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何养荣>>正文内容

    散文:一扇铁瓦话嘉午(何养荣)

    作者:何养荣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3日 点击数:

    东郊的八仙宫古玩市场是西安最大的古玩交易场所。家兄喜好收藏,数年来习惯于周末去八仙庵早市淘宝。一次在集市上偶然碰到一个藏家拿着一块铁瓦欲出手。铁瓦上铸造的“韦兆”二字引起了家兄的关注。这两个字代表产地、还是其他意思?这块铁瓦究竟从何而来,又是为何出现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韦兆是西安城南的地方名。韦兆建村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目前周围历史遗留的村庄还有许多,如刘秀村、王莽村、引镇以及明朝的九井十八寨等等。

    隋唐时始名韦赵。宋人张礼“游城南记”中记载:过塔院(兴教寺),抵韦赵,览牛相公僧孺(779-847年,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郊居,裔孙尚有存者…….

    无独有偶,韦兆村北塬上有个大兆村。据“陕西金石志”记载,帝都长安城南有鸿固塬,由于汉宣帝(杜陵)许皇后的少陵建于此塬,从此更名为少陵塬。唐宋时期,位于少陵塬上的大兆村一带名“杜陵乡”“少陵乡”等。

    又据宋代的“太平寰宇志”中称大兆村为大赵村。

    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并将大明皇家陵园设于少陵塬上。藩王的陵墓称为“井”,每个井部署两营兵力安寨把守。明朝的二百多年间,死后的十三位藩王和陪葬墓冢逐渐形成了九井十八寨的格局,后演化为村庄。明初,因大赵村南有少陵,属于陵墓区域,所以更名为“大兆”,又纳入守墓编制,设为“大兆寨”。

    韦兆村和大兆村毗邻,由此是否可以推断,韦赵村应该是在明初更名为“韦兆村”并沿用至今。

    铁瓦非一般民用物件,属于大型建筑如寺庙、祠堂的东西。韦兆地区东西狭长十里左右,有多处寺院、道观遗存。大sa庙,观音寺,三相寺、双霞观等。另有一处寺院,有些特殊,这就是位于终南山嘉午台岱顶之上的兴庆寺。带有“韦兆”字样的铁瓦正是兴庆寺大殿的屋顶材料。

    兴庆寺位于距离韦兆十几公里的秦岭山中,目前属于引镇街道办白道峪辖区。兴庆寺的铁瓦为何要铸造“韦兆”二字?

    自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太子刘庄以国家名义遣史从天竺(印度)请来佛经、佛陀并在中原建立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养佛陀开始,佛教迅速发展。虽然遭遇过北魏北周大规模灭佛事件,佛教仍然日益盛大。公元637年,唐太宗(627-649年)下敕,规定道教居首位,佛教居后。因为唐太宗认为自己姓李,是老子的后裔,他给每个寺院都送一张李耳的画像,要求和释迦牟尼一起供奉。出于政治考量,唐太宗对佛教还是尊重的。于是又下了一道圣旨,召集天下僧侣齐聚京都长安,他要给僧侣一些供养,让他们感受到皇恩浩荡。圣旨下发后,各地僧侣七八万人纷纷进京,在大校场列队,接受皇帝检阅。唐太宗看后心里暗暗吃惊,这些僧徒个个都很有威仪,走有走相,坐有坐相,素质很高。太宗心想,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云集京师,如果心怀叵测,兴众作乱,御林军根本不是对手。当年,少林寺的十八棍僧凶猛异常,击败了王仁则的追杀大军救过自己。回宫后,唐太宗寝室难安。

    宰相房玄龄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上奏皇上,让全国各地都修建寺庙,各村各庄都修建社庙(也称做汤房庙),老百姓看上了那座山,那块底盘,那块地方就永远归那个村庄所有。圣旨再次下发后,善男信女纷纷响应,到山上选择地方,化缘集资,大兴土木。

    武则天也捐出二万贯脂粉钱,委任高僧善导大师(631-681年,后尊为长安香积寺净土宗二祖)在洛阳龙门石窟基础上继续开凿建成奉先寺,其中最为经典的卢舍那大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社庙修好后,太宗下旨,调配和尚到全国各地去,到民间弘扬佛法,教化万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唐开元(713-741年)九年(721年),韦兆村选址在嘉午台岱顶之上集资兴建社庙-------兴庆寺。寺依悬崖垒石而筑,常在云飞霞绕之中,如在天上,似临仙境。

    嘉午台素有“小华山”之称。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像一条巨龙,在白云中腾空而起,奇伟壮观,耸入云霄,山势险绝,鸟语花香。第一台是接应台,供奉护法;第二台是祈福台,供奉观音菩萨;第三台是许愿台,供奉地葬菩萨;第四台是修行台,供奉释迦摩尼佛;第五台即岱顶弘法台,供奉五花祖师。岱顶一峰突起,海拔1700余米。站在峰巅可俯览关中平原、渭水长安。岱顶南便是“龙脊”,壁立千仞,山民在山脊用天然的石板搭起一条栈道。栈道上的石板不是很稳,站在上面,微微晃动,令人心颤腿软。

