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引镇的秦腔神话--宏蕾剧团

    作者:驿路梨花处处开 来源:baiyangzhihua.blog.sohu.com/72533475.html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4日 点击数:

    题记: 昨天看电视,恰有一个新闻报道节目,讲述是是陕西的一个很低级的秦腔剧团。两个老人一群娃,寒碜到极点的演出条件,舞台就搭建在泥泞不堪的田地里,搭舞台的、收拾道具的,也就是这一群即将演出的不满二十岁的娃娃们。在透风漏雨的破旧房子里,简陋的地铺,单薄的被褥,满脚的泥泞,却又是勤奋地训练,乐观的精神,坚毅的勇气。关中人的沧桑质朴和勤劳坚韧,在这里体现的一览无遗。数年就是这样,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没有前景的希望,而他们依然坚强的生存下去,并发展下去,直到被社会广泛感动,被一群好心人关怀。在社会的声援演出中,郭团长讲话时老泪纵横,多年的压力直到今天才能吐露出来。因背负债务而怕敢见人,却因良心而不愿委屈跟随自己的娃。

    在被社会了解后,宏蕾的日子或许会好转一些,或许一切乐观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我相信这些人的毅力和勇气,他们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但原我们社会的浮躁和势力不要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给我们一种最原始而又最坚韧的良知和骨气!

     

    以下是从网上转载的一篇相关的报道:

     

    在西安市长安区引镇一个偏僻的院落里,有一个宏蕾剧团,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师带着四十来个娃娃,简陋的练功场地,破旧的居住环境,短缺的服装道具,几年来靠到处借钱维持着训练和演出,却始终不言放弃,只因为一个理由:爱秦腔!

     

    引镇有一个秦腔神话

     

    8月中旬的一个炎热的早晨,记者来到长安区引镇荒废的影剧院。不大的后院排着十几间破旧的红砖平房,几个15、6岁的女孩儿在洗衣服,一辆卡车停在院子里,几个半大男孩正费力地朝下卸着搭建舞台的木板。院子里没见吊嗓、练功的,打眼望去,这些孩子也没一个看着像唱戏的,倒像是出来打工的。记者不禁有些疑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剧团呀?

     

    屋里看星星,老鼠屋顶蹿

     

    记者在院中转了一圈,发现这些学生宿舍条件都很差,一间大概有五六个平方,阴暗潮湿,一进去就能闻到一股霉味。每间屋子大概挤着六七个人,双层架子床上没见什么像样的铺盖,一条薄褥子,一张凉席,床周围糊着报纸或挂历,唯一惹眼的是墙上贴着多张秦腔名家的宣传海报。由于前两天刚下过雨,砖地上潮潮地透着水汽。抬头看,宿舍顶棚用彩条布简单地绷着,有的地方还隐约渗着雨珠。由于宿舍年久失修,每间房多少都有漏雨现象,学生们告诉记者,在没有绷彩条布之前,透过稀疏的屋顶甚至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晚上老鼠经常在顶棚上窜来窜去,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胆子也越发大了,有时晚上老鼠在自己手边“玩耍”,被吓醒后,自己仍能调整好心态继续睡觉。

    从屋里出来,记者见到了宏蕾剧团的团长郭宏继,郭老师抱歉地说,前一天晚上他们在西安灞桥的曹北村演出,凌晨才回来,又忙着收拾,娃们都累坏了,现在大都在睡觉。郭老师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后背略驼、衣着险朴,如果给他戴上一顶草帽,脖上搭一条毛巾,活脱脱就是一个下地干活的农民。记者实在没法把他跟原三意社须生演员郭宏继对上号,因为他脸上写着太多难以诉说的沧桑和疲惫。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人,在引镇叙写了一个秦腔的“神话”!

