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南堰 记忆中的村落

    作者:四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9日 点击数:

     

    听老人说,唐朝初年,在洨河之上修建了东、南、西、北4座大堰,筑堰堵水,为唐长安城供水。明朝,洨河两岸群众自发募捐,在洨河上修建石桥一座,名曰:永济桥。永济桥成为秦岭南北,通往长安城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南堰的北边,城墙内住着姓贾、郭、杜、刘的几户人家,便成了一个村落——南堰村。

    儿时,东城墙,是我们小伙伴经常玩耍的地方。原先的南城墙、北城墙已经不见了。西城墙,亦残缺不全,高低不齐,多作为住户的后院墙,也是堆放采草的地方。

    全村保存较好的一段城墙,是郭学吉家的后院墙。墙高一丈有余,上面较宽,夏天可以铺席纳凉。城墙两侧比较厚实,有碗口粗槐树几棵,槐花开时,站在城墙之上,馋嘴的孩子便可折花而食了。后来,因二队饲养室圈里缺土,队长老郭在联利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拉响上工的铃声,组织社员用镢头、锨、架子车等工具,将城墙挖了。挖城墙时,蝎子满地跑,还把和平哥的一个手指蛰了个大包。

    南堰的城墙没了,城墙外的竹园路没了,竹园路下的地道没了,护城河也没了。

    南堰,有着一群流着爱唱秦腔血液的人,也曾出现过不少秦腔名家。至今,还有一群自娱自乐的秦腔人,但是,在自乐班里司鼓的三伯,和拉板胡的郭老师也年事已高。

    在我的记忆中,一名秦腔老艺人叫杜干勤,时乃西北一大名丑。少时曾有幸在村里见过,个子不高,微胖,头发短而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到老家,时将至古稀,仍如顽童一般,且虚心好学,提高技艺。如遇两妇人吵架,便会一旁操手观看,回到家中反复练习模仿,将人物细节带入戏中栩栩如生。看过杜老戏的人,第二天肚皮还是疼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杜老去了甘肃定西剧团,再未见过。

    在查阅的资料中发现,南堰的秦腔名家还有民国时期的小生刘瑞林、贾德善,解放前后的高仓民(现村里已经没有高姓了)。在当时的几十户人家里,能出现4位秦腔名家,也算是一个奇迹。

    我算是一个秦腔爱好者,只知道一位,可想,南堰的历史还能有多少南堰人知晓?

    自小,就唱着这样的童谣:“北堰头,编担笼,把手戳个大窟窿”,“枣林寨,蒸皮子,个个出来黑鼻子”,“南堰头,挂挂面,赛过丝线”。

    南堰,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手艺——手工挂面。即使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的陕北手工挂面,我也觉得与南堰的手工挂面相比逊色不少。手工挂面的做法和流程基本一般。而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却是第一道工序:和面。

    50斤左右的面粉,和着浓度较高的盐水,一个精壮劳力弯着腰,用双拳在和面缸里反复地搓、揉、挤、压,整整一个下午,直到老把势认可。当时,手工挂面是出门走亲戚的高档礼品。随着最后一位手工挂面手艺人的离世,手工挂面在南堰失传了。

    当“28”自行车、架子车逐续退出历史舞台,拖拉机、大卡车的出现,3块石条宽,100多米长的全石永济桥,不再出现人来人往的景象,不再出现河南、河北、桥东、桥西,用棒槌敲打的洗衣人,不再出现戏水逮鱼的孩童,不再出现夜间过桥偷采芦叶的妇女们,不再出现拉沙人······

    不知那一年,一场大水,冲垮几百年的永济桥。后来,淌水过河的人少了,永济桥消失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夏荷已开
    • 下一篇:(诗歌)王莽观荷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