    从山下到岱顶,沿途有新庵寺、一天门、太白庙、二天门、冷水泉、分水岭、山神庙、舍利塔、登云梯、破山石、喇嘛洞、朝天梯、兴庆寺、龙口、长空栈道等多处胜迹。其中一些庙宇分别属于引镇、白道峪、南寨等村子的汤房庙。

    有种说法,兴庆寺开山五华祖师即为华严宗五祖宗密,笔者认为有些不妥。

    华严宗祖庭位于少陵塬畔之华严寺。华严五祖即初祖杜顺(公元557-640年,陕西长安人),二祖智巖,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是《华严经》的主要传播者。

    五祖宗密(780-841),四川人,俗姓何。会昌元年正月坐化,世受62岁,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宗密生前潜心修学,专事诵经悟禅,深受朝臣及士庶的尊崇,特别是当朝宰相裴休的赏识。并针对佛门各宗的情况,提倡“禅教一致”的思想,奠定了唐宋时期的佛教基础。唐文宗敕号“大德”。

    主要著作有《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6卷;《行愿品疏科》1卷,《新华严合经论》40卷

    宗密于807年启程赴长安参加考试。中途受道圆法师点拨,弃考出家。并于810年到达长安,拜在澄观门下研习华严经论。先后在太乙宫智炬寺,长安兴禅寺,户县草堂寺,丰德寺,圭峰山一带修行,圆寂于兴福塔院。史料记载中没有兴庆寺的有关记录。

    从时间上推算,宗密来到长安前89年,兴庆寺已经开始修建了。

    唐武宗在位期间(840-846年),崇尚道教,推行了一些列灭佛政策,使佛教在中国遭遇了严重打击。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兰若四万余所,僧尼还俗26万人之众。兴庆寺当年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会昌法难结束后,即位的唐宣宗又重新尊佛兴教。

    后周世宗时期(955年),佛教又一次遭遇禁毁。共废毁寺院30316所,大量的佛像、法器被铸造铜钱。宋元时期,长安衰落,诸多寺院年久失修。直到明朝,出家人朱元璋做了皇帝,佛教再次中兴,许多寺院都得到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

    民国21年(1932年)碑记载“其(嘉午台)大顶兴庆寺为韦兆村汤房,明万历年间(1583年)重修,有碑记可靠)”。清康熙、同治年间两次重修。

    高鹤年先生(1872-1962年)常年游访名山古寺,著有《名山游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嘉午台兴庆寺当年的状况: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八月十二日。余由长安经王莽村刘秀村,至北道屿(今白道峪)。一日,由破山寺(护国寺)经嘉午台大顶。巍然壁立。允为胜境。有寺五进。中殿造有花开见佛各像。上供佛菩萨清净海众。下有杂色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池水栏循罗网行树。重重围绕。花开说妙法。花合证无生。种种胜妙。并可推转。左推似白鹤叫。右转如孔雀鸣。供有藏像。古之名刹也。

    各种史料表明,清末民国初期,兴庆寺主要建筑群仍然保留完好,有五进大殿,依次是天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转佛殿、法堂,大殿金碧辉煌,多覆盖琉璃瓦和铁瓦。各殿之间都有东西相对的配殿六间连同寮房、灶房、库房等,共四十多间。

    在十年动乱中(1966-1976年),儒释道教再次全面遭遇劫难,兴庆寺难逃厄运,几乎全部毁坏。

    近几年,余曾三次登临岱顶。兴庆寺现仅存明清所修四间厢房,三间转佛殿,三间大殿,一座石门,殿内山墙上的壁画仍完整清晰。大顶的铁瓦一块不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继承法师常驻岱顶兴庆寺。村里一位郭姓长者去岱顶朝台,看到兴庆寺年久失修,多处漏雨,呈倒塌之状。遂征得法师同意,从兴庆寺大殿上拿回一块铁瓦,留作纪念,铁瓦上铸有“韦兆”二字。庙里的财物又不能拿回家里存放,于是长者又把这块铁瓦扣在韦兆村中的观音寺(关老寺)墙头上。后来,当他再次去寻找这块铁瓦时已不见了踪影。

    几年后偶然听说村中一户人家有一块带有“韦兆”字样的铁瓦。

    铁瓦究竟何时铸造?

