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散文:砲里花灯美名扬(每小平)

    作者:每小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3日 点击数:

    王蒲芳:女、76岁、砲里街道西凹村二组人、陕西省和西安市“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安砲里年节花灯第四代传人,喜爱剪纸、纸扎和剧装。

    经过反复联系约定,8月16日,我搭乘曹永豪老师的汽车专程采访砲里花灯传承人王蒲芳。

    花灯又名“灯笼”、“彩灯”,分纸质和绢制两大类。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艺术形式,是春节、节日的吉祥、喜庆、欢乐的象征。花灯起源于汉代,隋朝炀帝时,元宵节赏灯活动热闹非凡,通宵达旦,盛行于唐代。宋元明清以至民国,逛庙会、赏花灯,人们买吃的、玩的欢欢喜喜,不亦乐乎……

    砲里花灯远近闻名,畅销西安城乡。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张灯结彩悬挂灯笼,初五舅舅给外甥追灯。“灯笼夜,舅家的;他舅给娃买下咧,娃把灯笼失塌咧,他妈把娃打扎咧……”“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咧回家睡!”“外甥打灯笼,照舅!”自古以来,过年舅舅给外甥送灯笼这一习俗千年流传。“打灯笼”是过年儿童必玩的游戏,也充满着红火新年的希望。

     

     

     

    王蒲芳向来宾介绍制作花灯的技艺

     

    一  从好奇到入门

    我家从清末开始祖传制做花灯,爷爷兄弟仨门中都做。爷爷、婆婆和父母亲都会制作盆盆灯、狮子灯、老虎灯、提篮灯等花灯。1955年前后,童年的我看着婆婆在做花灯,我也学着做、做些小零碎。婆婆绞窗花,我也拿着剪子在纸片上学着绞花样。那时夜晚没有电,就在煤油灯下做;父母做大件我做小件,剪个花、搓个纸绳,我做简单易行的活如糊灯笼的尾巴,狮子、老虎的耳朵等……

    我自小喜爱用笔画花,用剪刀绞窗花。虽说是冒画,但也有眉有眼。在婆婆和父母亲的教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基本的技艺,完成了从好奇到入门的过程。我先后帮大人学着做辅助活,时常熬夜加工制做花灯。

    二  材料

    白麻纸、七种彩色纸、宣纸、酸性原料、竹子、竹箅子、芦苇(羽子)、竹筛、纱布、红绸子、浆糊等、玻璃球(狮子、老虎的眼睛) 、剪刀、手搓纸绳等。近年来还购置电子灯,电线、开关等。

    1960年前后,我同父亲半夜吃些饭,四周漆黑一片,高一脚低一脚翻沟去狄寨街道卖灯笼,早去能占个好地方。此外,还在前卫、焦岱街道买过芦苇秆。

    后半夜从砲里步行八里坡去西安南大街色纸厂买着火后低价处理的色纸材料。父女俩赶早上班前到,买上糊灯笼的纸后,吃块干馍、喝口水又背上有色纸返回几十里外砲里原的家。

    记得有次随同父亲步行几十里到西安南门外仁义村,到玻璃厂购孩童玩的叮当、玻璃球(安装狮子、老虎灯眼球) 。我小心翼翼提笼叮当,父亲担上装满玻璃球的担子,肩挑手提过浐河、艰难上鲸鱼沟,为的是挣些辛苦钱,好过个年。

    秋冬季,父女俩下到鲸鱼沟,用镰刀割他人未割的小芦苇(羽子) 下脚料 、不足时在焦岱、前卫等集市买。

    三  制做花灯

    我家制做花灯主要有:盆盆灯、提篮灯、莲花灯、狮子灯、老虎灯和大红灯等十多种大小不一的花灯。12生辰灯,小圆灯、八角灯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

    盆盆灯:选择竹皮,要新鲜有韧性、软而纽的;芦苇秆:要新的,不要太粗、1公分即可,能折弯成弓形。

    盆盆灯主要工序:先搓纸绳;选竹皮、芦苇秆;裁尺寸;绑灯架;裁纸花底;剪角花;剪折花;剪花叶;染花;染吊须;染梅叉;打凿灯围;打凿盆灯须子;最后是用浆糊糊灯笼。

    先用3个1.6尺长的竹皮做成圆圈,竹皮子或芦苇秆绑好盆盆灯骨架,4个芦秆做柱子,截成3尺长做提把,中间5寸、两边相等。底座用白纸粘糊缠底,细红纸缠卷,四根7寸长做柱子,3个1尺6寸做成圈;2个9寸做横轴,1个3尺2寸长做大圈,同时给底梁钻孔成放蜡烛的底座。给盆盆灯四周粘上26---27个媒叉子,做成灯围子,红、蓝、粉三色纸搭配,云花、角花粘贴。做好后,用白纸褛空,好使烛光显示出灯花。角粘角花,大盘上圈一圈、盆灯围子,四角粘上小花,小花下边吊上小吊须,灯底圈围上一圈底边围子。把宣纸绞成大小不同的花瓣,用酸性染料染成过渡色,用钢钉把染纸压成一个花瓣形,再一层一层卷成花,用浆糊粘贴好后,加上花叶,修饰好内外即成。一个完整的盆盆灯就安装成型了。

