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每小平>>正文内容

    精心编著《长安话》 心系乡愁传文化 ——访陕西省柳青研究会会员、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刘君瑞同志

    作者:每小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在长安有位热爱传统文化,连年出资数万元并精心收集编撰《长安话》的好心人,他就是出资出书送人的刘君瑞。

    刘君瑞,男,汉族,共产党员。1952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周家庄东村。长安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他从事教育工作42年,现为西安市长安区高级中学正校(副处级)退休干部。曾历任郭杜镇周家庄小学教导主任,韦曲镇上塔坡小学校长,长安县韦曲区教委主任,长安区电化教育中心主任,长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等职务。近年来组织、编辑、自费出版了《西安市长安区教育局通讯录》、《远程教育在长安》、《西安市长安区中小学百名老师优秀课件、中小学电脑制作获奖作品汇编》、《长安婚礼实用手册》、《怀念任雨水》、《长安红白喜事纪实》、《婚丧礼仪》、《长安话上集》、《长安话下集》、《贺寿大全》、《长安话全集》等11部书籍,约600万字。

    初见刘君瑞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面对笔者讲着一口纯正的长安话,使人感到倍加亲切。

     

    立志存高远  百善孝为先

     

    刘君瑞老师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姊妹七人,上有六个姐姐,他算一个奶把把儿子。因父母年迈,家庭重担,自然落在他的肩上。上世纪80年代,既要照看70余岁的父母,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女。“一个家庭,两个老人,三个尿盆,四个拐杖,五荒六月,还要烧炕,七日八时,性命难保,久而久之,实实难受”。在村里戴帽高中未上完学的他,学校留任他当了民办教师。既要种地,还要照顾家庭,还担任生产队记账员,公社团委干部,秋夏两忙兼任公社广播员,在学校他任团支部书记,负责少先队和班主任工作。他从小好爱文学,从8岁起至今60年写出日记80余本、50万字,60年来从未间断。作为一个有心人将这种随处记,每天写的习惯延续他整个人生。从小热爱文学,并立志要努力写作,用一段话形容他再好不过。“一个目标就像海上的一个灯塔,船只能够跟着这个灯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达目标。假如连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时间就耗费掉了” 。作为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是非常扎实有效的。刘老师用他的人生经历很好的去诠释了这一个方面,不仅文学的创作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传承百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让人实之敬重。那时父母病重在床,瘫痪多年,行动不便,经常给老人剃头洗脚,吃饭喂药,擦屎刮尿,成了全村有名的“大孝子”。他认为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可能对别人有真心。刘老师亲戚家族这块比较庞大,有外甥25人,外孙辈50人,结婚成家后,孙辈以上就有150人;好多外孙辈都有了孙子,他曾孙、玄孙辈还有70人,一共220个人。华诞70岁的刘老师时常料理亲戚这个大家庭中的红白喜事、满月、建房、迁居等。我要为后辈们用笔编写下长安话,做出孝敬老人的榜样。对父母有孝道,对老人有孝心,百善孝为先的好传统,需要不断发扬光大。”

     

    尽职尽责  平易近人

     

    “只要你尽职尽责,别人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正是因为认真、负责,刘老师人缘好,人脉广,成为身边人的骄傲和榜样。身先士卒,严于自律。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在学校工作单位上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啥事都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是他的一贯工作追求,在单位40余年坚持每天早到办公室,下班关好门窗,最后离开办公室。注重工作环境整洁,经常率先动手搞卫生。平日空闲时就打扫办公室,擦桌椅、拖地板、捡纸屑、拾烟头。学习资料摆放得井井有条。单位环境卫生和他本人一样,姿干棱整。刘老师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不管是长安电教中心,还是长安区活动中心,都是在全省挂了号的先进单位。红红火火,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单位,锦旗、奖牌挂满墙上、摆放在桌上,使办公室壁宇生辉。他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手勤、脚勤是他的工作特征,经常下乡镇,到学校检查指导。对于新理念,新经验就及时推广,促进本区域中小学整体工作全面均衡发展。为了工作确保完成,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平时空闲时间刘老师就去帮助他人,对人热心以诚相待。在县城,在农村朋友家里的红白喜事凡场不缺,经办操作,懂礼仪,知程序,主持参加过很多司仪活动。到场早,离场迟,善始善终。替主人想办法排忧解难,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平易近人,人称“掀倒墙连土担”的热心人。

