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卢剑利>>正文内容

    (评论)阎敬铭:人生多磨砺 才华更出众

    作者:卢剑利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5日 点击数: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号约盦。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

     

     

    阎敬铭(1834)中举后屡试不第,无奈,参加了举人的“大挑”。这是清政府为了解决落第举人的就业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变通措施。办法规定在会试之后,从落第举人中选拔一批“年力才具可以及时录用者”,授予知县、教职等职衔。大挑的“标准”是以貌取人。由于阎敬铭外貌丑陋,脸孔像枣核,眼睛一大一小、一高一低,身材矮小,不足五尺,所以很难让人有好感。

     

    据说,当阎敬铭一班20人进入文渊阁后,刚刚行完礼,只报出名字,还未来得及自报履历,主持“大挑”的亲王便厉声呵斥:“阎敬铭先出去”。

     

     

    阎敬铭出局之后,没有别的出路,只得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1845年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1847年被授予户部主事。在户部10多年间,阎敬铭刻苦钻研,精于部务,得到了时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庆的赏识。

     

    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清军与太平军激烈交战于长江中游地区,主战场湖北军粮吃紧。1859年,因了文庆的鼎力推荐,阎敬铭被任命为湖北粮道。由于在任职期间,阎敬铭把军粮为重点的军需管理得井井有条,获得了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赞赏,他们多次为他向朝廷请功。从而使阎敬铭晋升为湖北按察使。

     

    咸丰九年(1859)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调阎总司湖北粮台营务,一年节约帑银十万两,很快升为郎中。旋经胡林翼举荐,又擢授为湖北按察使。

     

     

    在担任按察使期间,阎妥善处理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得以名声大震。案件的主角是湖广总督官文手下的一员副将。一天,这员副将率领几名新兵闯入民宅,强抢民女,女子死活不从,竟被他们乱刀砍死。死者父母进城告状,县、府官员都不敢过问。阎敬铭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决心为民除害。听说按察使阎敬铭要亲自出面问案,犯事副将便赶紧跑到官文的总督府中藏匿。阎敬铭找到总督府,向官文要凶犯。官文推说自己有病,拒不接见。阎敬铭就拿了被子在总督府的门房过道里住宿、办公。三天后,被困府中的官文实在想不出拒客的办法,只得出来相见,要求阎敬铭留个面子。阎敬铭当即提出:交出凶犯,当众剥夺凶犯的官职,马上押回原籍。无奈的官文只得接受条件,把凶犯交出。

     

    同治元年(1862),继任湖北巡抚严树森亦向朝廷举荐阎为“湖北贤能第一”。朝廷命署湖北布政使。不久,又诏命署理山东巡抚,到任后组织镇压捻军和宋景诗领导的起义军。三年(1864)一月,阎上书皇帝,认为捻军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吏治腐败。他说:地方官吏“敛乡里之财以为饷,集耕种之民以为兵,于事有害无益”。因此,他在山东督师“剿”捻的同时,特别注重整顿吏治,参劾州、县官近百人。时山东连年灾荒,土地荒芜,他用两年时间疏治河流,安抚灾民,亲自前往灾区调查,食宿在农户家中,了解了不少真实情况。离任后,山东绅民在济南大明湖南岸修建阎公祠,以表崇敬。

     

     

    光绪三年(1877)山西大饥,清廷令阎去察视赈务。他派人到湖北、安徽、宁夏等地买粮入晋;又奏请朝廷将湖北、江苏未提入京的六万石漕米悉数调晋;还奏请裁减山西、陕西等省差役,使灾情逐步缓解。对克扣赈灾钱粮的吉州知州段鼎耀等人,在查清事实后判处死刑。同年底,礼部尚书恩承、吏部侍郎童华等奉旨赴川,途经山西滋扰州县,每日挥霍白银达千余两。阎先以个人名义致函恩承、童华,劝其检点行事;在其置若罔闻时,又上书追弹,恩承、童华等被严加处置。此举一时震动京华,秦晋百姓交口称快。

     

    光绪五年六月(1879年8月),阎以山西办赈已毕奏请病休,获清廷允准。八年正月(1882年3月)奉召回京,出任户部尚书。到任不久,就发现时任广东布政使姚觐元、湖北荆宜施道道员董擕翰和候补道员杨鸿典,十年前任户部司员时纳贿营私,假公罔利。在查清事实后,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30日)上本参劾,请求将其“一并罢黜”,上谕从之,三人皆被革职。他决心以此为训,下气力整肃部风。在亲自调阅户部账册,查验各库库存之后,斥革了一批徇私枉法的书办、差役,并建章立制,防止官吏贪污。九年正月(1883年3月),新授兵部尚书彭玉麟未到位,清廷命阎兼署兵部。他疏陈在新疆实行屯田,所产粮食充作军饷,以减轻朝廷负担。

     

    清王朝建立后200多年间,作为全国财赋总部的户部北档房,一直由满族官员把持,财政收支一片混乱。阎建议参用汉员,得到慈禧太后允许。他又实行了各州县钱粮收信册,以杜绝官吏舞弊。经三年治理,库银积蓄达1000多万两,受到清廷的器重。光绪十年(1884)升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晋协办大学士,翌年冬又升任东阁大学士,赐黄马褂,仍主管户部。

     

     

    1882年阎敬铭在相继担任山东巡抚等地方职务后,上调中央政府任户部尚书。由于阎敬铭曾在户部任过职,深知户部弊端。上任第一天,他就亲自上档房查账。阎敬铭查完了账目再查三库即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亲力亲为,入库清点,认真查对出纳档案,并清查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使户部工作面貌一新。

     

    十二年(1886)阎七十寿诞,慈禧太后于元旦日亲笔题赐“龙”“虎”字匾。同年,他以年老奏请将军机处或户部二职去其一,朝廷准免其军机大臣职,俾得专心部务。

     

    十四年(1888)因反对重修清漪园(即颐和园),被革职留任。不久复职。但他以有病四次上疏辞官,得到允准,同年八月回归故里。

     

     

    阎敬铭回到陕西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仍沿用作为粮站,是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1892年3月7日),阎敬铭逝于山西寄寓。清廷追赠太子少保,谥文介。

     

     

    人生多磨难,有烦恼就要消解,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创作了许许多多《自劝词》,其中目前民间流行很广的“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倘若不消气中气,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则是清代户部尚书阎敬铭所创作的《不气歌》。(卢剑利)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傅嘉仪:“印坛教父”,“鬼斧神…
    • 下一篇:(评论)刘自椟:“中华篆书第一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