    大花12公分、中花10公分、小花8公分、最小5公分。把上述花样裁成正方形,再用原花样板,打成不同大小的圆形花底样。两边折子:宽2寸、长7寸;拉折子:宽2寸、长5.5寸;角云子:宽8寸、高12公分;围子:宽90公分,长56公分;吊须须:宽5公分,长16公分。

    染花、染云角:把颜料用酒或醋调开,染成粉、黄、绿等颜色。然后,用毛笔先染底色,由浅到浓,从浓到浅,染成各种过渡色。把裁好的云花剪成拉丝或各式花样、再染成各种花色。把裁好的角花剪成所爱好的花样、再染成红花绿叶。

    搓花:把凿好大小不同的花瓣,用钢钉搓成勺形。

    做花:把搓成勺形花样,从外向中剪开,用3寸长的铁丝卷一个花心,然后把剪开的花样,用浆糊一层一层卷起,由小到大。

    剪叶:把2.5寸绿纸剪成花样,用月牙剪加热剪成叶脉,做大花的叶子。把1.5寸绿纸剪成叶样,用月牙剪加热剪成叶脉,做小花的叶子。

    提篮灯:先选芦苇、竹二皮原材料。把90公分芦苇秆用2公分白纸条缠底,再缠红白相间芦苇秆,两边37.5公分、中间15公分,折直角做提杆。底边13公分(3.5寸)宽的正方形,中间13公分(4寸)、上圈15公分的正方形,4个柱子各15公分。绑扎好骨架,底下绑成梯形呈蓝盘盘。提篮的灯盘是长方形,边长35公分,边宽25公分。两个横担,把长边连接,绑在提篮灯上边固定。提篮灯在底圈的两个提杆底下拉一个铁丝,中间挽个小环放蜡烛。给提篮上粘角云子,两边粘两半圆形花灯耳子,粘絮子、然后挂梭子、最后再上挂钩即成。

    大花直径12公分,叶子方形8公分;围子:长36公分,宽26公分;先把90公分芦苇秆用白纸条缠底……

    莲花灯:先绞好莲花,用模具压、压成莲花形,初出尖尖、比较费事。一个灯要用50---60个花瓣,先用浆糊糊底层,再连续粘花瓣至4层。莲花灯在底圈的两个提杆底下拉一个铁丝,中间挽个小环放蜡烛。用围裙粘好下面四周,然后给提篮上莲叶和莲藕,再将做好的蝴蝶或小花固定上即成。

    狮子灯:搓纸绳、选竹皮、裁尺寸、绑圈、绑身、绑耳、裁纸、剪纸、用浆糊糊耳、尾;糊嘴、粘前后腿和爪子等工序。

    选料量尺寸:选鲸鱼沟竹子二皮,韧性好。2个1.9尺做身子大圈;2个1.5尺做中圈,2个1.8尺做脖子,1个1尺做尾圈,1个1尺做头圈,3个9寸做耳朵和尾巴,2个9寸做嘴。

    绑狮身:把2个大圈十字交叉绑好,两个中圈套在中间,用纸绳固定。尾眉从中圈绕十字相交绑半圈做底,用铁丝拧1小环备插蜡烛。两个1.8尺眉子通过大圈十字绑脖子,上套1.1尺的眉做头圈。在头圈的两边各绑9寸眉子做嘴;在身子中圈吊绳子,两边十字上吊两条绳子,头圈上十字吊一条绳子,三条绳子合在一起搭个结,挽一个环,用铁丝挽个钩在环上才能平衡。

    裁纸:选绿色纸宽1.3寸、1.5寸;1.3寸用于耳、1.5寸用于尾。须子长7寸、宽3.5寸;胡子用黄纸,宽3寸、长6寸;嘴长4.5---5寸,舌宽1.2寸、长3寸;腿长4.5寸、带爪5.5寸。

