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人物>> 历史名人>>正文内容

    张季鸾这一身锐气和正气

    作者:记者职茵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06日 点击数:

    张季鸾先生遗像。(资料图片) 

     

    报界先驱张季鸾,文风犀利,少年有为。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来又在报纸上用文章披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他毕生穿着粗布长袍,一生奉行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敬重。他一介书生,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中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一斑。

     

      青年得志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出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于烟霞草堂,得到沈卫、沈钧儒的赏识和器重。张季鸾少年时期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他作文一挥而就,有神童之誉。1905年,陕西高等学堂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张季鸾因此得到赴日机会,学习政治经济学。同年,他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季鸾归国后受于右任先生邀请,在上海协助编辑《民立报》。

      1912年,不到24岁的张季鸾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受命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虽然那时的张季鸾还十分年轻,但才华横溢,文采不凡,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值得一提的是,张季鸾发给上海《民立报》的“中华民国临时成立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电,这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文风犀利

     

      张季鸾身上最值得人们崇敬的品质,就是文人的铮铮傲骨和锐气。笔,就是他手中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他的新闻思想中,言论报国、新闻救国是从事新闻活动的重要目的。他的文风大胆勇猛,时常做出“惊人之举”。

      1913年初,袁世凯与英、法、德、日等五国签订了出卖主权的《善后借款合同》,张季鸾通过采访得到合同全文后,立即在上海《民立报》上披露了这桩肮脏交易,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二次革命”的一个导火索。张季鸾因此被囚禁三个月,后被友人救出。不过,张季鸾并未因此“汲取教训”,段祺瑞当政后他又因揭露段祺瑞的卑劣行径再度入狱。

      从1926年至1941年,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的15年间,该报所撰时评大多是出自他一人之手,其中就有著名的“三骂”社论。他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用锋利的语言痛斥三人,其观点之鲜明,笔锋之犀利,文风之朴实,语言之生动,被看做报人学习的范文。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再到蒋介石,张季鸾公开痛骂当局最高长官,是需要很大的胆量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胸襟。不过,张季鸾揭露的全是背弃国民,与公平、公理、公正为敌的人,而他笔下所推崇的,是国家利益,是民族大义。

     

      赞誉良多

     

      “张季鸾先生的遗体是蒋介石亲自来埋的。”昨天上午,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村民邢炳年告诉记者:“据村里老人讲,当时蒋介石亲自站在石碑前鞠躬,右边就站着胡宗南,蒋介石一行很多人还都到了我们村里,好多的挽联就放在村里的大庙中,后来都堆放不下了。”据说当时的葬礼特别隆重,国民政府是以国葬的形式来安葬张季鸾先生的。

      张季鸾先生1941年病逝于重庆时,只有54岁。当时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均表示了哀悼。昨天,在张季鸾先生墓碑背面,记者发现了刻有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祖涵的联名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而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为:“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先生一生不爱财、权、名,他在《大公报》上写文章从不署自己的名字,如此高风亮节令新闻界同仁钦佩。他曾说:“新闻记者不为威胁易,不为利诱易,惟不畏名惑最难。”他写文章概不署名,并使之成为定制,寓个人不求名之意。日军来袭,他又用笔为抗战奔走呼号,呼吁国共合作。如此一身正气和廉洁从文的高尚品格感动了毛泽东同志,他高度称赞:“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杨尚昆在长安牛角村“蹲点”
    • 下一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王焕如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