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散文:端午满园香(杨广虎)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30日 点击数:

      

        在西府宝鸡,农历五月五“端午节”前后,基本是麦黄收割的日子。“端午日,两水来,年大熟。”因天气、地理位置、光照等原因,在八百里秦川、关中大地,从潼关到大散关,麦子从东到西开始收割。既不能误了收割麦子,端午节还要过。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跳汨罗江自尽。古人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不乏典籍记载:除《礼记》外,汉•应劭《风俗通义》:“五月五生的子女,不祥之兆,男克父,女害母。”故有去恶辟邪的习俗,插艾、配艾、蒲酒以避虫。“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人们一直认为五月五是深恶痛绝的“恶日”。虽是“恶月恶日”,但人们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各种丰富活动形式进行改善、变为:“善月善日”,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希冀。

    我记得家里过“端午节”是很隆重的。从记事起,年年过;但自从上了中学,待在学校,就没法过了,只有晚上回家,凑合吃几个粽子了事。

    生在农家,虽家乡所处之地贾村塬有崇尚“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的传统和氛围,但家人从不勉强娃们学习,主要靠自觉。小时候,每天早上太阳照到屁股、一觉睡到自然醒才从炕上爬起,端午节也不例外。等我起来的时候,大约九十点,父母已经从地里割麦回来,他们为了趁凉赶时间收麦,一般五六点天擦亮就去地里,镰刀都是前一天晚上磨好的。西府农村,一般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九十点一顿,下午两三点一顿,晚上基本不再吃饭,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父母回家,打扫完庭院,把我们这些孩子和老人叫到院子里的八仙桌上吃饭。一般吃食是,玉米糁子锅盔馍,油泼酸辣灰灰菜,外加自己做的红豆蜜枣粽子,还有买的绿豆糕。包谷稀饭,母亲在下地前就用慢火熬上,非常耐喝。在吃饭前,要插艾叶、抹雄黄酒、戴裹肚、佩香包、缠五色线。整个农家小院,满园飘香,有泥土地清香,麦子的熟香,艾叶的芳香,雄黄酒的浓香,裹肚香包的药香,还有花草树木的香味,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村民将家艾、艾蒿,叫做“艾”。“端午百草都是药”之说,端午节当天,“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家里的门窗上,甚至树上、烧炕的烟筒上都要插上几把从田野里刚刚拔来的艾叶。古人说,插艾有驱虫防病功能;现代科学也证明,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农村人没有“蚊香”,但很聪明,用土办法,夏季晚上七八点用“艾”驱蚊,关闭门窗,点燃晒干的艾草,香味飘起,烟味熏得蚊蝇跑走,然后舒舒服服美美地睡一觉。后人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我肚子不舒服的时候,躺在炕上,爷婆就给我揉揉,然后用艾炙;把肚皮擦干净,把大蒜或者生姜切成片贴在肚皮上,用大艾炷灸,很快就好。后来知道这叫“隔蒜灸”或“隔姜灸”,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民间的许多偏方自然经过多次验证,有它的妙处。还有人在端午节用红绳串几个古钱币扎束一把艾挂在门上的,寓意避邪镇宅。

    插完艾叶,父亲要在地上洒雄黄水,在我们耳孔外边、手足心处抹雄黄酒,再象征性地让我们抿一下雄黄酒。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雄黄酒抹鼻额,以防蚊虫叮咬。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小时候,还戴过母亲亲身做的“五毒裹肚” 呢。手工绣制的五毒裹肚可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礼物,被称为“儿童的保护神。”黄色缎子底的裹肚上绣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因此人们用针刺绣五毒,希望以此杀死这些毒虫,保佑平安,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香包也是早准备的。母亲早早为每个孩子绣好,有老虎、公鸡、猴子等各种生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馨包、佩帏,也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西府以及其他地方广大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家乡的香囊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主要作为节日的一种纪念。现在多做一种艺术观赏品。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西府端午节的香包,我觉得主要功能是驱蚊避邪保平安吉祥,也是一种节日仪式的需要。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手巧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鸳鸯戏水等内容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当然,陕北的“香包”,还表达一种男女相爱的感情。一般是我们娃娃戴香包,大人收割庄稼不太方便,不予佩戴。

        大人们都要给孩子戴上香包腿,手腕绑上花花绳。到六月初六日才解下来,丢到井内或河渠边,意在防止蛇咬。端午前几十天最忙活的是女人,五色线缠粽子,搓花花绳,绣香包,做绌绌。

     

    吃完早饭,我们这些娃娃被大人领到麦地,跟在割麦的父母、麦客后面,冒着烈日,弯下腰去,在田地里拾麦,也感受着“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晚上,一直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家。老人们坐在炕上抽着旱烟,饮着“罐罐茶”。“泥火盆,黑木炭,三角撑,千里驹,一口饮”。西府人喜欢沸水“熬茶”,无论冬夏,凡是有客人到来,先让上炕,在炕上喝浓茶说农事。有句话讲的好:“老汉喝了罐罐茶,干活一天不觉乏”。年轻小伙们,看到丰收的年馑,忙碌一天,还不累,弄几个凉菜,吃吃喝喝。划拳猜令,好不热闹!大声叫喊着:“一个螃蟹一张壳,两个大夹夹,八个小爪爪,夹呀夹得累,扯呀扯不脱。一心敬你,两家相好,三桃园来,四季发财,五经魁首,六六顺来,七个银巧,八仙庆寿,九命长寿,十满堂来,亲家你喝”。让夏日寂静的村庄沸腾起来。

         从原始驱疫仪式,到战国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到今天大家移风易俗,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成了与家人团聚,观赏体验泥塑、剪纸、刺绣、草编、木版年画等宝鸡民间工艺,一起旅游放松、沐浴香汤、休闲度假的好日子。我觉得,人们过端午节,不仅仅在于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怀念,更是一种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后,活在当下,追求快乐轻松精神生活的一种选择。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跟会(杨广虎)
    • 下一篇:小说:巧娘刺绣--扶贫系列(杨广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