     

    一份单位交代的工作让他犯难

     

    据郭老师介绍,1997年,为了储备秦腔后备力量,原三意社计划开办一个演员培训班,可这个活儿团里谁都不愿接。后来,任务下到了郭宏继身上,向来工作兢兢业业的他,对于团里分的任务连想都没想就应承下来,公家的事嘛干就是了,没想到这“火炕”一跳就再没出来。

    起初培训班设在灞河河滩,郭老师带着团里分给的“家当”:100块煤球、20包方便面、20包榨菜、1把扫帚、1个簸箕以及20个多学员就开张了。任务艰巨,条件很苦,20亩沙土地就是他们的露天练功场,住得是几间临时搭建的平房。这么简陋的条件下,郭老师他们硬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员,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生全部考入原三意社,其中很多人成为团里的台柱子。由于灞桥那里生活太不方便,买菜都要跑几里地,1998年,郭老师带着培训班来到了长安区引镇,租了当地废弃的影剧院,一呆就是9年。

     

    娃们跪着请求撤消解散决定

     

    说起培训班的娃们,郭老师一脸自豪:“刚成立时,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是周至艺校受过培训的,所以,第一届学生只强化培训了两年。这帮孩子毕业时,团里的评委喜欢的没法打分,给这个打100分,给那个就没法打99分,后来干脆全盘接收,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我们这个班最辉煌的时候有百十来号人,名声打出去了,好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慕名前来报名。”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秦腔剧团改革,培训班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老师们走了,学生们流失了,本就少得可怜的经费也泡汤了。郭老师犯难了,娃们快要毕业了,按理说成了演员,就该给娃们发工资了,可原剧团没有了,娃们现在无处可去,呆在培训班里就要吃要喝,这日常开支咋办?一天,几个调皮的男生在院子外面玩火,燃烧的火有一墙那么高。郭老师真的生气了,连日来的焦虑让他的精神快要崩溃了。他把娃们叫到床前说:“娃呀,我们还是散了吧!”娃们听了,齐唰唰地跪了一地,哭着对郭老师说:“郭老师,不敢解散啊,解散了我们咋办啊?我们不再调皮了,不惹你生气了。”顿时,屋里哭成一片。郭老师被哭得心酸酸的,多年的感情,已经让他舍不得离开这帮孩子了,这是一笔良心债,他不能把娃们扔下不管啊!最后他下了决心,就是借钱也要把娃们培养出来!就是这样一句承诺,郭老师又一次给自己扛上了包袱。

     

    为了孩子身体,再难都要有肉

     

    2003年后,培训班里又进了十来个孩子,加上原来的共有40多个正长身体的孩子。有的男娃饭量大得惊人,一顿饭就吃掉120个饺子,小碗大小的包子能吃11个半,为了保证娃们的身体,保证正常练功,吃饭成了培训班的头等大事。郭老师决定,再苦再累,一定要让娃们吃上肉,即使没肉,鸡蛋也不会断。这样,开销就成了郭老师心头的头等大事。一个孩子每月至少要吃200块钱,一个月光伙食费就要一万多块,这笔钱从何而来?没办法,郭老师开始了借账,一个月几千一万的,从2003年开始,郭老师欠了一屁股账,身边朋友亲戚他借遍了,还从老伴那儿拿了六万元,就连出差来西安的同学他也借了一万块。除此之外,郭老师还自掏腰包给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垫学费,买日用品。月复一月,郭老师的欠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郭老师的实诚也换来了大家的信任和佩服,他经常拆东墙补西墙,旧账没还新账又起,可朋友亲戚还是一如既往支持他,连妹夫、外甥都义务来帮忙,女儿看望他时也不忘给娃们捎带点东西。虽然这几年很苦,但却一步一步走过来了,培训班不但没解散,还开始陆续接一些小演出,艰难维持着。

    郭老师告诫娃们三句话:听话、吃苦、把心用在正项上,普普通通的三句话渗透着郭老师朴素的做人态度。娃们也不负期望,每天下苦练功,从不喊累。就地飞脚一口气100下,歇一分钟,加50下,再歇一分钟,再加50下……这不是男生的专利,女生也不例外。拿顶、劈叉……娃们都下了比别人苦十几倍的工夫。条件不好,没有单杠,他们下腿上墙;没有道具,他们自己制作;没有服装,他们穿自己的衣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在这里是所有人的座右铭。

     

    剧团成立排了14本大戏

     

    娃们的吃住训练暂时稳定下来,郭老师又开始考虑他们的前途了。很多戏校都只是教学生练功唱戏,毕业后发一张毕业证算完事,可娃们将来怎么办,还是没有出路。于是,郭老师决定自己培养自己消化。他请来了自己的同学——原三意社社长苏育民的关门弟子,人称“西京梅兰芳”王天民之子的王福鸿给娃们排戏。说起王福鸿戏迷们可能都不陌生,他在秦腔界可是个能人,生旦丑样样行。在剧团,他除了给娃们排戏,还负责旦角演员的教学工作。剧团成立两年间,王老师给剧团排了14个本戏,这在西安的许多大剧团也是很少见的。问起郭团长请王老师排戏花钱没?王老师扭头一笑,说:“有,有,都挂着呢!”

