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爱心萝卜传温情 社区关怀暖人心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生态长安>>正文内容

    守护父亲山 装点大秦岭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6日 点击数:

    大秦岭,是横亘蜿蜒在中国版图腹地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古博大文化的圣地。它雄伟地屹立在我国南北分界线上,使得天分南北、地割江河,东西逶迤、高下相摩,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地理中央”,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理标识”。它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既是珍稀的“生物基因库”,又是原始的“天然博物馆”。它身处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周秦汉唐历史在大秦岭一幕幕发展延续,南风北韵在这里交流融合。千百年来,正是因为这座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繁衍哺育出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和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这份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先祖万年的遗传厚爱,需要我们每一代、每一个人,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不懈,去悉心关爱与呵护,这是历史与时代共同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守护大秦岭,陕西、西安,理应当仁不让!

    编织秦岭生态保护的法网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了从根本上形成自觉依法保护秦岭的长效机制,延续秦人之脊的魅力,近年来,西安市一步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编织起一张严而有力的法网。

    2012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把制定秦岭保护条例列入了立法计划,并开展立法工作。历时一年多时间、经过20余次修改,全国大城市中首次为一座大山而专门设立的地方法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西安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了“法治”时代。这部地方法规继承发展并补充完善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与《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2012-2015)》、《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翠华——五台、楼观、太平、沣峪、汤峪五个片区控制性规划》等法规,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规划体系。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中,严格规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为主,科学利用、限制开发、恢复治理、生态补偿的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格局。首次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天然林区列为禁止开发区;秦岭山体坡脚线以上到海拔2600米之间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的其他区域为适度开发区。《秦岭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则明晰地划定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范围——东至渭南交界处,南至汉中、安康、商洛交界处,西至宝鸡交界处,北至沿秦岭环山路以北1000米,面积5852.67平方公里,占西安市域面积57.9%,涉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灞桥、临潼六个区县。先后编制的《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鲜明划定了生态红线、建设控制红线,确定了生态保护区四至界限,建立了界碑标识,明确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保护区内的产业、旅游、矿产、水土保持、水资源、植被资源、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利用规划,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全做到有章可循。

    为了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进一步优化,2016年底,西安市又启动了“多规合一”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空间规划冲突、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现实矛盾。

    保护秦岭自然生态的美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秦岭极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无可比拟的战略价值,也为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秦岭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指明了方向。不再以粗放式发展进行掠夺式开发,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坚决态度,西安市近年来全面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秦岭保卫战”。

    一山一水皆风景,一花一木皆生命。保护秦岭生态,要从水源保护、植被保护等基本做起。

    近年来,西安市划定秦岭北麓8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保护水资源。规范河道采砂秩序,2012年以来没有再办理采砂手续;增殖放流鲢、鳙、草鱼等生态型水质调控经济鱼类,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4年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近20处,沿山污水日处理能力12万吨;治理河道18条;2015年,西安市13条河流30个断面的整体综合污染指数较上年下降了47%,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达标率100%。

    秦岭是陕西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有许多采石、采矿企业。为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开采,西安市严格执行《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开展“铁锤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采石。2015年,违法勘查开采行为全部取缔到位;有序关闭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合法矿权由2004年的106个减至45个;近年来,共关闭矿山40个;力争到2020年底前,采矿权控制在17个以内,全市矿山数量比2014年减少72%,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加强植被保护,让山长青水长秀。2014年,总投资1.9亿元的秦岭北麓浅山直观坡面绿化工程全面完工,增加森林面积约0.48万公顷。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森林火灾受害率常年控制在0.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内。从而使得山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处置违法建筑,为保护秦岭生态严把最后一道关口。2014年,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西安市人事双查,成功依法处置202栋违法建筑,其中依法拆除145栋、没收57栋,并对拆除点及周边环境实施了生态恢复145.06亩。同时追责到人,给予205人党纪政纪处分,打破“法不责众”的思想,形成震慑。2015年,新查处违法建筑10栋,依法拆除5栋,整改4栋,没收1栋。10栋违法建筑个个有结果,使得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崭新局面。

    从实施《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2012-2015)》九项工程,到重点推进《2014年—2016年秦岭生态保护区项目实施计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安市秦岭办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秦岭恪尽职守,秦岭北麓一步步成为让市民和游客望得见南山、看得见八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观长廊。

    发展生态经济 打造人文秦岭

    西安市涉贫镇(街办)共有72个,秦岭保护区内就有40个,占全市总数的半数以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坚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自然也不能忘记富裕一方百姓。

    为尽快帮助秦岭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西安市用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取代传统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秦岭特色生态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蓝田核桃及长安区现代农业为代表的规模农业,和以自然资源、采摘旅游为依托的农家乐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了以蓝田县玉山古镇、葛牌古镇和周至县厚畛子古镇为代表的古镇建设,推进户县化羊庙、阿姑泉等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灞桥区洪庆山风情小镇;并对6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8.4万群众进行移民搬迁,加强水源保护,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6个自然保护区、14个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8个旅游景区、两个地质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古迹、6个佛教宗祖庭、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宗教寺庙……依托区域内优势资源,西安市突出“秦岭山、水、森林自然美与古长安悠久历史文化美”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秦岭生态旅游经济,建设以秦岭野生动物园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沿山文化旅游带,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守护关爱秦岭成为全民共识

    秦岭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需要每一个人奉献一份爱心、担负一份责任。“保秦岭碧绿,护八水长流,建美丽西安”。近年来,西安市秦岭办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动员引导,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感恩秦岭、关爱秦岭、保护秦岭的良好氛围。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和热心人士参与到保护父亲山的行动中来,守护关爱秦岭正成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连续4年,西安市秦岭办组织开展了“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志愿者活动,“送法进校园”、“送法进机关”、“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等公益活动,以及“赏春景、捡垃圾、关爱大秦岭”、“大美秦岭环保行”、“志愿者护绿行动”等丰富多彩的环保志愿活动,唤醒了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为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凝聚了社会力量;

    “第三届秦岭高峰论坛”、“呵护与守望——大美秦岭”当代国画名家邀请展、“华夏龙脉,大美秦岭”百年经典影像展、“重走红军路,感恩大秦岭”、西安城市定向赛等文化、教育活动的成功举办,向众多的人们充分展示了秦岭的魅力,引发了人们关注秦岭、爱护秦岭的热情;

    开展“守望大秦岭问道终南山”专题活动,通过拜访专家教授、组织研究讨论、参与中国工程院2015年度秦巴山区绿色循环经济战略研究课题、每周深入峪口调研等形式,就秦岭保护问计于群众、问计于社会、问计于名家;

    印发《守望大秦岭问道终南山》书籍3000册、《红色印迹》宣传册4000多册、“条例”漫画宣传册15000册、秦岭张贴画20000张;组织拍摄《秦岭之美》系列专题宣传片;开展“西安故事”采集撰写……通过文化引导和宣传教育,普及秦岭生态保护科学和法律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广大市民对秦岭保护的关注度,引导市民把对秦岭的热爱和感恩转变为保护秦岭的实际行动。

    ……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峪口捡拾垃圾、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义务植树、监督秦岭保护等现象,已经成为这块山脊上的特殊风景线。

    关爱父亲山,保护大秦岭任重而道远。继往开来,西安市秦岭办将继续构建责任明晰、各司其职、科学合理、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大力推进“品质秦岭”,为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品质西安,建设、勾勒一幅又一幅山清水秀、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让中华龙脊更加丰腴雄壮,让大秦岭地久天长、仪态万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长安区万人街头“大扫除”
    • 下一篇:奔跑吧,细柳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