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秦渡古镇

    作者:王景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1日 点击数:

     

               秦 渡 古 镇

     

      少时常随大人从家乡灵沼出发,经周文王灵台,沿沣河大堤,歩行五、六里到秦渡镇赶集。后来又在秦渡镇政府工作三十余年,期间参与有关秦渡古镇保护、规划、开发、建设等决策文件的起草工作。退休后,缘于怀旧之习,古镇的辉煌盛况常浮现于脑际。

       秦渡镇地处户县东部,沣河西畔,南、北、东三面与长安区毗邻。距西安、咸阳各二十五公里,呈鼎足之势。当年镇西门外志道观之丹阳井碑文载:“秦渡关中之名镇也,左清沣而右涝水,背大渭而面终南,木茂土沃,物丰民繁,介于户杜之间,实为一方之都会也。”

     

               丰  京  盛  地

     

       秦渡古镇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文明。《尚书•禹贡》记载远古尧帝时代,因水盛流之性状而得名的沣水,常常泛滥。“禹治之,使之入渭(河)。”从此拉开了人类在该地繁衍生息的序幕。

       明、清及民国各代《户县志》均载:西周“丰宫在沣水西,去县三十里,文王都丰。”清乾隆年间太史孙景烈在重修《户县志》中明确指出:“秦渡镇即周丰宫”。《诗经》《史记》也都对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的史实有所记述。在古镇南门外,曾有西周烽火台(人们谓之墩台),镇北门有文王灵台。今秦渡镇内的当阳堡,父老相传为西周当阳宫故地。此地首开了“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先河。文王以丰京为根据地,在政治上“发政施仁”,受到人民的拥戴;开辟灵囿、灵沼与民同乐;在思想教育上筑灵台、设辟壅(太学),教化人民习礼乐、知天时;在军事上,请姜子牙为参谋,南征北战,扩大疆域,据史书记载,周文王晚年,其疆土西达陕、甘两省的大部地区,东北扩展到今山西省黎城一带,南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东进河南沁阳,逼近商都朝歌,控制了当时三分之二的地盘,为灭商兴周奠定了基础。以后,周武王虽迁都沣河东岸之镐京,但每作大的决策之前,都要步行二十五里“至丰告廟,而后行焉。”后来“成、康各王,亦循之。”因之秦渡镇被后世誉为“丰京盛地”“襟带镐京”。今与秦渡镇相连的王渭村(古称王坞村)(亦称王卫村,传是周王卫队驻地)有姬姓村民百余口,常称其为周室后裔。

       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弘始三年(401),帝姚兴率文武百官由京城长安出发赴草堂寺(时称大寺)聆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时,在沣纳潏水后一里处的沣河(今秦渡镇丁字处)上,以船为桥设立渡口,从此而得名秦渡。(另说,在姚兴之前,帝姚苌,为沟通沣水东西两岸,方便交通,便利农业就己设立了此渡口)。渡口的设立打破了沣河的东西阻隔,成为交通要津(今仍有人将秦渡镇称秦渡津的),并通过渡口枢纽节点,自然而然向南、北、西三个方向延伸。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商贾纷至沓来,逐渐形成集镇雏形。城镇意义上的建设也正式启动,从而把中国集镇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结论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至唐代历经二百余年的顺路设街,临街建房,“丁”字形街道空间格局基本定型,并出现了安乐繁荣的景象。《全唐诗》载有高骈寄李遂良诗:“吟社客归秦渡晚。”之句为鉴。宋代宋敏求《长安志》己有秦渡镇的称谓。金、元时期南、北、西三条街的空间逐渐扩展,商贸繁荣。故商务印书馆在《地名大词典》中也指出秦渡在金代已为镇,元代以继之。但据旧志载“镇前无城”。据雍正十年(1732)《户县续志•集镇》记述:康熙四十五——四十七年(1706——1708)户县县令张世勳(蕪湖人,被称‘蕪湖张’)筑城建门,“司启闭,以卫商民。”以后又逐渐将各段老城墙连接,直到光绪年间由路春皋(号路二先生)率众修䃼完毕。期间相继筑起西门、北门、南门、土南门、大南门五个城门楼,其楣题分别是:《丰京盛地》丶《襟带镐京》(文革中被沣河东北张村红卫兵毁)、《沣水凝辉》、《千岩竞秀》、《终南佳胜》(今尚存镇文化站)。古镇面积一点五平方里,城周长九里三,外形轮廓呈扇形。镇内外除南、北、西呈丁字形三条商业大街外,又有十三个民居村堡:薛家堡、高家堡、连城堡、楼北堡、楼南堡、楼西堡、壕六堡、通城堡,鹿(陸)家堡、单家堡、孙家堡、四六堡、中兴堡。历代在镇内相继建造了九座祭祀之楼:日月楼、药王楼、孤魂楼、花楼、土地楼、无量楼、玉皇楼、火神楼、腊八楼等。被称为“九楼十三堡”。还有道观寺庙十余处和基督教福音堂一所。铁旗杆三对。戏楼三座。其中以兴国寺最古,药王楼最为壮观(明万历二十一年建,四柱三层,清光绪六年重修,扩建为八柱两层,楼前有乾隆八年竖铁旗杆一对),可惜今己消失。现仅存明嘉靖二年(1523)兴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重修的关帝庙大殿一座。这些寺观楼庙虽多荡然无存,但却为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了光辉的篇章。如镇西门外的志道观又称四师堂、四真堂,就是道教传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户县袓庵镇建有重阳宫)的四大高徒马丹阳、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在秦渡镇设观修炼之处(今西门外邮电大楼周囲是其遗扯)。当年他们在此“分志”插柳,精心护育,每到春夏之际,仙柳爭荣,叶绿枝茂。但到元未,柳树全枯,道观冷落。明洪武初,当朝敇赐应梦真人孙碧云游览终南太华时,途经此地,仙柳枯而复荣,后再立道观。元、明两朝均有诗赋以志之。如元至元二年有《重修四真堂记》碑刻有四真堂插柳诗:“四师分志插柳栽,马谭刘邱意徘徊;各人分志登仙路,万古仙名震秦街。”四师堂石刻有元代任瞻、黄嘉佑、杜表、丘陵的诗篇。明代井道泉亦留有《秦渡四真堂诗》等。仅四真堂就有这么多的诗作,由周至民国历代咏诵丰京、秦渡及沣河者更枚不胜数。