    经历过“会昌法难”和“一宗法难”以及战火洗礼的唐兴庆寺估计已经面目全非。

    铁瓦上铸字是“韦兆”而不是“韦赵”,基本可以断定,铁瓦铸造时间应是宋代以后。因为宋代文献中还写作“韦赵”。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嘉午台寺院有一次大规模恢复重建。清康熙、同治年间两次重修。去兴庆寺必须经过朝天梯,石阶两侧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修建时铸造的铁索链为证。铁瓦有可能就是这几次重修时添置的。

    如果是明人所为,为何大殿之上不全部采用琉璃瓦,或者全部采用铁瓦,而只是少部分代之以铁瓦?

    亦或是历明至清,部分琉璃瓦损坏,清人采用铁瓦予以修补。

    如论如何,在铁瓦上注明“韦兆”二字,应该是向世人昭示,兴庆寺在明清时依然属于韦兆的社庙吧。

    每年古历六月初十,嘉午台、白道峪古会。方圆村庄去朝台的百姓络绎不绝。

    韦兆乡民会提前几天在村里筹集米面油锅碗瓢盆等背到岱顶去,以岱顶主人的身份住下来,上香礼佛,烧水做饭招待八方来宾,古会结束后再关门上锁撤离岱顶回到韦兆的家里。1986年夏,我和一群同学身无分文两手空空也去朝台。到达岱顶后,兴庆寺里挤满了熟悉的韦兆乡亲,在庙里做工的大叔大婶给我们盛上一碗热腾腾的酸汤旗花面,那真叫一个香。

    兴庆寺的下院是护国寺,位于破山石处,又称破山寺。从护国寺院子西边有一缺口,沿石级而下,为一喇嘛洞。传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曾在此悬崖间的石洞内修行而得名,如今石崖上还刻有藏文经咒。

    洞侧有唐贞观年间(627年)的摩崖石刻。由此可知,此处唐代便是十方道场。由于山高路险,而且异常隐蔽,是高僧大德栖居修道的胜地。长期居住修炼的有印光、虚云、妙阔、定慧等多位法师高僧。民国高僧常州天宁寺冶开老和尚曾经于此修道,同时代著名佛教居士《名山游访记》的作者高鹤年也曾在此小住过冬并在此组织山上僧众打禅七。高在《名山游访记》中记载:“至北(白)道屿,即终南山麓,上山十五里,破山石护国寺,俗呼嘉午台”。

    能忍尼师(俗姓朱,安徽宿州时村乡陈村人,1924-1997年)于一九七八年投蓝田水陆庵龙寿法师座下剃度出家,一九八七年于长安兴教寺受具足戒,后隐居于终南山嘉午台护国寺,修习苦行。山上条件艰苦,经常化雪积雨为水,挖野菜充饥,自己砍柴以备做饭烧水取暖,过午不食。克己惜福,慈悲接众,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四众皈依者甚众。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不慎跌落深渊往生。众人在护国寺进门迎面的大石头上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房子安奉法身。

    2007年护国寺来了一位名叫振一的法师,打算于此常住修行,并且准备将寺院重新修葺,他来到终南山佛协告知要将能忍尼师灵塔迁移,原因是觉得有个人安葬在院子里,感觉不太好。

    2010年5月15日上午十时,来自兴教寺的六位法师和山上的三位法师以及能忍尼师眷属二十余人,在能忍尼师灵塔前焚香诵经策划移塔事宜。最终经佛教协会同意,从安徽聘请了一位曾经为肉身菩萨装金的工艺师,于同年6月为能忍尼师制定并完成了装金保护方案,在原址安奉金身舍利,亦令师之德风追远来者。

     

    2008年,香港莲海芝园的方丈杏园大师云游终南山,看到护国寺大雄宝殿年久失修,状况堪忧,就送了护国寺主持振一和尚一笔资金,要求振一翻修兰若殿宇。振一和尚势单力薄,就去观音山山门寺请了一个僧人帮忙,一起料理翻修事宜。后来那个僧人见财起意,杀害了振一和尚。公安局很快破获此案,凶手归案正法。

    近几年,有来自甘肃、北京等地的居士、悟明师傅等相继在兴庆寺闭关苦修,此后又云游去了。

    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嘉午台的奇石胜景、历史文化依旧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僧道隐士、文人骚客、红尘男女身临其境修身修心、歌咏抒怀;屡经劫难与重建,兴庆寺在自己的生命里,在中华文化、政治、信仰的撞击中继续兴衰轮回;岱顶的铁瓦带着一丝忧伤,离开神殿走出秦岭游荡在凡尘中,继续演绎自己的故事……

    老人言,宁吃庙里亏,不沾庙里光。未经许可,庙里的一草一木不可妄动,否则果报自受……

    阿弥陀佛!

    二零一七年春记于长安

     

    作者简介:

     

    何养荣

     

    笔名十里荷香,陕西长安作家协会理事。供职于中国化学华陆工程科技公司,高级工程师。散文诗歌散见于“长安人”、“爱长安”、“幸福南城”“贫农乱弹”“渭河文艺”“南山瞭望”“西北作家”等网络及微信平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我的家乡在长安(何养荣)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