    把绿纸裁成1寸半的纸条,剪一半细毛,糊身子和耳尾盖。用红纸剪一个嘴和舌,绿纸剪一个脑盖,白纸剪牙,红纸1公分做嘴唇。黄纸剪6寸长、3寸宽顺长剪成长细条做胡子。红或粉裁成6寸长、3寸宽剪成长细条做耳尾的须子。

    糊耳尾、身子:用剪好的绿细毛:先把剪好的红、粉耳尾长须子,糊在耳尾圈上。用绿细毛一条接一条依次糊在耳尾的横盖上。再把剪好的绿细毛一圈接一圈糊在狮身、脖子上,按耳、尾、脑盖、红嘴、白牙、黄胡子、红嘴唇、绿腿、白爪子,最后安上玻璃球眼睛即成。

    狮子灯与老虎灯做法基本一致,不同处:狮子灯用绿色纸,老虎灯用黄色纸剪细毛,尾巴用粗铁丝卷成彩色纸毛,折成弯翘尾巴。胡须在嘴角,耳朵是软的,黄腿……

    其它灯笼的制作工序,大同小异。略……

    四  艰难经营

    舅舅给外甥追灯千百年,“打灯笼”是过年必备的物品,也是民俗追灯的必备项目。盆盆灯意寓“聚宝盆”、莲花灯意寓“连年有余”……

    加工制作花灯十分辛苦,且大多是在夜晚进行。寒冬时节,气温低下,我和家人没黑没明的做阿做,经常熬夜、困的实在不行才休息。

    “文化大革命时期”,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许加工经营花灯,不能大胆做灯。晚上,夜深人静,关好门窗、拉好窗帘。在昏暗煤油灯下,偷着做花灯。一旦听见外面有动静,马上吹灭煤油灯。寒冬腊月冻得人直发抖,当时穷,柴禾也不够烧,也没有电褥子暖气,冷的人直发抖。夜晚就用谷糠烧炕烟雾不断,熏得人睁不开眼,呛得人不住咳嗽、打喷嚏。

    为了生活,手头有钱。白天照常参加生产队劳动,利用休息之机搓纸绳、搓捻子,剪花样,寒冷的夜晚加工制作……

    改革开放后,我和丈夫晁永坤合伙做,有时孩子们也来帮忙。年前忙活时就在院子搭帐棚雇人做,根据市场需要和流行情况,加工制做各式新颖精制花灯,满足人们的需要。

    大年时节,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我们带着花灯赶集出售。初一临近集镇,初二到高桥、初三到灞桥……一直卖到正月十五。为了赶集,下雪天也带着灯笼,风雪无阻,道路湿滑、受尽艰难。记得几十年前随父亲到西安骡马市,冰雪地里,鲸鱼沟不是坡就是沟,认不清道路,好几次险些跌倒沟里去,跌倒爬起来背上灯笼再走!到西安后,不知是走热出汗还是结冰,裤腿上有好多“冰溜子”,鞋和脚冻在一起解不开……

    五  花灯传承人

    几十年来,王蒲芳坚守着花灯工艺并不断创新,占领着陕西花灯的高地;2018年3月参加全国在四川省自贡市展览,其中(提蓝灯)( 盆盆灯)( 莲花灯)( 狮子灯) 等作品已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使砲里花灯名扬国内外。此外,王蒲芳还是剪纸、剧装的行家,精心剪出的数款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

    多年来,她做的花灯受到村委会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支持,砲里街道文化馆、区文化馆的大力推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省民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王智热情宣传和讲解、花灯的起源和意义;曹永豪老师也来我家,关心花灯技艺并提供有关信息……

        王蒲芳老人制作花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好每道程序,既要好看,又保证质量。她带着灯笼先后参加了省市区各种展览,在大明宫三次参加灯展,分别在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大唐不夜城、国展中心等参加展览,市民间美术精品展;精心制作超长超高2.5米大宫灯,在省体育场展出,大门进不去,用高大的吊车起放,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

    为了传授砲里花灯技艺,王蒲芳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培华大学和长安二中、三中、铁一中等学校给大学生、中学生讲解砲里花灯技艺;还多次走进社区,同群众现场交流砲里花灯技艺。王蒲芳先后荣获2012年“长安优秀民间艺人”“剪纸入选市美术精品展”“优秀传统剪纸巧手奖”“非遗技艺奖”“市特聘民间艺术家”等称号。曾多次被《西安晚报》《文汇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和中国中央电视七台、西安电视一台、二台、都市快报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的采访报道。

    王蒲芳老人先后在2014年“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 被评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长安砲里年节花灯习俗” 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21年9月2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杜曲社火誉满长安(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四十九(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