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杨广虎>>正文内容

    (评论)生存与毁灭:贾平凹《极花》的乡村悲剧写作

    作者:杨广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5日 点击数:

    花了二个晚上,在2016年第1期《人民文学》杂志上看完了贾平凹老师的新作,长篇小说《极花》;恰在此之前,在古玩市场淘的1979年第4期《人民文学》,上面有贾老师的短篇小说《林曲》。这些年,爱看一些东西,看着看着,心里自卑,都不敢自己下手写东西了。

    贾老师是公认的“劳模作家”和一位受人尊重的作家,高产且每次都在寻求创新。仅我对他小说有限的阅读,我觉得他从70年代的“假声写作”到90年代的都市写作,现在的乡村叙事,一步步在创新,走着属于自己的道路。《林曲》或许他已经忘记,因为年轻,写的清新明快,可以看出有些单薄,单一的价值观比较强烈;《废都》引来争议,写尽都市生活、民间人士的破败,因为性写作遭到批评;现在的《极花》,又关注农村妇女拐卖这一社会畸形现象,重新回归乡村写作。《白夜》、《怀念狼》等,仅我个人喜好,不喜欢,没有读过。世情小说《废都》经过17年后解禁,算是证明了一切,无需多言。1993年,我躺在床上,用了一晚上,在《十月》杂志上读完了贾平凹老师的长篇小说《废都》,身为他的判断眼光和写作胆识而佩服。

    贾老师在《后记》中写道,“现在小说,有太多的写法,似乎正兴时一种用笔很狠地、很极端地叙述。这可能更合宜于这个年代的阅读吧,但我却就是不行。我一直以为我的写作与水墨画有关,以水墨而文学,文学是水墨的。”而且讲到,“当今的水墨画要呈现今天的文化、社会和审美精神的动向,不能漠然于现实,不能躲开它。和其他艺术一样,也不能否认人和自然,个体和社会,自我和群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变化。”看完《极花》,我觉得贾老师写小说越来越自然了,看不到任何的技术处理,语言质朴,主人公胡蝶,这个被拐卖的妇女,在与生活抗争,却又怀孕生子,在社会流言中被裹挟,像“极花”,这种冬虫夏草的植物一样,在自然万物、枝枝蔓蔓中生存,本应该平静的生老病死,却因为农村光棍性的需要、子孙繁衍的需要被被拐卖、被毁灭,这种毁灭不仅仅是肉体上,还有精神上的摧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农村,过去在上演,现在仍在一些地方上演,甚至出现了被买了的“越南妹”骗走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钱财之事。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中国农村改革、城镇化建设、共同奔小康的道路怎样走?值得深思。

    小说毕竟是小说,仅仅从道德层面来结构;不是法律,铁面无私,毫不讲人情。小说需要充满人性的东西。胡蝶的拐卖,还有麻子婶、訾米以及黑亮、老老爷、村长等人物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真实的乡村,虽然是个案典型,但也带有普遍性。对“极花”贪婪的采挖,对“血葱”疗效的夸大,都是一种病态的掠夺,是乡村的悲剧。过去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乡村宗族、道德秩序在市场大潮中正一步步坍塌;每次回到家乡农村,看到千疮百孔,老弱病残,荒地野草,我的心里遭受到了一种断崖式的崩塌,重力加速度般下沉。

    和以往的小说不同,在《极花》中,少了意象、少了荒诞、少了神秘,故事性也得到了强化,主人公形象也很丰满,结构也很紧凑,少了散文化的松散。贾老师除了对胡蝶被拐卖后的心理细节描述,我还读到了陕北乡村的风俗民情,世事纷繁,使得小说耐人阅读。他所展现的生活画卷,是“水墨画”的,重重浅浅,留有飞白,模糊而又意境。我对书画不懂,但是从中可以读出来,小说是自然呈现,少有作者的观点和议论。

    “极花”胡蝶,慢慢地被社会绑架了。我们呢?不愿晕晕碌碌,反抗生存尴尬,是要毁灭还是要重生?

    已过花甲之年的贾平凹老师,对一切事情看的淡然了;写作的最终,我觉得要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人性温暖和善良,也就是说,写作需要人性关怀。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复杂,《老生》、《带灯》之后的《极花》,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作者对现代乡村日渐衰落的悲切关怀,乡愁哪里寻?何处寄乡愁?这些扪心自问的话题,多少次让我们心痛而毫无办法。

    深有乡土情结的贾平凹老师也一直在反思。

    说到底,贾平凹老师骨子里还是农民,乡村的沉渣冒泡一样在他心里泛起。源于对乡村的关怀和探察,源于一个作家精神在场,写作上不断创新的贾老师,写就了《极花》,虽然读起来没有过去《秦腔》等小说的厚实,有点中篇小说的感觉,但也让人深思,中国农村,到底怎样改革。

    “我原以为这是要有四十万字的篇幅才能完的,却十五万字就结束了。兴许是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兴许是我的年纪大了,不愿她说个不休,该用减法而不用加法。十五万字好呀,试图着把一切过程都隐去,试图着逃出以往的叙述习惯,它成了我最短的一个长篇,竞也让我喜悦了另一种的经验和丰收。”贾老师在《后记》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这种写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花开花落,自自然然,写作应该遵从内心的选择和行文的需要,千万不可“注水”。“极花”、“血葱”、“剪纸”甚至“老老爷”,我觉得都有很深的寓意,但就整篇而言,《极花》又是灵动的,有贾老师的道学精神,不是简单寓言式的,充满底层人民生活的气息和烟火,带点社会记录,悲剧中也不乏人性自然的流露。 

     

                        2016年元月3日夜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小小说)背靠背,脸对脸
    • 下一篇:(小小说)白雪中挂单的红柿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