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三月三打搅团(李明)

    作者:李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7日 点击数:

    三月三,打搅团,这是流传在长安一带的一句俗语。据说这句俗语还有一个传奇的出处。

    “岁岁春草生,踏春二三月”。踏青这一传统的习俗,在我国盛唐时期达到极致。每到的二三月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才子学士、布衣百姓,纷纷换装出门踏春赏花,作诗饮酒。

    话说贞观年间初春某日,太宗皇帝携群臣及众嫔妃出城踏春赏花。他们一行数十人出朱雀门,向南迤逦而行,不久就到了当时长安城的后花园樊川,这里川原相间,河流交错,南依秦岭,自然风光如诗似画,是当时达官名士群聚之地。众人沿着潏河逆流而上,但见樊川之中一片片碧绿的麦田,金黄的油菜花,白云般的梨园,晚霞似的桃林,如花似锦;大河两岸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溪流潺潺,鱼翔浅底。人们陶醉在这如诗似画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此情此景,正如杜甫诗中描绘的那样:三月三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不觉间一行人已走到终南山下,此时已是日过中天, 大家又渴又累,于是准备找一个地方歇息片刻。卫兵发现前面河边不远处有个村子,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于是决定到村里餐饮休息。

    众人刚到村口,便听到村中传来一阵打闹之声。待走近观看,发现几十人正在持械群殴。卫兵奉命迅速将群殴村民制止住。经了解,群殴双方为该村两大家族。该村有上百户居民,由李姓和徐姓两大家族组成,分居村子南北。两姓人家经常因地畔纠纷,禽蓄骚扰等日常琐事发生矛盾,以至结下死仇,经常发生群殴事件。这回是由于春灌用水,处于小河上游的李姓阻断水源,徐姓无法浇地,为争水源两姓又打到一起。

    了解情况后太宗皇帝便令随行的英国公徐懋功处理此事。徐懋功乃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得太宗赏识。接受此事后徐懋功心里十分忐忑,觉得此事非常棘手,主要原因是正好该村的两大家族为李、徐两姓,而自己姓徐,皇上行李,此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影响他与皇帝的关系。再三寻思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他对众人进行批评教育后说道:你们无视国法聚众斗殴,本该依法严惩。当今我皇仁慈圣明,就不拘押惩罚你们了。现罚你们每人一碗面粉,以慰众将士。你们回家每人取一碗面拿来认罚。同时命令族长寻找大锅、柴火给众军士生火做饭。

    众人领命而去,族长带人抬来村民做豆腐的大锅,在村口的打麦场上支起三个大石头,架到上面开始添水生火准备做饭。参加打架的村民纷纷按照要求把面拿来,却不知这饭该怎么做。徐懋功原计划做一大锅面粉拌汤给大家吃,没料到受罚的村民陆陆续续的把面粉拿来,于是不停地将面糊倒入锅中,结果拌汤太稠,接着又加水,不一会儿两只大锅都满了。因怕锅底烧焦,旁边几个壮汉拿着擀面杖不停地搅动。不久两大锅拌汤做好了,但因面粉太多,做成的拌汤又稠又粘,像浆糊一样。看着这一锅浆糊状的拌汤怎么吃呀?大家一时无法下手。这时徐懋功取来一只碗,将村们送来的浆水菜连同菜水倒上半碗,然后将锅中的稠拌汤舀上两勺倒进菜水中,瞬间拌汤凝固成一块,于是他取来筷子,将稠面团夹成小块蘸着菜水吃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味道挺不错,于是叫众人学着他的方法吃。

    当徐懋功带人端着做好的饭请皇上就餐时,李世民看着这像一轮圆月一样躺在碗中菜水里的食物一时傻眼了。他问徐懋功这是什么饭,怎么从来没见过。徐懋功急中生智答道:这饭叫搅面团,是这里特有的一种饭食。太宗按照徐懋功的指点吃起来,吃后觉得这饭酸、辣、香,别有滋味,于是大加赞赏。

    由于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三月,大部分村民家里经济拮据,所拿来的面粉是玉米面,送来的菜也是这里家家户户常年赖以下饭的浆水菜,结果无意间就创造出这种以玉面为主材,以浆水菜为佐料的独特饭食。

    徐懋功用众人合吃一锅饭之事化解了一村两族多年来的恩怨,使这个村的人从此和睦相处。搅面团这种面食又具有团结和睦的寓意,于是搅面团就成了村里人的家常饭。为纪念太宗皇帝御驾幸临该村,徐懋功独创搅面团面食,又因这一天是三月初三,于是在每年的三月初三,给村家家户户都要打搅面团,并留下了“三月三,打搅团”的俗语。

    发明搅面团的故事很快传播开来,附近村庄的人们也开始试做、食用这种食品,不久搅面团便在长安传开,此后又传播到临近各县以至三秦大地。从此搅面团便成为长安美食之一,其名字后来也简化成搅团。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安这块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地方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经济困难时期,每到二三月间,乡下十户有八九户断粮。为了能填饱肚子,这里的农民只好将地里生产的大米、白面等细粮节省下来,偷偷地拿到西安及渭北产粮多的地方换成玉米,回来后做成搅团、粑粑馍、包谷糁、包谷面饸饹等食品维持生活。这期间搅团成了长安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餐。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日益好转,搅团这种粗粮饭食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饮食,甚至吃搅团被许多人认为是贫穷的标志。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有远见的长安人打出了长安搅团的招牌,开了一家名为长安稼娃搅团的餐厅。因其独树一帜,又符合人们猎奇心理需求,餐厅一开张便生意火爆,西安城里那些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不怕麻烦,跑上十几里来这里就餐。一时间长安稼娃搅团在西安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如今,在长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搅团馆。外地人来长安,主人问客人想吃什么,许多客人会问哪里有好搅团馆,于是几个人便找附近的一家搅团馆,大快朵颐地品尝具有地方特色的搅团。长安搅团因此也成了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名小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斗室(安玉仁)
    • 下一篇:散文:王莽,万亩桃花的诱惑(王海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