       秦渡古镇及其周边的人文景观,也是古城西安历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镇北二里处的周文王灵台(属长安区),《诗经》记载,是当年周文王发动百姓堆土“不日成之”,志书载:灵台“在丰宫北,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上有文王阁。”用于祭示、发布时令节气和教化黎庶。又据唐魏王泰《括地志》及清康熙年间《户县志》载,周文王还在灵台附近引沣水设辟雍,教育人们“明达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秦渡镇北门外曾有一枯骨塚,汉刘向《新序》记述:当年筑灵台挖土时,掘得死人骨,文王得知后,命将其重新安葬,属下说:“此骨无主,”文王说:“有天下者,天下人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人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有何求?”遂令“以衣冠而葬之”。天下人闻之皆曰:“文王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后来人们又在塚旁修建枯骨庙一座,以为祭示。唐代在灵台上建起一座寺院叫“平等寺”,至今香火不断。镇西二里处的滹沱(今改写扶托)村,是西周时期的古村落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北三里处的花园村是西周御苑的花园头。镇西南五里的张良寨村,传说因汉张良当年在此屯兵而得名。此村之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挖土时掘出元代贺氏三杰(贺贲、贺仁杰、贺胜)之一贺仁杰之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述了其父贺贲在故居慕旗寨(遗址在今秦渡镇北厐村)建房挖地基时,从地下挖得三千七百两白金(据传是武则天面首薛怀义所埋)。将其中二千五百两捐予忽必烈助其完成统一大业。同时也进一步证实贺氏家族的故乡就在秦渡镇地区,并为研究元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史料。镇西十里的罗汉寺建于东汉明帝之初,时称白马招觉寺,是我国佛寺之一。相传武则天“面首”冯小宝即薛怀义曾在此为僧,号白马招觉和尚。他被处死后,罗汉寺也被焚烧。今寺内尚存古碑六通:西晋惠帝敕封该寺普觉和尚为国师的圣旨碑,金大定年间尚书礼部牒碑,明正德年间任命该寺主持释湛文(花园里人),为户县僧会司僧会的ㄍ吏部礼付碑》,明嘉靖年间的《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重修罗汉寺记》碑(王九思撰文),《罗汉寺图碑》(释湛文绘)等。这些碑石翔实地记载了和描绘了罗汉寺的历史沿革和昔日宏大的规模。今该寺畄存释湛文舍利塔一座和明代建造的诸佛殿一座。本世纪初根据党的宗教政策该寺已交僧人管理。占地二十四亩的千年古刹以期恢复昔日的寺容寺貌。距罗汉寺东南十里的处的枣林村有一座庄严寺,据《西安佛教史略》记载该寺为古青龙寺,是白马招觉寺的姊妹寺,也始建于西晋时期,因此有“西白马、东青龙”之说。相传唐永微元年(650),武则天被唐高宗诏入宫前,来青龙寺庄重严肃(尼姑还俗梳妆打扮之意),因此该寺后改称庄严寺。户县西之重阳宫,南之草堂寺等宗教胜地距之较近,且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这些历史遗存使秦渡古镇显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