    在韦曲教委主持工作期间,他负责原长安县韦曲、郭杜、杜曲、杜陵、申店、樊村6个乡镇84所中小学、3所幼儿园工作,带领全区1100名教师,各项工作都在全县前列。为了教师学历达标,他带头攻读大专、本科,使全区500余名教师三年内都取得了大专及以上文凭,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人到老年只是一段时间的沧桑,却不是有志者止步的理由。刘君瑞老师退休之后依旧笔耕不辍,勤奋耕耘,热爱文化的他自费20多万元出版了11本书。30年来,主持了上千对男女青年的婚礼。其中《长安婚礼实用手册》在2012年10月出版,书中记录了他亲自主持的长安200多对青年男女新婚礼仪场面,详细记录了婚场1000余幅婚联内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新婚54个必有的场面,为后来承办喜事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资料。《怀念任雨水》一书,2013年11月8日出版。任雨水生前是陕西机床厂、陕西洗衣机厂厂长、全国劳模、“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高级经济师。任雨水事业心极强,有非常旺盛的工作精力,有不断开拓前进的精神,有勇于创新的毅力,有坚韧不拔的作风。任雨水是刘君瑞的四姐夫,几十年间刘君瑞就是依照任雨水“干工作就要干好,干不好不如不干”的左右铭激励自己干好每一项工作的。他通过五个板块《闪光足迹》、《双鸥之路》、《改革巡礼》、《言论集锦》、《德泽千秋》栏目,用两年时间采访追忆后写作完成。《长安红白喜事纪实》2014年12月28日出版,本书以26个板块,以纪实篇幅完成了写作,除赠送亲朋好友书籍以外,还特意给学校、图书馆和长安572个村喜好红白喜事的朋友每村赠送一本。此外,还把我手头上集攒的书也送给人。当我们问起刘老师为什么会想起用自己仅有的收入去出版那么多书籍并免费赠送给别人呢?刘老师说:“首先,出版书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我也会坚持做下去,有生之年我还会坚持出版五到六本书。我心系长安的父老乡亲,金钱乃身外之物,情比金贵。把我手头40多年集攒的有关长安材料全部回馈给长安人民、父老乡亲,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翻开刘老师精心编著的10多本书,让我由衷的敬仰他、欣赏他,始于他的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人品,忠于慈善。

     

    精心编著《长安话》  传统文化广发扬

     

    刘君瑞老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项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工作中,尽职尽责、做出了表率。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玩牌,退休后一直做着公益事业,勤于钻研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脚踏实地,无私奉献。

    长安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是自黄帝、炎帝诞生、发展和归宿之地,是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和文明的凝聚点,是历史上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还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地。长安是京畿之地(六朝古都),是5000年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的灯塔,长安的厚土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4月凝集着心血的《长安话》上集出版后,读者喜欢,爱不释手。收录了长安百姓口头禅,民谣、谚语和名言,其中有土语、俗语和雅言的《长安话》中集于2018年4月出版,书中纯正的长安话和朴素亲切的方言,1000本书很快被读者索要完。好多读者来信来电,无书可赠的他就想方设法从亲友中要回书,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精心编著的《长安话》中集一书引起众多读者好评和称赞!

