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写剧本

    作者:王祥 来源:西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点击数:

    上小学前,我就特别喜欢秦腔戏。1959年暑假期间,当时的长安县人民剧团在我的母校斗门镇中心小学戏楼上连续演出了11个晚上。我场场不缺。母亲骂我是穆桂英阵阵到。奶奶说:能把这看戏的兴头用到上学上,大人就省心多了。

    1960年到了三四年级,我又多了一个读秦腔剧本的嗜好。先是借别人的来看,次数多了,嫌麻烦不方便,就自己弄钱买。为此,我曾利用寒假的时间,将家里一个木制枕头匣子,在两头铁环上栓一布带,挂在脖子后面,里面放上“洋糖”,即水果糖,在我们马营寨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完一斤糖需三四天时间,卖得好能赚一毛多一点,不好时连一毛钱也赚不到。好在其时书籍价钱不贵,一册本戏剧本定价一两毛钱左右,折戏大多比本戏开本小一倍,页数也少得多,五六分钱就可买到手。几年下来我陆陆续续买回的秦腔剧本有100多本。

    1961年小学五年级辍学后,我拜读了李宜山所著《写戏常识》和王烈写的《编剧十讲》两本书,萌生了编写秦腔剧本的念头。但因各方面的知识功底浅薄,基础太差,虽有勃勃雄心,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后来听说我们斗门公社北邻的纪阳公社庙店大队有位名叫马龙伯的老先生,酷爱戏曲,曾创作过《陈圆圆》、著名秦腔传统优秀剧目《白玉梅》等剧本。我即前往庙店村打听拜访请教。在马先生的点拨下,我以村里老人们讲的民间传说为素材,写了一个名叫《谎灵儿》的所谓“秦腔剧本”。1962年,蓝田县剧团来斗门演出,我将自己几经修改的《谎灵儿》送呈县剧团团长看。他很热情,免费让我看了两晚上戏,最终委托一朱姓工作人员将《谎灵儿》退还于我,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至此,我才明白自己是戴着草帽儿剃头——差的圈圈还远着呢。回家后,我反反复复考虑人家的意见,《谎灵儿》故事单一,情节缺少曲折,素材和创作水平决定了即使推翻重来也是枉费工夫。我只好放弃。

    后来读了司马迁《史记》里“毛遂自荐”的故事。又起了将其改编成秦腔剧本的念头。我利用业余时间忙活了一阵子,“剧本”出来了。反复修改至自认为可以时,邮寄给了当时西安易俗社编剧、与我们斗门公社南邻的义井公社普贤寺人冯杰三老先生。过了一两个月,他托侄儿来我家送还原稿。那时阶级斗争已被提上了纲。也许冯先生因在省府文艺机关工作,“春寒料峭花先知”,或是同事朋友不慎犯“禁”遭际堪忧,令他心有所悸,乃顺便让其侄儿劝诫我往后不要再搞秦腔剧本之类的东西了。想来这还怕与他知道我的地主家庭成分不无关系吧。

    有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于是,我收手踡脚,彻底打消了写秦腔剧本的念头,至今没有复萌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杂文)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 下一篇:(辞赋)渭水赋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