    商 贸 重 镇

       秦渡镇又是关中到巴蜀古道上的一座商贸重镇。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京广杂货,土产山货,粮棉油肉等的集贸交易“盛于县城”,形成了完备的贸易体系。明代志书记有关秦渡镇贸易盛况:“辐辏繁盛,晋豫各商较多。”清雍正十年(1732)《户县续志•集镇》再次记述:“邑之四关,乡之四镇,惟秦渡一镇为商贾辐辏之区。”说明其不仅具有一般集镇就地集散货物的功能,而且有很广阔的向四周辐射作用。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秦渡镇就有了规模较大的市场,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市场己很繁荣。”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抗日战爭期间,地处大后方的秦渡镇商贸活动趁机得以起,常规的发展。山西、河南、辽宁、河北丶安徽等敌佔区“灾难民”大量涌入陕西,据户县民国挡案记载仅户县就领养“灾难民”千余人。而其中不乏经商者来秦渡镇避难、谋生。镇内三条大街路沿、巷道、村堡都成了各种货物的交易点,自然形成了各种“专业市场”。主要有粮食市、肉市、菜市、柴市、旱烟市、席箔市、车市、人(劳力)市、生姜莲菜市、布市、麻市、灯市、畜禽市、糠麸市、蛋市等。而三条大街两侧的街坊则聚集了资本雄厚的商业店铺。粮食店有三盛合、同义成、林盛和、褔林生、长盛和、景信和、培德成、德顺和、永信和、永丰盛、万顺成、福圆泰等十二家。其中三盛合等几家大店常年存粮在百石左右,粟行一直是秦渡镇的支柱行业。这里不但有本省客商,且晋、豫、甘等外省客商也多有往来;杂货铺有槐盛生、槐成德、晋隆昌、祥泰隆、红万志、裕庆丰、义元成、顺义和、三余德、拾盛德、德泰隆、义兴成、复兴永、永茂恒、永顺泰、吉盛丰、通顺德、永顺和、仁本善、仁德昌、协盛茂、郭鸣鹤、等二十多家。杂货铺主要经营盐、碱、油、酒、纸张、木耳、藕粉、等日用杂货。有的还加工点心、南糖(即南方糖果、糕点之类,旧时人们如是乎之)等食品。大烟土房有水顺生等三大家,且均在民国十五年(1926)开设。中药铺有景明堂、三晨堂、通顺堂、万春堂、半济堂、裕兴堂、德韾堂、复信堂、永顺和、同志成、四箴堂等十二家。酒馆有民乐亭,同乐园、大盛馆、三兴馆四家。山货土产收购店有秦兴家、逢瑞福、志盛荣、协和家、长发祥、秦生利、同心德、同积福等八九家,主要收购生絲、桐油、清油(棉籽油)、漆油(制蜡用)、生漆、核桃、板栗、茶叶、木耳、花椒、麻、纸张、木炭等,这些店铺将山民、农民手中零散的货物收购集中,批量外运或就地批发零售。也有本省的西安、咸阳、泾阳、三原等地及外省的客商进行贩运。手工业及䏜务业的门面有:麻铺、绱鞋、纸花、染坊、皮坊、醋坊、烧酒坊、照相馆、理发店、裁缝等十五个行业。铺内南、北、西三条大街几乎全是商号店铺。由於全国各地商贾云集,使秦渡镇这个地方集镇亦成为“货通天下”之地。据民国三十七年(4948)统计秦渡镇注册的商号己达一百五十户(见户县民国档案M12——135卷)。鉴于秦渡镇商贸繁荣,据薛思达《秦镇百年事略》记早在光绪二十年,经官方判定秦镇商农分开,商人由客头、农人由乡约分管,“宣統三年立商会,会长协成太、刘八”。户县民国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8月设县商会后于同年12月底又重新设立了秦镇商会。秦镇商会下又成立了10个商业同(行)业公会,有粮食、京货、国药、麻竹、杂货、银器、木器、铁瓷、屠宰、饭馆等。

