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杜书文>>正文内容

    (评论)坎坷砺才俊,艰辛壮英华--读刘俊华《品读集》

    作者:杜书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点击数:

    近日,我有幸收到刘俊华先生近期出版的《品读集》。他叮咛我读后为这个集子写点什么。我详细翻看了集子的序文和多篇文章,发现为集子写文章的大都为著名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著名编辑、著名诗人、文化学者。说明此集子在我省文化文学圈子里影响颇大。仔细阅读了一些论述之后,认为他们已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该集子做了比较认真客观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屋建瓴,恳切真诚。我作为文坛一无名小卒,虽然自己也写了一些作品,但比起权威们,真是小巫见大巫,浅薄浮泛得多了。我真怀疑自己能为《品读集》写出什么有新意的文字?这也是我迟迟不敢动笔的主要原因。

    我与俊华相识并不很早,以前常在报刊上见到他的名字,前几年经朋友介绍认识,知他年龄比我大好几岁,是名符其实的老兄。他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精力却特别旺盛,这也许与他的军人出身有关。健康的体质,加上平时坚持不懈地舞拳弄剑,跑步行走锻炼,从精神和行动上我一直把他当中年人看待。

    当我从朋友口中得知,俊华是50年代才在部队速成班摘掉文盲帽子的时候,我真被他眼前所做出的骄人成绩感动了。据说他已出过六个集子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均有涉猎。与之相比,我真感到汗颜。一位从扫盲班走出来的老兵,经过数十年的艰苦磨练,居然成为一个能诗会文,能评会论的省级作家,不能不使我刮目相看了。在我认识他的这几年里,我明显感到他是一位对“读”和“写”有着强烈追求的人。据我所知,除了平时看到他的文章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外,凡是省、市、区有文学活动的地方,总会看到他那苍苍白发的身影。凡是有文学征文评奖的活动,他几乎都乐于参与,也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或获奖者的名单里。也许他知道自己在文学素养上的先天性不足,所以除了勤奋地写作,便是不断地读书,只要是对自己写作有用的书籍报刊,他都毫不吝啬的买了下来,除此而外就是雷打不动地每月两次(15、30)带上水瓶和干粮去省图书馆静读一整天,翻阅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重要的资料就复印下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品读视野。这对于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在写作上,他的作风是十分严谨的,为了适应当前的电子化投稿要求,他下决心买了一台计算机和汉王手写板,把主要的操作步骤都写在本子上,键盘上贴满了大小纸条,每晚戴上老花镜,面对计算机苦干到深夜,遇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终于写出了一篇篇妙文佳作。因不会上网,有时请别人代他传发,有时输入优盘,亲自送到报社或杂志社,当面交到编辑手里,亲眼看着输入计算机才放心离去。对于需要修改的稿子,有时要反复跑好多次,直到编辑满意为止。这种认真精神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

    《品读集》从1999年开始到2011年,共收入他撰写的文章138篇,约30万字,全部是他在担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员时所写。细读这些文章。我即确被作者的勇气和毅力而感动。报刊审读是一门专业学问,需要审读者站在新闻理论的高度,对报刊的专栏、文章、编排、思路等进行全方位评说,带有很强的政策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审读不仅是读而且要审。而审往往更难于读。这对于俊华这个基层报纸编辑人员来讲,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勇气和胆识。尤其对他来讲,必须克服文化素养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自卑感,当省出版局薛耀晗处长向他发出邀请的时候,他虽然存有畏难心理,但又认为这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提高的好机会,他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机会,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政策理论视野,所以才迎难而上,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心通过老老实实地学,踏踏实实地干,来提高自己的审读能力,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就是端正审读态度,作为一个审读员,面对大量形形色色的新闻报刊,他绝不能只看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是责任决定了有无兴趣都必须看,并且认真仔细地去看。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和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感受详细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发表出来,供报刊领导和编辑参考,把好的经验推广出去,以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点俊华做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还有,新闻稿件不同于文学作品,理性的东西较多,读起来比较枯燥,长期阅读难免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钻劲和持之以恒的韧劲是万万不行的,但俊华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守使命,从中发现了无数值得关注的亮点,在他审读的多年中,陕西的所有省、市、地报刊几乎都在他的涉猎之中。新闻、消息、通讯、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报告文学,专题、专栏等都在他的审读评价之内。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写出的审读感言都有其到位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有些文章还被全国性新闻刊物所转载。这对于一位文化基础并不很高的人来说,确是十分难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他一篇一篇地读,一页一页地记,一篇一篇地发,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终于才有了这集纳上百篇文章的《品读集》问世。这是心血与汗水的凝成的结晶,这是意志与韧性结成的硕果。我省的老报人张国宁先生说:“本书也为今后研究报刊发展史留下一页史料,甚至也可为下一步建立我们的审读学增添一个小注脚。”

    就我的理解,专家们对《品读集》的评述,多数是从作者所捕捉的题材和精神意志的角度,对作品做了方方面面的评说和肯定。如果作者能在作品的思想性、理论性、前瞻性、主题开掘深度、以及文字的打磨锤炼上再下一番功夫,那将是读者们最最期待的。

    “坎坷砺才俊,艰辛壮英华,愿与攀绝顶,高处品苦茶”我之所以把俊华的朋友张立地赠诗的前两句作为本文的标题,是因为这不仅是对俊华赠言,也是对我人生的箴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评论)龙道文明是福祉世界的文明
    • 下一篇:(小小说)雨夜来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