    乡贤胡随民赞评:

    地地道道长安话,正儿八经腔调韵。

    昔日雅言濒销匿,留住乡愁听乡音。

    方言文化君拯救,夙兴夜寐付艰辛。

    上集赢得读者赞,再出中集飨世人。

    陕西省赋文学会理事、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魏鸿源赞扬道:

    《长安话》守一城净土,化杂陈五味;秉一域文化,而得始终。吐凤标化,承古邑之文帜;雕龙擅美,掬万千之心香。文而致远,横渠四句,史而薄发,述而传情。字而溯源,永开图腾,厚积薄发,纸背力透。刘公君瑞,宵衣旰食,追本逐末,积汇民俗。桃李不言,甘苦其中。倾于笔端,百态竟生。村名村地,情系民生。方言俚语,博汇原生。静水深流,心守乡愁。立言立德,文述其功,信比山高,雨润千秋!

    西安市作协会员,长安区作协理事每小平赞叹道:

    “爱书的人受人尊敬,出书的人受人爱戴和称赞”。“长安话上集和中集,墨香怡人,浸人心脾;揭书生香,定有裨益”揭书生香,受益无穷。此书对我获益匪浅,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提高。刘老师这种吃苦耐劳,艰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是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我要向刘君瑞老师学习。

    读者王选信评价道:

    长安是我的家乡,我的祖辈在这里,我的父辈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我是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喝着这里的水长大的,我和长安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安话》百读不厌。所以我读着读着,眼中就不由自主地噙满了泪水。

    ……

    《长安话》的上集和中集里有长安40多位知名书法家题写的字、词;有30位文字功底较深的老师、学者对方言中生僻字进行校正,体现了众多长安人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刘君瑞老师倾心收集整理了《长安话》十多本笔记,随身携带笔和本子,深入到群众中去,搜集出上万条26万字反映群众在工作学习、生产劳动、家庭生活中的长安方言和哲理性话语,有些语句话丑理端,切中要害。如同秦人吃锅盔、咥黏面那样唠口实在。半拃厚《长安话》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工农商学兵,还有大人小孩中青年、官员百姓等等方面的良言精典话……。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我捧起厚厚的《长安话》,就仿佛看到刘老师同乡贤、文化名人、教师作家交谈记录时的情景;在乡村,街巷、院落同老汉、老婆婆或人群中寻问记录方言、民谣、顺口溜……晚上在灯下伏案整理,再用笔恭正写下长安言,对不同文字、语法再查找校对,就连标点符号等都力求用句用语正确无误。为此,刘君瑞老师还专门出资购买了国家和省市不同版本的方言、说文解字、警语名句词典、汉语词典、辞海等大部头工具书……

    我拜读刘君瑞老师十多本书后感慨良多,热心的刘老师还专门邀请刘智瑞、胡随民、每小平、刘天喜、张金瑞、涂坤元、王智魁、王选信等文化名人座谈、商榷编撰《长安话》方案及编审校对等事项。刘君瑞老师多次往返于周家庄、新华街社区、打印部、印刷厂等场所,认真校对审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特别是方言中的生僻字,为达到不同人群需要,还用括号另增加了同音字,用笔恭正写下长安话。审改校对忙,匠心暖人心!在此,我谨代表读者向刘君瑞老师表示感谢。毕竟:刘君瑞老师先后自费二十多万元出版了《长安区教育局通讯实录》、《远程教育在长安》、《长安教师、学生电脑作品汇编》、《长安婚礼实用手册》、《怀念任雨水》、《长安红白喜事纪实》、《婚丧礼仪》、《长安话(上集)》、《长安话(中集)》、《贺寿大全》、《长安话全集》等书籍,免费赠送给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和学生,还给区档案馆、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各村图书馆等免费赠送,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称赞!既编书,又赠书,真正是教育战线上的好园丁,优秀的共产党员!……

    刘君瑞老师对我讲:“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民俗文化更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民俗精粹更是中华之瑰宝”。他的奋斗目标是搜集整理3万句长安话。

    承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安话是刘君瑞的天职,读者期待着《长安话》等书的出版,让长安话这个发光的活化石绽放出馨香,益人心脾;不忘初心,传世育人……

    衷心感谢刘君瑞老师!期待着《长安话》全集在今年早日出版,为长安文化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1月6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祝福你,我的民盟(每小平)
    • 下一篇:评论:人生哲理经典名言二十一(每小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