       秦渡镇农历双日逢集时,街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叫卖声、呼喊声、讨价还价声,混杂一片,扬扬沸沸。若逢农历四月八、八月六秦渡镇传统古会之日,更具一番热闹景象:杂耍的、卖艺的、相命的、说书的、押宝掷骰子的、博彩揺会的各种民间娛乐活动为之助兴。当然唱一两台大戏也是免不了的。每年“腊八”过后,集贸活动达到高峰,固定的店铺摊位繁忙自不必说。而且临时摊点骤然増多:北门外沣河沙滩上的大肉市场,成百付的肉架子连成一片;西门外麦田上的蔬菜市场,数百个摊位堆滿了各种“年菜”。赶集者除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外,还有邻县及外省的商贩。腊月年集这十多天,天天拂晓开市,晚上掌灯以后还不散市。镇内镇外呈现出一派“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的繁荣景象,是一幅动态的“腊月上集图”。

       由於古镇人群汇集,又为饮食行业带来了兴旺之机。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足使各路客商大饱口福。特别是大米面凉皮,誉滿关中,名扬海内,因此也就不免衍生岀很多离奇的故事予以张扬。甚至有的以讹传讹百年。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李十二给秦始皇贡凉皮的民间传说了:据传秦始皇时期,此地有稻田数万亩,田赋以稻米贡之,有一年因灾稻米质量差,无法上贡,当地人李十二将其制成凉皮作贡赋,秦始皇尝之,觉得十分可口,于是诏令该地区每年以凉皮代贡赋。此事虽有存疑,但秦渡镇周围村庄的百姓,每年正月二十三李十二诞辰之日家家蒸凉皮吃,并休闲一天,以示缅怀却是事实。目前可考的将凉皮作为商品经营则始于乾隆、嘉庆年间。最早的是南街尚家,后又有咸丰、同治年间单家堡的单生安父子,光绪年间西街的赵克宽父子及杨志杰父子等户。解放前仍有北街薛家九户,继操其业。后又由於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限制,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浩劫,使秦镇大米面凉皮在市场上绝迹。改革开放后,大米面凉皮重新回归市场,并成为驰名全国的地方风味小吃。秦镇大米面凉皮由于制作精细,晶莹洁白如玉,光滑如脂,调上油泼辣子又红如玛瑙,口感柔穰而韧而筋,后味香浓,可谓色、香,味倶佳,加之㨗便价廉,是工薪族和上市流动人口最实惠的快餐。特别是辣昧香浓,刺激性强,“品”凉皮已成为当代男女青年“玩酷”的一种时尚。如今挂牌经营“秦渡镇大米面凉皮”在全国各地城市、集镇己不下一千多家。有的星级酒店也有凉皮专柜,省、市、县一些会议用餐也常上一道“秦渡”凉皮,乡野小吃进入了“大雅之堂”。来秦镇及西安不“品”正宗秦镇凉皮已成一大“憾事”。除凉皮外,古镇其它风味小吃也食之不尽,曾有:姜家的肉浇米饭、杨家的肉炒米饭、朱相公的豆腐脑、余家的豆面糊汤等都名噪数世;还有大肉臊子面、千层油饼、饦饦馍、炉齿面、白水肉、大枣米汤、油茶、甑糕、葫芦头、醪糟打鸡蛋、香油咸豆、荠菜香油水饺等,观之口涎溢流,闻之馥郁幽香,食之可口实惠。

       秦渡古镇的制糖、酿酒也各具特色。糖业作坊曾有八家,花色品种有:芝麻炯锅糖、芝麻筒子糖、芝麻拧拧糖、黑白糖旦、把把糖、糖稀、灶糖(糖瓜)等。既能零食,又可作礼品祭品。尤其是灶糖,每年腊月二十三、四家家用其祭灶以过小年,祭祀毕分给阖老小,孩子们嚼着粘牙的灶糖,津津有味地唱着“灶爷灶婆吃糖瓜,再有六天过年啦”的童谣。天天掐指倒计时,期盼大年初一的来临。镇西街的浇酒坊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本县涝店龙窝费家五兄弟开设的分店,后又与秦镇几家商号合股经营,酒的产、销量很大,零售日达千斤,自酿的供不应求,还得到凤翔运购西凤酒或周至县燕德元酒店的酒。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述:有一年腊月二十四,一天售酒两千四百余斤。另有涝店史家等也都在秦镇分设有酒店。

