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散文)长安记事---致青春(第一篇)

    作者:呼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0日 点击数:

    长安记事---致青春

    第一篇根

    长安-呼延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一点点学会了整理昔日、往事的回忆。在健身房中近乎自虐的运动,只想留住年轻的身躯。三十而立,立志、立身、立命。而我回顾来路,读了些书、做了些事、交了些友、欠了些债。忽然想拿起纸和笔,想留下一些什么致逝去的青春。

    籍贯长安、生于大方之家、家道殷实、与人为善、太公多妻,育九子、我父为长,父名满堂即应太公望多子多孙之期。太公常与乡党曰:龙生九子,我亦九子,妻贤子孝,我愿足矣。父十八岁与母结亲,家道鼎盛,太公大悦。然文化革命忽至,成分不好、祖宅不保、家道中落,阖家流落街头。有族人不忍、与太公言走他乡,太公阖目不言。然时局动荡,愈演愈烈。有太公挚友鼎力支撑,关爱维护之至,家人有一口饭吃就不让太公一家挨饿。太公羞丈夫之身不能养妇孺,又恐自身成分不净为友人带灾郁郁寡欢,日久气急攻心竟染重疾。终有一日将家人叫于一处,太公不知何时已将族谱誊写数份,分与九子,未言、已泪如泉涌。太公修书一封与父曰:十八成人、长子可怜,满堂带弟兄们往新疆找本家伯父谋生去吧。父每每与我说到此处,亦泪如雨下。

    我对太公没有任何印象,因为我的出生是在新疆乌苏一个军马场,太公当时与我们已无法联络,生死茫茫,父亲在伯父的斡旋下,应征入伍,母亦随军安排在医务处。父亲是一个刚毅而沉默的人很好的继承了太公的壮硕与倔强。部队是当时唯一不挨饿的人群,我们的家终于从那时安定了下来,虽然部队一直在为任务而跋涉,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家从此时开始安定了。

    我的姐姐出生于乌市、哥哥出生于八音沟,以至于后来办地方户口时,小片警与父亲玩笑说你处处留情,父亲瞬间以重拳将其击倒差点惹了祸端。父亲说:你不知道这个家发生了些什么、承担了些什么,我不喜欢这个玩笑,太压抑了。记得第一次没考上大学,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第一次打疼了我,我吼着:为什么有了那么优秀的姐姐和哥哥,你还要我?还要我这个废物?后来想明白了,我是父亲的根、父亲是太公的根,父亲影响着我、太公影响着父亲,世道艰难大家都怕失去,根。

    父亲对部队生涯很少谈起,从母亲口中却知道了一件“趣”事:入伍第三年,父亲为了多挣罐头贴家用,自学了俄语、伊斯兰语偷着在边贸做啥生意,常常晚上和三五个人悄悄出门不知缘由的失踪一段时间,某天不知觉又悄悄的回来了。母亲劝过、闹过但父亲只是沉默。怪就怪在部队上级对此却不闻不问,母亲内心惶恐又不敢问领导;成分不好瞒下了、偷着在部队还做生意胡跑,去问部队要人,那不是要一家人受灭顶之灾么?我们姐弟却习惯在父亲回来的那天欢天喜地,因为父亲总能拿回部队驻地别的孩子都没有的好东西。后来知道东西是部队补贴的,母亲哭着抱腿再不让父亲晚上再出门。知道真相其实很简单;有一天部队追悼会,军属哭亡人,母亲看到那个人的遗照就明白了,那个战士在白俄牺牲了,人没回来就是牺牲了。曾经晚上父亲和人出门走,母亲见过他。母亲痛骂父亲场面激烈,父亲不发一言,我们姐弟从没有见过母亲骂人抖作一团。母亲亦生于大家,祖上以染坊手艺立业,家道颇为殷实,但人丁不旺,有女无子。姥爷对母亲的训诫颇为严格。母亲性格要强不输男子也许与此有关。姑姑早嫁、不知何故亲情淡漠,姥爷姥奶过世竟不问,母亲激烈,寻至门上折筷断意,从此不相往来可见一斑。很久以后,我和姐姐哥哥一样能明白母亲痛骂父亲其心中之痛胜父亲之痛;也就是我吊儿郎当,名落孙山,被父亲狂殴于街市颜面无存准备逃出这个家,抱着从此过快意恩仇的混混生涯的时候。母亲的诉说把我震撼了,十八岁的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思考,我感觉看到了十八岁的父亲、太公及家人为父母亲张罗婚礼....十八岁的父亲跪罢太公携子弟仓皇夜奔....父亲敢用命去换更多的粮食、好东西让家人好好的活下去。

    一念之差,从此江湖上少了一个蹩脚的混混,一念之差,父母亲也不得不接着面对我这个不长进的东西。

     

     

     

     

     

                          未完待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你似一朵独自盛开的花
    • 下一篇:(诗歌)望岭归来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