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

    作者:王友良 来源:苏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3日 点击数:

      在苏州,我念及最多的一位古人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是长安人,曾任苏州刺史,活跃在唐玄宗后期,当时的盛唐气象犹存,但已然颓废。韦应物年轻时曾为玄宗皇帝的侍从,以骄奢纨绔出入宫闱间,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遁蜀避难期间,韦应物失职流落。等玄宗皇帝大行之后,韦应物彻底失去了从前的恩宠,这时期的他才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人生,由此“折节读书”。

      公元788年秋天,韦应物就任苏州刺史。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20多年,但唐王朝积患难除,元气大伤,朝廷紊乱,军阀猖獗,天灾人祸,民生凋敝。这种历史背景下,韦应物本可退隐山林,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忍心这样做,他抱病到苏州任上,直至公元792年,他带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溘然长逝,年仅55岁。

      对韦应物,让我念及的主要有三点:一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思想。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当时民生的疾苦。在任三年,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困,根据地方实情呈报朝廷减免税赋,还经常上山下乡鼓励农桑,可谓是百事操劳、呕心沥血。作为一任地方行政长官,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常常体现在诗词中。

      他曾以蔬菜瓜果宴请过当地名士顾况等人,并以诗相酬,曾写下《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五言古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意思是自己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却没有看到人民生活安康,感到很自愧。他的这种自愧自责在另一首七律《寄李儋元锡》中表露得更加深刻。“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道出了忧国忧民的苦闷心情,而且流露了时任苏州刺史韦应物面对流亡的百姓,不仅寄予了深切的关注与同情,更因自己为官没能解除民众的疾苦却享受俸禄,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出身于关西望族的韦应物,历任过数州刺史,能有如此境界,实属难能可贵。宋代大儒朱熹就非常称赏他的这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盛称“贤矣”;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称此句为“仁者之言”。

      二是韦应物对妻女的情义。韦应物早年丧妻,膝下两女。他对亡妻的感情令人泣下。《全唐诗》中有一首他悼念亡妻的五言古诗《伤逝》,“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衰妻之痛,摧人心肺。面对失去母爱的两个女儿,韦应物怀着对妻子的爱,忍痛含泪扶养女儿,与女儿相依为命。这是诗人高尚品格的一个佐证,是历代高官显贵难与匹比的。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诗人为大女儿送嫁的诗篇《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送别相依为命的女儿,其复杂、痛苦的心情跃然纸上。然而痛苦中的韦应物仍不忘嘱咐女儿:“安贫守俭,莫期待完备的嫁妆,要孝敬公婆,言行自律。”在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清廉正直,重情重义的官员;看到了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的形象;看到了韦应物高洁的另一面。

      三是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情怀。韦应物忠于职守,忧国忧民,当时深受朝庭器重,百姓拥戴,他连任三州刺史,在任苏州刺史三年时间里,已重病难复。他辞官离任回乡,然而,他竟连路费也没有, 只有“仁贤忧斯民,贱于甘所役”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寄情山水是韦应物一生的渴望,但一直苦无机会。他在《东郊》一诗中曾叹道“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可见其一直以政事为重的。辞官后,他寄住在城外的永定寺里,自己租地耕种养活自己,两年后因贫病而死。有人也许会问,堂堂一个刺史,又是那样勤政爱民,对他的离任后的窘境难道苏州人就漠不关心?问题是韦应物离任时谁也没有告知,悄悄离开的,既没有告别宴会,又没有张榜告示,一个人躲起来,怕的就是惊动当地百姓。后来百姓知道了,都非常感动,纷纷去探望他,却都被他谢绝了。

      在苏州三年,苏州的百姓对这位关注民生的“市长”自始至终爱戴有加。正是因为他也爱苏州,了解苏州,爱苏州的子民,苏州也接纳了这位陕西人,称他“韦苏州”。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刘禹锡、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牛老爷社火的生存法则
    • 下一篇:“首届长安书法作品展”昨开展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