       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古镇的邮政、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应运而生。早在明正德年间,古邮政驿站被递铺取代后,官方在此设立了秦渡铺,编制铺夫三名,邮路东至西安,西经户县到灰渠头。清光绪年间,“大清邮政”在秦渡镇设立代办机构。民国初设秦镇邮政局。解放后该局被人民政府接收,归省邮局管辖,后政为邮政支局(地址在西街中段)。民国后期,在镇南街关帝庙内成立户县二中,长丶户一带学子多来此求学。西医传入户县后,秦渡镇内又相继兴办了六家私营诊所,采用西医西药诊治疾病。另外秦渡镇还有当铺、钱铺(庄)等金融机构。民国中后期县政已将秦渡镇以建制镇对待。并派镇长管理行事务。秦渡镇成为户县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户县东大门”。

       秦渡镇虽然是一座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集镇,但其镇区的布局是比较科学的。四周高大厚实的城墙及城门既防洪又防兵匪;镇内星罗棋布的涝池和外囲宽深的城壕用于排水涝;商业街房顺三条大街的自然走向依次排列,并用石条铺道硬化方便行走;民居则散布背街的村堡为商业让出空间;沣河架桥,便利了东西交交通。古渡桥被唐天宝年间太监卢广监修的广济桥取而代之,后经明历年间户县知县王九皋重新改建为百孔木板桥,长约里许,面宽两丈,行道宽敞,人车安全,时称之为秦地最大的木质结构桥,此桥维持了二百年之久,滿足了当时沣河东西交通的需求。木桥毁后,清道年间,长安人赵恒斌又在原桥处集修建石板桥,为使坚固,筑桥时先在沙层打埋粗木桩,桩上架石墩两层,然后再铺架两排石条作桥面,桥面宽不足一米,桥长二百米,共七十二座桥墩。石板桥虽坚固,但因桥面狭窄,来往者摩肩擦臂,很不安全,后欲重修,直到国民初年,河东长安一富户,为嫁到秦镇之女熬娘家方便,自愿捐石条加宽桥面,使其成为三页板石桥。宽度超过一米。1986年新修的长二百四十五点六米,宽十二米点五米,高九点四米的十二孔钢筋混凝土沣河大桥竣工不久,石板桥被洪水摧毁。今镇南门外的石板桥尚存,桥面石板花纹呈梅花枝状,而镇北外桥面呈梅主干状与之对应,因此父老相传南北二石桥为姊妹桥。沿东城墙有清澈的“沣水东注”可供人畜饮用,供男人们洗澡游泳,供女人们浣纱嘻戏。镇南门外沣河、潏河交汇处有民国后期为沣惠渠闸水,在此修筑一座拦水大坝,坝之南形成数百亩大的平静水面,可游乐,可垂钓,加之河堤内外,参天的杨柳成荫,茂密的蒹葭,“采采”“苍苍”,栖居“在河之洲”的“雎鸠(水鸟)”“关关”(呱呱)地鸣叫,更使古镇风光宜人。这些都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此县政协文史资料员杨志俊老先生曾自拟了“秦渡八景”,并以诗配画描述:“丹阳井在志道观,文王灵台西周建,镇北有个枯骨㙇,广济大桥通长安,阴阳河水(潏河水浑,沣河水清)分明显,南河石桥梅花绽,镇内九楼十三堡,明代疆域筑城垣。”今凉皮店多挂此画作,提升游人对古镇的感知。

       但卮运却和这一千年古镇开了个大玩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未,历次“运动”使古镇均遭受致命的摧残。首当其冲的是私营店铺被“8改造”而关闭,三条大街的清式建筑陸续被拆除,传统“双日”集被改为十天一逢集的“社会主义大集”,形将取缔,镇内只剩几家合营、合作商店;接着是楼庙古建以“四旧”之罪名被“破”掉,特别是与户县中楼东西遥相呼应的雄伟壮观的药王楼,毁在红卫兵、造反派手下,十六条通天大明柱被支解成板后,为公社领导作了躺椅、小衣柜和会议大方桌、长板凳及语录牌而立了“新”;商贸重镇划归到了几个生产队旗下而濒临消亡。

     

