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评论)《翰墨天成》自序

    作者:赵天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2日 点击数:

     

        书道,行之苦道,悟之乐道,修之大道。

        书入艺道,精彩纷呈:象形肇创,甲骨书丹,钟鼎铸魂,秦篆同一,汉制隶变,晋韵唐法,挥洒宋意,元明回归,清崇碑学,代有风尚。至此篆隶楷行草各体齐备,书写性情,承载文明。虽朝代更迭,书道源远,因势利导,名家辈出。至近现代,书坛呈现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碑学帖学,有抑有扬,异彩纷呈。雅俗狂怪,童体丑书,各领风骚。回归与创新,同堂热议。各种展览、研讨,推波助澜,有的附庸风雅,有的钻营取巧,真的是风谲云诡。书法概以点画状写情态,以意趣透视心灵,大美蕴于心中,风姿出于笔下:为沉雄、豪放、高古、烂漫,呈现金戈铁马之威风;或娟秀、优雅、稚拙、灵动、得小桥流水之韵致。笔情墨趣上透出典雅散逸,凝重劲健:用笔上刚柔相济,粗细咸宜。结体上虚实相生,揖让有度。墨韵上浓淡枯润,气韵舒畅。章法布白如战阵,似卿云,若飞瀑,见缓流,流光溢彩。自然则烂漫姿生,酣畅则秀雅韵成。各种载有文字器物出土问世,墨迹代接,碑帖流传,浩如烟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可供我们选择,学习,临摹,研究,靠近古贤,融入己意,入古出新,自成化境。

        书道美,要吃得苦。

        我们使用的方框形文字,也叫汉字。汉字经历萌芽、演变而逐渐完善,最后成熟,形成表意标音的方框形符号。她千姿百态,观之义识,读之情发,应是世界最美文字,汉许慎六书尽述。《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字成则“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乃敬天畏人之“圣物”。它尽物事之象,穷天地之机,刺破时间之皮、贯通古今而服务人类数千年,文字兴,代表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古书家写字,盖将其作为一种自我修为,作为一种追求和事业,作为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他们常常退笔如塚,池水尽墨,孜孜以求,揣摩百家,循迹正笔,最终才能自成一体,书作流传后世。虽也常见谤溢并存,然其铁杵磨针的执着及精益求精的态度,却也实实让人不能不滋生高山仰止的敬意。当今社会,诱惑很多,文字之域,芜杂不堪,致使书坛,浮躁者群矣,玩技巧,走捷径,杂耍充斥,文俗字劣,满纸匪气,形象猥琐,求怪求新者多矣。更有甚者,为能入展,一幅书法动辄用几刀纸练,美其名曰百里挑一、视觉冲击,骨子里是妄速成、求扬名的市侩气。如何正书写、穷究书写之美?首在敬,敬则专,专可久,久定成。要不跟风,不急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耐得住寂寞吃得苦,把握好自己守好心。崇尚古贤,区别异同,研之既深,用情要专,神与古会,改造自我。

        书道美,贵在悟开。

    古人做学问,一曰读尽圣贤,且日思夜想,殚精竭虑,细嚼慢咽,方能有获,如刘海哥吞下别人吐出的红珠那样,“五百年道行归我所有”。二曰游历,可增加阅历,开阔胸怀,洞察世情,激发灵感,如徐霞客、王羲之者,才有著书立说、自成一体的后来。纵观古贤,不读五车焉能获八斗?窃以为,书之源在古,书之神在修,而书法师古,灵机在悟,书法得神,精蕴在会。君不闻:担夫争道,惊蛇入草,屋漏恨,印印泥,无不蕴含笔墨,构字妙诀。愚学书数十春秋,亦从老枝交柯,藤缠树,壶口瀑,河中波悟其笔下理、书中韵,线条的律动、墨象的成形、心灵的写照,实可融入大自然的表象里。而运指求变,活腕求灵,悬臂开合,心畅自如,其中有大美矣!唐孙过庭警言:“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锥轮者乎!”古之贤者又有许多的不可说,何为线条的质量,什么是金石味,作品的气韵,书法有无最好等等,诸如此语,如何理解?我崇尚昔人所言“夫复何为,莫非自然。”学书过程,首要临池悟笔,更须伴随游历、亲近自然、陶冶性灵,还需姊妹艺术津养,不断使自己开悟并接近大道——自己通过游历,观摩崖,寻名碑、体悟山水风韵与文字的美化合一。学佛敬庙貌的庄严和禅理的静笃,将法无定法,了犹未了的岁月禅道,得书理的虚静。而音乐的节奏,绘画的留白,诗韵的顿挫,楹联的对仗等等,无一不是书法语言的表现——如此,方会“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在苦练和开悟的基础上,日臻向着“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的好书迈进。

        书道美,修心利世。

    书虽小道,古之成大书家,总有一番修为,具有大胸怀,大学问,高境界、高技巧。王羲之、颜真卿是书法家,还是将军,乃成就天下第一、第二行书,舍其胸怀和胆略定无果也。从《兰亭序》里,可看到亭台楼阁、看到小桥流水、看到庙堂之雄、看到民风之淳,字里行间,是书者的所思所想,更蕴含书者的怀抱。从《祭侄稿》中,可看到书者的大痛、大悲、以及悲愤中流露的真性情。《寒食诗帖》主人苏轼,其书体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不甘,有不馁……凡此种种,书以品名、品缘书高,德艺双馨的佳话,多如历史天空中的繁星,至今仍在闪耀和指引着我辈。昔者希腊史家海罗陀思记言:克塞耳绥思曾阅兵,其数不可计,乃潸然泣下,念是千万人,不及百年,将更无一存也。今若所看诸多书者,是中作品,多为十年、百年而尽亡者也。夫作品,书者之子也,如何能让自己孩子避免“亡也忽焉”的命运?离开大担当、缺乏大修为不可也。要担当,首要明白“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要担当,更要心中牢记“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说穿了,只一条: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艺术服务人民,第一要务是,文妙字美,让人赏之愉悦。

     

      

        联墨作品为视觉文化,感知文化,楹联、书法互为载体、相得益彰,其“书”“文”的完美结合形式,在我国渊源已久、根深叶茂。在中国民族走向复兴、共圆中国梦的当代,社会再次瞩目联墨,联墨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春深似海、秀木如林,作为这个春天里的一株小草、一朵小花,自当努力为这个春天奉献一份生机。为此,选取自己学书、学联过程中创作的部分较短联墨作品(多为修身养性、格言警句的室斋对联),用小篆、大篆、隶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书写,纳之成集,供诗联、书法爱好者参考。因其很多为临场或应约所撰嵌名联,颇具雅趣者不少,念其前人从四书五经等名篇选字取名的习俗,故还可供起名作参考,此可视为本集一大衍生作用耳。

        花落花开,月缺月圆,染翰修心,书艺经年,虽有称赏,终觉井蛙,拙作面世,不胜惶恐,画眉深浅入时无?诚期各位老师、朋友指正。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至性真情注诗文--《英龄子诗文集…
    • 下一篇:(评论)天成的“天成”(序一)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