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文学朋友>>正文内容

    (杂文)向陋习说再见

    作者:程晓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7日 点击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华民族对年的情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过年时亲人团聚,举杯、叙旧、祝福,吃年夜饭,再在门外放上一挂鞭炮,听着噼哩啪啦的响声,看着一团团白色的火药气体翻滚上升,团圆美满的温度就升至最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燃放爆竹是春节民俗文化的一种。流传至今,愈演愈烈。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敬畏和恐惧的层面。先祖们认为“年”是一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猛兽,每到除夕就会祸害百姓。后来发现“年”居然害怕红色的东西,害怕竹子等中空植物燃烧时发出的“辟里啪啦”的声响,于是每到过年就在各家的门框上贴上红纸书写的对联,再燃放一些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久而久之,相沿成习,逐步演化成今天的贴春联、放爆竹。

    春联是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增强喜庆气氛等巨大作用,是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而燃放烟花爆竹则因其规模越来大、花样越来越多、浪费越来越严重、副作用越来越大而饱受诟病。年俗文化内容庞杂,健康积极、愉悦身心的,我们以精华相称;消极过时,损害人与自然的,我们称之糟粕。在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精华的比例远远高于糟粕,这也是它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原因之一;糟粕却不一样,它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仍然不失其作为陋习的一面。燃放爆竹的风俗是随着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制和状态、地位和作用,但它真正作为喜庆、吉祥的民族内核确一直在延续。农耕时代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人们“皆以真竹着火引爆”,寄寓着驱魔避邪的愿望,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再过度燃放烟花爆竹,虽然还能留下一些年味,但代价太大。不仅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主要的是污染空气、损害环境、危及安全,与当今人们追求的健康、绿色、环保、安全、稳定、社会和谐背道而驰。诸多因素充分证明,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过度燃放烟花爆竹,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陋习和公害。

    拿西安来说,临近春节城市就开始沉浸在“轰隆隆”、“雾蒙蒙”的氛围之中。爆竹声不绝于耳,近听如雷,远闻似鼓。串串鞭炮,成了雾霾的真正元凶。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和造成的火灾和人员伤亡让人扼腕。有人罗列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四宗罪”:噪音、引火、空气质量污染、地面垃圾环境破坏。据《华商报》相关数据显示,仅从2013年2月9日零时至2日25时,西安市空气质量严重超标,主要污染指数PM2.5爆表并达到500的“封顶值”。另据统计,去年春节共全国发生火灾2706起,直接财产损失1822多万元。远的像2009年春节,在建的中央电视台园区文化中心因燃放烟花引发特火灾,大火持续燃烧6个小时,救援中有消防队员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万元;那年除夕之夜,因燃放烟花,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20多层的高楼火光冲天。西安市去年除夕到正月初六,消防支队共接火警120起,半数以上为燃放烟花爆竹引起,他们出动警力29702人次。可见,过度燃放烟花爆竹确实已成“喜庆的烦恼”。

    从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到PM2.5的频繁出现,有关烟花爆竹的“禁放”与“放开”的纠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环境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人有再多的钱总要呼吸,一个人的身体再健康,也架不住整天生活在充满了PM2.5的环境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废除烟花燃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燃放烟花爆竹还不单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它夹杂了许多经济、政治和人文方面的复杂因素。“主禁派”细数燃放爆竹的种种不利,“主放派”放不下 “爆竹贺岁”情结,还有夹杂其中的巨额经济利益。这两种情感相互缠绕、纠结,一时间让人难堪、困惑,分晓难分。从深层次上看,纠正人们对传统文化中“陋习”的模糊认识,还要综合施策。单纯的禁止,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奏效。

    我是当然的“禁放派”。物极必反,无论爆竹的背后有着多么丰厚的经济效益,都应当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切实把老百姓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缺了,就显得稀有;滥了,就显得没有章法。一句话,还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民生第一。

    从文化层面来看,民俗的变异性需要人们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有人提倡“民俗当随时代”,其实就是要传统跟随现实。中国古代,妇女缠足也算是一种风尚和民俗,多少美女趋之若骛、多少帅哥求之不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它是一种摧残女性身心健康的陋习,到清朝末年缓慢淡出;春节的年俗,除旧迎新、祭祖祈福、娱乐狂欢、人文交流等精神内核,应当被视为人的本质要求与期盼,具有世代相传的必要和可能,但其具体的表现形态也一直在与时俱进。比如,过去闭门守岁一夜不眠,如今旅游过年收看春晚,过去登门看望上门送礼,如今电话祝福短信拜年,过去家中吃饭七碟八碗,如今饭店相聚互庆团圆。这些新颖的民俗都说明告别陈规陋习既是形势发展所需,更是百姓和谐民心所向。

    让一种沿习了几千年的陋习淡出我们的视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人们的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是时候向陋俗说再见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如蕙的女子----书家王秋惠
    • 下一篇:(散文)记书法家焦军昌先生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