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名家赏析>>正文内容

    陕西日报:董颖夫,为柳青文化奔走

    作者:张民翔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5日 点击数:

    陕西是个文学大省、强省是当之无愧的。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出界》,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再到贾平凹的《秦腔》,以及“陕军东征”的组合拳,无不显示着陕西的文化底蕴厚度。在新中国的沃土中,在时代的季节中,每个时代都有陕西文人雅士,文坛巨腕在这方土地上种植的文学的参天大树。无不用文化的符号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展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韵,印记着一个时期的烙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化,许多曾影响时代的文化以及影响时代文化的文化人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中国文学巅峰作品《创业史》都被淡忘,而被年轻人知晓的柳青却是《还珠格格》里的一位剧中人,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这是中国文学大厦的倾斜。为了不使陕西文学倾斜,多少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在呼吁、在奔波,在为陕西文学大厦匡正持扶,在为陕西文学大厦的高度增砖加瓦,董颖夫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正因为文学,我有幸认识了董颖夫。

        董颖夫是个企业家,其实他的血液里沸腾着文学的元素,上世纪六十年代,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买稻种”的稻种就给他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稻种,贫困中的董颖夫,用自己的执着为梦想给力,七十年代他的文学种子就小荷初露,《西安晚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真实的故事》。接着他笔耕不辍又接连发表了《钢锭子和刀片子》《分家》《上任以后》《张老汉的心事》和《秀秀》等,特别是《出墙花》突现了他的文学功力。初涉文学之湖,他就不是一叶浮萍,而是鼓起风帆远航的大船,50多万字的作品,并有不少作品获奖,让他跻身作家的行列。可是在那个岁月,贫困是人生的主旋律,专业作家生活都非常困难,邹志安、路遥都因生活窘迫,创作压力大而英年早逝,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曾因孩子上大学无钱而告借。正像大评论家王愚说的那样,“陕西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又是一块文化传统丰厚的土地。”正因为八百里秦川沃土和黄土高原的博大浑朴,以及史圣司马迁等人文地理优势和关中深厚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才孕育了黄土地的作家。但董颖夫却选择了放弃,他放弃了创作,但他没有放弃文化,他自我放弃,也为了陕西文化的再度崛起。

        董颖夫借凭着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大海里弄潮,他曾创办了四个造纸厂,曾开发过房地产,是一位驰骋商海的企业家。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文学。他虽在文海沧水,却要在商海收获,他要用自己的积累为文学服务。然而,他没有将自己定位在创作上,而是将自己定位在弘扬陕西文学,他要充当陕西文学文化的助推噐。

        他从少年时代就受到《创业史》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红一创”就风靡全国,代表了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钟爱文学的青年董颖夫就是柳青的崇拜者和忠实的“粉丝”,经历了“文革”的文化浩劫,并没有荡平他对文学的痴迷和对柳青的痴爱,他在祭拜柳青墓时,他震撼了,这个用一生落实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生活精神的实践者;这个把生命和家庭奉献给蛤蟆滩的皇甫村人;这个曾经用心血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家,他死后放弃进入八宝山公墓,要求埋葬在皇甫村,他要亲眼看着农民过上好日子。他的墓仅一掬黄土,孤独地蜷缩在神禾原畔,种地的犁头常蚕食他的坟土。见此状况,1996年颖夫君自掏腰包,给柳青征得两亩墓园并修建了围墙并绿化,供文学同仁扫墓祭奠。2006年,作为长安政协委员的董颖夫联络百余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向两会提案,建议举办“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在他的努力倡导下,许多代表、委员积极捐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柳青创作过的地方建成了柳青广场,并为柳青塑上雕像。

        柳青广场不仅仅是怀念柳青,它是长安文化、陕西文学在人们灵魂中的折映和视觉的固化,代表了人们对文化的敬仰。为此,董颖夫心胸略慰。但他知道,柳青墓和柳青广场,只是形式的呈现,深层次的是对柳青创作思想的研究和对柳青深入农村14年锲而不舍创作精神的弘扬。因而这个非是拿工资的专业作家,这个非是政府领导的文学达人,自发地成立了“柳青文学研究会”。他用自己的执著,用自己对文化的钟爱,用自己对文学无偿付出的精神境界,感动了陕西文化界的泰斗、名人,将他们团结在“柳青文学研究会”中,使柳青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研究还达到了国家的层次。为了柳青研究有一个阵地,他不计个人付出,创刊了《秦岭》文学杂志,《秦岭》的创刊,为陕西文学的蓝图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陕西文学的一方丰产田。

        董颖夫深知,自己为柳青所做的一切,除了对柳青的钦敬外,主要是为了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因为柳青创立的黄土地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柳青这一代作家开创了陕西文学的精神风尚,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文学事业。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在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新时期作家群的创作中完整地体现了他的精魂,并得到明显的承传和发扬。为了更进一步推出黄土文学,推出人才,推出作品,董颖夫大胆地倡导设立陕西文学的大奖——“柳青文学奖”,可是,要设立一个奖项要经过多少审批,多少奔波,为此,董颖夫以梁生宝买稻种的精神,对认准的事业不屈不挠,君首先捐10万元,又动员了各方爱心人士筹集了100多万,在陕西文学界的通力协作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柳青文学奖”终于成为陕西文学界的政府奖,现已承办了三届,推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和重磅作品,“柳青”品牌已经成为陕西文化的一个符号。

        虽然柳青成为陕西文化的一个符号,可是董颖夫仍不满足,因为和山西比较,我们的文化强省还有差距。同写农村题材的作家赵树理,不但作为山西的文化品牌,设立了赵树理文学奖,而且将赵树理编成了上党梆子戏剧《赵树理》和电视连续剧,使我们文化大省的有识之士汗颜。为了全方位地展示柳青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创作精神,特邀我和他共同创作大型秦腔剧《柳青》。因为他知道,当这些和柳青共同生活的梁生宝原型王家斌、高增福的原型刘远峰都已作古,再不抢救这一题材,将来遗憾无穷。在董颖夫的陪伴下,我们采访了《创业史》中卢书记的原型90多岁的原王曲区委书记孟维刚和才才娃的原型刘田民等人,目前秦腔剧本《柳青》已脱稿,将由长安剧团排演,而电视剧也在筹划之中。

        已逾花甲之年的颖夫君不仅是柳青文化的助推噐,而且是一个旗帜性的社会活动家,他筹办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杨虎城诞辰120周年和纪念慈善将军朱子桥等几十项大的公益活动,他每天依然是忙忙碌碌的奔波在三秦大地,忙他的文学、忙他的企业、忙他的社会公益事业……

     

    刊发于2014年6月5日《陕西日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各界导报:一个基层委员的参政情怀
    • 下一篇:仵埂:董颖夫——一个长安人的柳青情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