大火拌,小火炖;要筋道又要香甜。拌要慢,搅要快;火大需要拿灰盖。不能软,不能硬;大火小火巧利用……

    搅团好吃饭难做!给锅内倒水前先用油布将锅底擦一遍,是为了防止粘锅又能使锅底的“锅巴”不焦好吃。常见母亲用饭勺舀一勺面粉用水调拌成稀糊状面水子,父亲用柴禾烧开水锅后,母亲将稀糊状面水子边搅边缓缓倒入开水锅内,边倒边搅。然后给锅内用手指间均匀撒玉米粉,此时用擀面杖顺时针搅拌,五指间算撒算搅拌,待稀稠度好后停用玉米粉,只需不停的搅拌,搅至无干面粉或疙瘩。打搅团既有技术又是个出力活,母亲用力在弥漫着热气的锅旁使劲搅拌成螺旋状,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热气泡不断冒出或喷溅,不停搅拌力求使面粉混匀不起疙瘩。母亲弓腰用擀杖连续不断在搅团锅内搅圆圈像似做舞蹈,擀杖是道具,锅灶是舞台。搅团被搅拌成美丽的圆心花朵,由小到大不停绽放圆心花……待到用擀面杖挑起成粘连片状时,即大功告成。父亲能掌握锅洞内的火候,该大就大用硬柴、该小就小用小柴禾。待搅团不断冒气泡饭快熟时,母亲盖锅盖时火候就小,以免焦糊,捂上三四分钟。熟制后的搅团金黄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淡淡金色光芒来。

     

     

    黄澄澄,金灿灿;倒入茶盘一整片。刀切块,辣水蘸;生调热烩众人赞!搅团熟后用饭勺给干净茶盘里盛上2公分厚,形似一个大月亮,待晾凉后调饭吃或汆搅团。用1公分圆孔筛过鱼鱼,若要大且长,就须将网眼筛近距离净水面处顺时针转动,圆孔筛后拽着长长的金色鱼鱼整齐在水中划动,漏下的鱼鱼又粗又长;若要小或细,可将网眼筛抬高,掉落下两头尖、中间圆形似无数小蝌蚪,漏下的鱼鱼又小又短俗称凉鱼鱼或蛤蟆骨嘟。凉鱼鱼的大小、粗细可人为调节。夏暑天吃凉鱼鱼,浇上浆水酸菜,口感一流、食后很解暑。

    搅团吃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困难时期,人们很少炒菜,多用浆水菜代替。盛上半碗热搅团,再舀半勺热浆水菜,四周的浆水菜把搅团围住在中间,故而吃搅团又称“水围城”、因是粗粮不耐饥还戏称“哄上坡”。有条件家庭,炒些豆腐或韭菜、蒜苗等青菜,适量放入碗内、调些酱油醋、油泼辣子顺四周汤水搅匀,从碗边开始夹,夹一小块在汤水里浸入再食。软绵筋道,煎火可口。将晾凉搅团切成条形、小方块凉调冷拌似凉条粉,倒入辣子调和水可供喝稀饭就菜用。也有人把菜汤烧开烩搅团,将晾凉搅团切成小方块汆入菜汤中烧开让家人食用。一碗不够再舀一碗,煎烫暖胃,浑身发热,适合在寒冷天食用……

    如今,人们很少吃搅团。想吃也是吃岔饭,改善饮食口味。但多用上等麦面做成的搅团,也有用上等麦面和玉米面混合打成的搅团。大多数选择绿豆、土豆、红薯、玉米等淀粉搅拌成的优质搅团。此外,专门经营加工者,还选用专制搅拌器,打出的搅团更佳。

    吾在吃热腾腾搅团前,先舀勺热菜汤把碗浸湿,再一小勺一小勺给碗内舀少量黄油膏脂般一小团搅团,这样做每小片在汤菜中是独立的、吃时不粘连很受用。夏季多吃凉鱼鱼,简单的是麦秆芹菜涹的浆水菜,调上调和水即可享用。有条件的,炒上鸡蛋韭菜、热臊子,或用热油炝酸菜,备好香油、蒜泥、盐、酱油醋、油泼辣子、芝麻、香菜等调料;醋水水调的好,饭就吃得香。酸香酸香的气味,钻入鼻孔使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碗内金黄的搅团、凉鱼鱼、青绿的青菜、香菜、饭汤上漂浮着油汪汪的红辣椒……食客“吱溜”“呼噜”吃声不断,金黄的鱼鱼和青菜汤水鱼贯而入,瞬间一碗入肚!“再来一碗!”有人甚至连吃三四碗,直吃得肚腹鼓鼓、头上冒汗,使人大饱口福!

    农家乐、饭馆常采用多半面粉加少量玉米粉或淀粉打搅团,现吃热搅团配上青菜或浆水酸菜等,也放凉切块配以肉菜汤汆搅团。过凉鱼鱼可现调、搭配炒青菜、香菜末、蒜泥等食用。晾搅团筋道、光滑,凉调、烩着皆行!碗内凉鱼鱼金黄爽滑,筷头一拨朝前滑动,菜香汤汪味道佳,酸辣爽滑有弹性、吃起来滑溜溜的,有股淡淡的玉米香萦绕口中,让人食欲大增。食客埋头“吱溜”“呼噜”“呼哩呼噜”吃声不断,酣畅淋漓、凉透心肺。有的被辣椒、蒜泥辣得龇牙咧嘴窘相,逗得他人暗自发笑。

    每次吃完搅团后,吾最爱吃锅底(咯碴、锅巴) ,那时没馍吃锅巴耐饥饿。母亲小心用锅铲铲下锅巴让围在锅灶旁六个子女吃,有时嫌软不脆,再烧二把火炕焦脆,越嚼越香,看着她的儿女“咔嚓”“咯嘣”清脆啃咬锅巴声,她老会心的苦笑了。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每当吃起搅团再来碗鱼鱼,总会想起父母亲打搅团的情景,回忆起父母亲的无限恩情。

    想念父母亲打的搅团,更想念在天堂上的父母亲!

     

    2021年9月30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记忆中的运动会(每小平)
    • 下一篇:诗歌:十四运组诗(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