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话说长安>>正文内容

    长安,乡愁长留!3D文化墙勾起往昔记忆 村史馆传承家风家训

    作者:高乐 来源: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3日 点击数:

    清水头村的两新广场 记者 张宇明 摄

         利用废旧老物件打造的3D街景、二十四孝文化墙、山水相依的美丽乡愁元素……4月的一天,记者走进长安区,这里正在推进村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蔚然成风,让村民尽享发展福利。

      “废物”变宝  3D街景留住乡愁

      上世纪的28大杠自行车镶嵌在墙上、实景画《老城门楼子》……走在滦镇街道乔村,随处可见勾起大家回忆、留住乡愁的3D文化墙和风景。

      乔村村委会副主任张草说,当初是想在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上,把废物利用起来,以乡愁为主线,设置街道景观,既省钱还有特色。“一定要让村民喜欢,勾起他们的回忆,留住正儿八经的乡愁。咱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知道农村那个年代正儿八经的味道。”张草说。

      说干就干,张草叫来了一起长大的“泥腿子”画家朋友进行构思。同时他安排人在周围村子挨家挨户收购“废物”,半个月下来收到的东西还真不少,犁、拖拉机、磨盘,老房子拆下来的旧瓦片、檩和梁,应有尽有。“泥腿子”画家也没闲着,一幅幅生动的墙画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再和收来的老物件合理混搭,显得既有艺术感又有乡愁情趣。

      村民徐九章对老城门楼子记忆犹新,他对《老城门楼子》实景画赞不绝口。张草说,当时找遍全村也没找到一张老城门楼的照片,最后只能找了一些村上年纪大的老人,让他们描述给画师。因为门楼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签,人们都在这里生活过、爱过、恨过,把门楼子画在墙上,勾起了他们深深的回忆。

      看到记者拍照,村民冉计茂主动给大家做起了科普:“看,这是笼子,摘水果的;棒槌,洗衣服的好帮手……”景观做好了,大家又着手种植花草,给收来的瓮、缸、坛里种上荷花、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让村景变得生动了起来。

      这样的环境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村子美了,村民们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也提升了。不再随意乱丢垃圾烟头,街上大声说话争吵的人也不多见了,到处呈现出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诗满田园间  乡风奏和谐

      行走在小峪口村,处处有山水、处处有历史、处处有文化,一步一行都是故事。在村里,记者逛了婚俗文化体验一条街以及非遗广场。

      “上世纪70年代聘礼账单是‘三转一响’,80年代是‘四大件儿’……”泥巴墙、缝纫机、自行车、黑白电视机,这些村民们捐出的物件十分具有年代感,瞬间将人们带回那段岁月。除此之外,小峪口村依托秦岭自然景色、本土婚俗文化,打造了“秦岭四宝”景观、婚俗体验馆和非遗广场,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纷纷拍照合影。

      站在清水头村的两新广场,河水潺潺流过,孩童在河边玩着泥巴,女人们聊天、洗衣,河水汇聚在广场被分为数片水面,乌篷船、稻草人、牧童骑黄牛,这些景致与不远处的油菜花遥相呼应,美得如同一幅画。“建设花园乡村也要融入乡愁元素,绿染清水头,诗满田园间。这是我们想呈现给大伙儿。”清水头村村支书徐养正说,围绕两新广场,清水头村将启动水稻恢复计划,届时市民可以体验插秧、丰收等劳动,打造农耕文化展示区,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不忘乡愁。

      火红的牡丹、金灿灿的油菜花、橘色的郁金香……走在韦兆南村,家家门口都有一个小花坛,徜徉其中,花香和美景让人沉醉。在村民骆梦南家的庭院中,假山、竹子交相辉映,蔷薇、牡丹等竞相开放,一派迷人春色。“很多路过的市民看到我们家院子,还会停车进来观赏。”骆梦南说。

      比文化比家风 文明习俗深入人心

      走进太乙街道四皓村,村口有用废旧塑料瓶和易拉罐组成的“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等标语,绿树掩映、花草随风摇曳,家家有花园,处处是广场,一个干净整洁又美丽的花园乡村呈现在眼前。

      村道的墙上张贴着花园乡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道德模范家庭的照片……黄底红色的特殊公示栏,映出每个人的笑脸。

      一张张照片晒出了各家各户不同的日子,也晒出比学赶超的劲头,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在四皓村深入人心。

      “开展评选活动,为的就是能通过‘传帮带’,让村里所有人都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家庭和睦。”太乙街道包村干部王升说,如今村里发展了,村民日子富裕了,文明乡风就成了大伙儿关心的大事。村里每月会对星级文明户进行张榜宣传,通过村民推荐、乡贤审核等途径,按照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团结邻里等标准投票表决,最后再表彰张榜。

      村史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创举。每个村史馆,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或是一个历史故事,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又或是一段族规家训……在四皓村的村史馆,推开青色的大门,一段家风家训文化长廊映入眼帘,长廊悬挂着玉米、葫芦等农作物,墙上是马车轮、铡刀、纺线车等农具,展柜里陈列着历史名人资料以及本村典范的家风家训,走进正厅,四皓村旧貌、新颜对比图一目了然。

      村民刘卫刚说,村子以前脏乱差,家家门口东西堆放杂乱,经过改造后,垃圾倾倒点变成了小公园、穿村而过的河水变清了,家家庭院美,村民们素质也提高了。“村里有事了,大伙儿都积极出力,比如缴特殊党费、疫情防控捐款。听到谁有难处,大伙儿都积极帮忙。”刘卫刚说。

      近日,由中国传统“二十四孝图”画面构成的文化墙在白家湾村亮相。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倡导家庭、邻里和睦相处,增强村民孝敬老人意识,白家湾村通过绘画的形式把“二十四孝图”及故事展现出来,受到村民的欢迎。“孝感动天”“卧冰求鲤”等文化墙,吸引着过往人们的目光,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遥远,其实就近在咫尺,告诉我们要孝敬老人。”村民王升说。

      此外,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沿街设置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雕塑,黄良街道设立村规民约,引镇街道光明村细化文化墙建设,做到“一墙一文化、一墙一主题、一墙一风景”。

      传承文化,传递新风,倡导移风易俗,文化墙成为长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新法宝。村景美如画,群众争上进,齐心努力奔小康。长安区大力推进村风文明建设,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让文明乡风吹遍长安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九旬老人因交通事故头部受伤 长安交警紧…
    • 下一篇:弘扬文明新风 共建美好社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