                古  镇  复  兴

       面对历史误伤,不禁令人对古镇存在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笔者认为秦渡古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鲜活实在历史教科书。她发祥、成长、沉浮的历史过程,是古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总合的空间反映,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示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状况;同时她作为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用活生生的事实阐释了中国集镇形成的诱因、条件和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集镇篇章的光辉范例。其次,古镇的形成空间,具有多种艺术成就。尤其是南、北、西丁字形街道的合宜形成,镇区空间样式,表征出鲜明的形态和突出的个性,和与自然地理相得益彰的协调关系,为当代规划师、建筑师提供了极其丰富鲜活的专业借鉴资料;为艺术家寻求创作源泉和创作原型提供了极佳的场所。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不少的规划建筑方面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肯定保护古镇有一定的价值。有的还协助当地政府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作出了科学的规划方案。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作的《秦渡镇总体规划》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奖项。我省青轻的规划建筑专家赵菁女士还陪同她的日本导师以古镇保护为主题深入镇区各行业对各界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同時古镇也招徕了不少的摄影、美术和影视等文化艺术家取材创作。其中有西安电影制片厂曾以距药王楼故址附近的赵家店铺作外景拍摄《药王孙思邈》坐堂行医的情景;西安话剧院李志杰先生创作《沣水绕过小长安》剧本时就取材于秦渡镇,后此剧改成电视连续剧又在此拍摄外景;新华社研究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原会长蒋齐生先(秦镇籍)在户县调查农民画时,在家乡古镇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镜头。保留古镇风貌照片资料最多的当数户县文化馆副研究员薛治平先生(秦渡镇籍)。上世纪七十年代户县农民画鼎盛时期(秦渡镇有农民业余美术作者百余名,其中著名农民画家刘志德就是秦镇北街秦三大队人),中央美术学院在秦三开门办学时,师生们以古镇风貌为题写生创作。其中徐悲鸿的得意门生刘博述教授在秦三村饲养室大山墙上画的《养马图》巨幅壁画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嗣后、华裔作家韩素音女士等世界名人来古镇参观农民画时,也对商号遗址、石桥流水、风味小吃、民间工艺、周边的人文历史等产生产了极大的兴趣,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带往世界各地。这又给人们一个新的启示:秦渡镇既是古长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西安现代旅游业的基础资源。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两个方面的角度出发,对秦渡古镇的抢救、保护和开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千秋大业。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秦渡古镇又进入了新的复兴时期。县、镇当局将古镇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3年制定了秦渡镇规划建设的初步方案;1984年由咸阳地区划归西安市后,秦渡镇成为建制镇,而后又被列为西安市卫星镇;1988年编制了《户县秦渡镇总体规划》,为古镇建没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1993年秦渡镇在西门外开辟千亩经贸园区,制定了《秦渡镇经贸园区总体规划》,提出了解决新区建设和古城区保护的具体方案。因其定性准确,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结构清晰而成为古老的农村集镇向现代城镇转型的新起点;1995年秦渡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本世纪初,进一步将秦渡镇定性为西安市西南域的卫星城镇,户县“东大门”;西安地区历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保护的历史名镇;是秦嶺山区与平原地区农、林、牧、副及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加工集散中心;是户县东部行政、经济、文化、娛乐服务中心。

    古镇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应当是与时俱进。三十多年来经过秦渡镇干群的拼博创新,这一千年古镇再展新姿。老城区丁字形的三条大街仍保持原有的走向,两边的商业门点有增无减,且多将原来清式土木结构的危房改建成坚固的两、三层的砖混结构。按规划商业街房必须保持古香古色的风貌。其中改造早期的十数户按规划设计房屋的外观保持了古建风格,后来随着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和规划无強制性沿街的门面房风格多样化。但无论街房怎样多变,却絲毫没有淡化古镇的商业性质。城区供电、供水、排水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都有了很的改进。对原来布局无章的十三堡民居,也改建成街道宽敞,房屋整齐的新村。特别是不卫生露天涝池已被地下排水管道所取代。大南门已修葺为仿古式建筑。新区建设己初具规模,镇西门外以镇政府为中心新建了邮电、国药店、派出所、供销社、交管站、税务所、卫生院、中学等。招商引资使新区成为工业区,近百家企业连片的厂房节次鳞比,制造的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与老镇区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商货相互映衬。镇北门外秦三村兴建的针织、百货専业市场被誉为西户路边的“康复路”,秦渡镇平时上集流量均不低于万人,节、年旺季有十万之众。尽管商业网点已遍及各个角落,但秦渡镇大集仍方圆数十里群众向往之地。

       试看今日之秦渡古镇正迈向再度新的繁荣昌盛的历史轮回。  

    (此文2007年载于西安政协巜西安古镇》及《户县文史大观》等。重抄时有所删改)

     作者:户县王景民

         

                     2014年10月13日重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哀思成老
    • 下一篇:(散文)南山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