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内容!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魅力长安>> 文化长安>>正文内容

    3个“老陕”的过年记忆

    作者:记者毛蜜娜 郭红文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01日 点击数:

    “快过年了!”近日,走在大街小巷,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随着春节一天天地临近,关于过年的种种记忆和感受也重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1月31日,远在北京、近在周至和陕北的三名“老陕”各自讲述着自己的过年乐趣。他们都说:“不论走到哪里,年少时的过年记忆和乐趣总是在陕西!”

     

    年在老家——

    淘 过年时自己动手制作“小手枪”

     

    北京老陕:刘立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公务员,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
    过年记忆:小时候没有玩具,自己动手做“小手枪”,也是过年时的一大乐趣。
    从在北京上大学到留在北京工作,如今,刘立波已经在北京生活了15年。说起过年,他说,小时候是盼过年,快过年时学生都放假了,在家里天天掰着手指头算,看还有几天过年呢。对当时还是孩子的刘立波来说,过年期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了。过年前,许多和他一样的孩子就开始给自己过年做准备了,就是自己做过年的玩具。
    “
    以前家里穷,不可能给我们买什么玩具,看着比我大的孩子用自行车上的废旧器件做成简易的‘小手枪’,我也跟着他们学,自己找来物件,动手做玩具手枪。然后,把火柴放进去,就是手枪的‘子弹’了。我们还像模像样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镜头,把玩伴们分成两组,分成‘好人’和‘敌人’,拿着自制的手枪进行‘战斗’……那种童趣,是自己给自己营造的一种简单的快乐!”
    等到过年时,刘立波和小伙伴们做的“小手枪”就更能发挥作用了。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和他一样的小伙伴就紧盯着看哪家放鞭炮,不仅仅是为了看放炮时的热闹,更主要的是,等鞭炮放完后,他们着急地在地上捡那些没有燃放的小炮,大家你争我抢地捡到许多小炮,然后把炮剥开,取出里面的火药。“这些火药是我们给自己‘手枪’准备的弹药,装进‘小手枪’里,那才叫真正的枪。”虽然这种玩法有很多危险,但已经是幼时的刘立波和很多玩伴很大的乐趣。“大年三十晚上,等着爸妈给我和弟弟发压岁钱;初一早上,登门去给长辈们拜年,甚至还要磕头;初二开始就跟着大人们走亲戚了……对还是孩子的我们来说,过年时每天都有不同的乐趣。”如今,已经在北京工作、安家的刘立波在陕西过年的机会已经很少了。2006年春节,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回陕西过了个年,匆匆地走亲访友。“虽然回到陕西过年了,看到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过年和平时生活没什么大的差异,也就觉得现在的年味没有小时候的浓了。但儿时过年的记忆还是充满了乐趣!”

     

    乐 最难忘年少时过年荡秋千

     

    周至老陕:陈卫兵,陕西西安周至人
    过年记忆:过年时和村民们一起荡秋千,是年少时的快乐。
    “
    我是正宗的老陕,生在周至,长在周至,现在在西安买了房子成了家。虽然现在西安过年的活动也很丰富多彩,但每到过年,我都会想起村上的秋千。”33岁的老陕陈卫兵打来电话参与本报“激情老陕谝过年”,讲述了以往过年时村上的秋千带给他的乐趣。
    陈卫兵说,他家在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处,也算是村子的中心。12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八,马上要过年了,村上的十几个小伙子扛着电线杆、绳索、一根笔直粗壮的树木等东西放到了十字路口处,这样的举动引来了许多村民的围观。“我很好奇,不知道用这些东西干什么。这时一个叔叔说,今年要给村上建个公共秋千。我们小孩子听了都高兴地跳了起来。”陈卫兵兴致勃勃地说,“一上午的工夫秋千就建起来了,我还是第一个试秋千的人呢,当时我胆子大,站在秋千板上,旁边人轻轻一推,我就用劲荡,十几下就荡得可高了。随后好多小孩子都让我带,他们坐着,我站着,把他们荡得高高的,真不知道那时哪来那么大的劲?”
    陈卫兵说:“那时,村子里还是土路,看到秋千能给人带来这么多乐趣,以后每到过年,村上都会建起秋千,秋千带给我的快乐从12岁持续到18岁,我上了大学,离开家乡,有几年过年都没回老家,再回去时,已经看不到秋千了,村上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却再也看不到几十人围在秋千下欢笑的场景了。有些遗憾,但有这份秋千的快乐回忆,我也挺高兴的。”

     

    他乡年味——

    四川人过年爱观“灯”

     

    老陕秦军是在四川的老陕,他通过QQ向记者讲述了四川的过年习俗,那就是四川人过年爱观灯。“灯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逢年过节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而对爱热闹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四川人过年不可少的程序。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尤其是成都的灯会和自贡的灯会,气势之磅礴、构思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郁,成了中国地方灯会之翘楚。”
    秦军说,他有幸观看了一次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灯会,灯会上,希腊、罗马、埃及三大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片段和名胜,如特洛伊之战、埃及金字塔、天鹅湖等,通过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阐释;灯会设置的罗宾汉、蜘蛛侠、史努比等三十个外国卡通人物、动物的搞笑项目,让观看灯展的人流连忘返。此外,灯会还引入了北方的冰灯,将北方冰灯和南方彩灯在同一时空进行组合,看客们纷纷为这难得的景观拍手叫好。

     

    闹 秧歌队打腰鼓热热闹闹迎新年

     

    陕北老陕:杨娟,陕西延安人。
    过年记忆:秧歌队、打腰鼓,感受陕北人如火的热情。
    “
    我给大家谝谝我们陕北人是怎么过年的。不是我夸口,在我看来,陕北的春节是过得最热闹的。”老陕杨娟说。她在电子邮件中讲述了陕北的过年。
    划龙船是陕北特有的欢庆活动。龙船是用柳条编成的,四周采用红绸缎装饰,挑选一名化好彩妆的漂亮姑娘立在龙船中央,船沿一条红绸缎系好披在姑娘肩头,船的重量全在这名女子身上。前面的艄公为小帅哥,随着船头的艄公挥舞着桨的方向,船身的绸缎随风飘荡,活像一条彩船荡漾在江河的水波中。
    陕北过年还要打腰鼓。腰鼓的发源地就在陕北的安塞,俗称安塞腰鼓。一般由妇女组成一个一个的方队,队员腰上系一条长长的大红布将鼓固定。两个鼓槌也扎上了红绸布条,左右手各持一个。随着咚、咚叭、咚、叭、咚的节奏,红绸缎飞舞,队员笑脸相映,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扭秧歌也是陕北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欢庆活动。陕北的秧歌很普及,基本人人都会来两下。由于参与进来的人很多,春节的秧歌队伍是最庞大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按年龄段来进行划分,有的按行业来进行划分。排好的方队很多,摆上几千米长的队伍。队伍里的表演有风趣的,有诙谐的,都是在逗乐子、凑热闹。只要你看到红红的秧歌队,就能感受到陕北人如火的热情了。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我省“乡村青年文化节”隆重开幕
    • 下一篇:长安区楮皮纸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名录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