    丰富的演出剧目让培训班渐渐小有名气,遇到村里红白喜事,常会有人主动来请。可是,低廉的演出费对培训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于是郭老师和王福鸿商量成立剧团,这样就可以正规出去接活挣些钱来维持日常开支了。于是在2005年,培训班改为宏蕾秦腔剧团挂牌了。

    为了让娃们更正规地学习,郭老师挑选学员组建了剧团的乐队,让部分孩子兼管服装、头帽、舞台及灯光。他还请专业人员教娃们化妆,请了老师教娃们学文化。无形中,这些又增加了开支,怎么办?先挂账!在剧团,挂账是很平常的事,但任何人没有因为挂账而抱怨,也没有任何人因挂账而离开,因为大家都觉得郭老师这个人一心为秦腔为大家,是个值得信任的好人。

     

    道袍当龙袍呼啦圈做玉带

     

    宏蕾虽小,但一个剧团该有的它也都有了,就是什么都差,什么都缺。服装是保证演出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但这却是最让郭老师难受的,他给记者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记得我们第一次演出,没有服装,全剧团只有一件黑道袍。第一场《苏武牧羊》中苏武刚穿完,一下场就把道袍给了《三对面》中的包拯,这样的穿法别人看着好笑,可是没有办法,我们没有衣服啊!‘包拯’穿了道袍没有玉带怎么办?我们就拿呼啦圈充当。其他上台的演员都是净衣,自己穿自己的衣服照样唱戏。说起来丢人啊!惭愧啊!千古绝唱啊!”说到这里,郭老师哽咽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没有钱他没有退缩,没有条件他没有认输,为了一套演出服,这个坚强的老秦腔人却落泪了。

    之后,他到处搜寻服装,听说陕南某剧团有一箱要处理的道具服装,他和王福鸿借了钱连夜驱车前往。当拿到那箱东西的时候,两人惊呆了,用二老的话说,那可是一箱好东西啊!虽然是“文革”前的旧服装,但是做工非常精细,就是现在也难以做出如此好的戏服,两人如获至宝兴高采烈地回了剧团。郭老师回忆说,那天剧团就像过年一样,大家兴奋极了,围着这箱戏服大伙好像看到剧团的希望。

     

    本报联合陕西戏曲广播及李小锋张宁夫妇呼吁请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说起以往的辛酸,郭老师流下了泪水,可谈到现状,他似乎又充满了信心。他告诉记者,著名秦腔演员李小锋、张宁夫妇听说宏蕾剧团的事情后非常感动,他们表示要用自己在秦腔界的知名度带动剧团的发展。“他们每次来都给娃们带些水果等吃的,还亲自教娃们一些唱法身段。”郭老师很感激他们为剧团做的事情。记者采访时也见到张宁正在剧团里看望娃们,她说,郭老师真不容易,为了秦腔后继这么多年苦撑下来,这些娃们都很优秀,上了台个个扮相洒脱,功夫扎实,是些好苗子。他们夫妇俩将利用自己的资源多为团里联系一些演出机会,让更多人认可宏蕾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些收益,帮他们尽快还清外债,走出困境。记者了解到,在李小锋、张宁夫妇来后的一个月间,宏蕾已经演出了四场,目前,宏蕾剧团正准备聘请张宁为名誉团长、李小锋为艺术总监。郭老师说,有了两位知名演员的加入,宏蕾肯定有希望了!

    短短一天的采访,无论是郭老师对秦腔的忠诚,还是娃们对秦腔的执着,无不令记者感动。百年秦腔,需要继承,需要发展,而注入新鲜的年轻血液,让更多的年轻人爱秦腔,唱秦腔,尤为重要,秦腔从娃娃抓起,才有可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为了秦腔的幼苗,为了秦腔的发展,本报联合李小锋张宁夫妇向我省读者呼吁,喜爱秦腔的朋友,本报“咿呀俱乐部”的成员们请行动起来,寻找自己身边的一切资源,一切关系,为郭老师他们分担一些吧!我们也希望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企业家,为了秦腔艺术的传承,为了秦腔后备力量的发展,献出您的一份爱心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出土的历史文物概述
    • 下一篇:牛郎织女与天文星宿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