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话说长安>>正文内容

    大居安村孤独坚守的蒲篮手艺人—杨让民

    作者: 来源:都市快报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5日 点击数:

    蒲篮是关中农家几乎家家必备的物件,而西安市长安区的大居安村,曾经是闻名的蒲篮村,但如今那里会编织蒲篮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坚持了一辈子的手艺人——杨让民。

    记者:“做一个蒲篮得多长时间?”

    杨让民:“做一个全的,大的一般得两个多小时。”

    大居安村,坐落在西安市长安区学府大道,被西北几所知名大学环绕着。过去,这里编织出来的柳条蒲篮远近闻名,但如今,只剩为数不多的两三家人还在坚守,其中就包括68岁的杨让民老人。

    记者:“这手艺对您有什么重要意义?”

    杨让民:“这是从老先人手里传下来的。”

    记者:“传了多少年?”

    杨让民:“传了三辈了有,我爱这手艺,在我手里养活了五六个子女哩。”

    柳编容器蒲篮,过去关中平原农村几乎家家必备,剥玉米、淘小麦、存粮食、逢年过节放各种各样的面食都少不了它。说起当年集体编蒲蓝的盛景,杨让民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杨让民:“这个村原来叫做圈坊 ,为啥叫个圈坊 ,我估计和这有一定的契机。” 

    记者:“师傅,您说这以前是在哪里做?” 

    杨让民:“这以前是在窨井做,窨井做的东西好,湿度什么的都好。” 

    记者:“这窨井有多高有多宽?”

    杨让民:“有一米二三宽,有三米深,生产队时一个洞子里可以站两个人,两个洞子可以站四个人。” 

    记者:“就底下比较阴凉,也看不到太阳?”

     杨让民:“太阳能照下去,没有湿度。” 

    记者:“那下的时候咋下?” 

    杨让民:“下的时候有台阶。”

     杨让民老人十五六岁开始学做蒲蓝,那时候的他正处在贪玩的年纪,对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技艺全无兴趣,最后不得不在父母的柳条攻势下败下阵来。 

    杨让民:“那会儿也不想做,不做就挨打。”

    记者:“那会儿多少岁?”

    杨让民:“我只有十五六岁。”

    记者:“那会儿正贪玩着。”

    杨让民:“哦,贪玩着,父亲就让学,学会了就这样了。” 

    记者:“那会儿做不好拿啥打?” 

    杨让民:“做不好就拿柳条抽,那会儿都在印子做,打也没法跑。” 

    记者:“挨的打多不?” 

    杨让民:“也挨过几回打。”

    记者:“那就是被迫的。” 

    杨让民:“在印子里没法跑。” 

    记者:“那最后就没办法,学会了。”

    杨让民:“没办法学会了。” 

    记者:“那现在孩子也不学这个?”

    杨让民:“现在谁打娃呀,不学就不学了。“

    蒲篮编织,靠的是手劲和巧劲,打底、搬头、上圈、缠沿子等工序重复下来,双手受伤在所难免。但熟能生巧之后,杨让民和柳条找到了最好的相处之道。

    杨让民:“有的人冬天做这个手上有裂口,我的手还是越做越光了。” 

    记者:“我看指关节那儿已经磨出茧子了。” 

    杨让民:“有,有茧子。”

    记者:“这活给手上留的伤多不?” 

    杨让民:“过去留的伤多,现在做习惯了,手上没有多少了。” 

    杨让民老人说,编织蒲篮需要四件宝,柳条、枸树皮、椿木圈和麻绳。这些年来,由于耕地减少,柳条从自己进山砍变成了向山东进货,麻绳从妇女自己纺线变成了尼龙绳。一些事在发生改变,但他对手艺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变,对原材料的处理也一如既往严格,以保证蒲篮使用二三十年不坏。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背后隐藏的却是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 

    记者:“师傅,它这个柳条能换成其他的不?”

    杨让民:“其他的不行,其他的做不成,太硬了,需要这四样东西提前要拿水泡好哩。过了夜才能做,当时泡当时也做不成,这四样东西,除了绳子不泡,这三样东西都要拿水泡。”

    记者:“那为啥会选择枸树皮缠?” 

    杨让民:“枸树皮结实,其他的不行,其他的缠上就断了。” 

    记者:“为啥用火烤过这种?”

    杨让民:“火烤熟以后有顽度,折不坏,这用四五年后把水放里面一时半会都漏不下去。”

    年纪渐长,从前天天弓着腰在柳条堆里忙碌的老人不得不减少一半的工作量,下午两点就结束编织蒲篮,两个儿子早已安家立业,在外打工,杨让民便在家里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安逸而满足。

    杨让民:“这做了不到二十天,这小的我一天能做四个,大的做三个,够一百康复路就拉走了,有会儿给外地批发哩。”

    记者:“康复路有销售点?” 

    杨让民:“现在我们这儿没有地了 ,农村用的少了 ,主要销售到西安,现在销售的厉害,甘肃宁夏、西安也用哩,国展上面一年也用四五百个呢。” 

    记者:“展会会用,还有啥地方会用?” 

    杨让民:“馍店里,炒瓜子,咸阳的瓜子厂一年也用几百个哩,瓜子厂塑料袋子提不成,遇热就不行了,用途挺多,销路不愁,可惜马上失传了。” 

    作为一名传统手艺人,杨让民老人目睹村子里600户编织蒲蓝的景象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器具替代了看起来笨拙的蒲篮,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落选择去城市淘金,但他却一直坚持着,而这门手艺也确实带给了他不少回报,一天足不出户就能挣两百块钱左右。

    杨让民:“他们抛了手艺,都不做了,我感觉这个可惜了,但其他人想法不一样,我因为爱这个,我做。” 

    记者:“您家里儿子现在也挣钱了,如果不需要您做这个......” 

    杨让民:“不需要我做这个 ,我思想上还有点接受不了 ,等到我做不成了 ,看娃们能不能把这传下去。”

    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杨让民老人的心愿,但让他可惜的是,即使两个儿子都会蒲篮编织,但年轻人们似乎更喜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打拼,不管他愿不愿意,从前关中农家翻动着蒲篮的场景终将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83岁老人剪出水浒108将
    • 下一篇:长安“外来客”纷纷扎根小山村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